人物 | 诸葛亮(2)

虽然诸葛亮文学形象已经远远大过历史形象,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的批评效应,在人们的心智中,已经竖起了一座丰碑。有人会继续抹黑,有人会极力崇拜。

本人以常理与情理来探究一下人物始终,仅以自娱。

关于三顾茅庐

有人支持史料中的一种说法,认为是诸葛亮自荐在先刘备三顾在后,或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当时的史料太少,无论是支持自荐还是三顾,都是一面之辞(当事人上表中有三顾之说有孤证之嫌,自荐记载者有道听旁说之嫌),没有确凿的证据(研究史事问题,貌似很多时候史料的真实度备受质疑,常常只能以智力和常理忖度)。我个人的比较倾向于三顾之说,但是三顾茅庐估计没有演义中那么传神和生动。

诸葛亮是一个有大志,不拘泥于儒教礼法的国士,那么多的推推让让和做作客套,显摆清高、姿态凛人,并不符合诸葛亮一贯忧民忧国的性格。但是对刘备进行一定的考察和探寻,却是肯定会有的。孔明25娶妻,26出山(相对当时豪杰谋士和常理,这两个年龄显然都偏大),我猜测,孔明或许有这样的一种心理,不得其人,则宁可孤守。在当时15、16岁娶亲成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环境下,取丑妇取德才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同样,跟随刘备,辅佐蜀汉,必然是经过了更多的考虑和权衡,才定下最终决策的。所以刘备三顾之时,诸葛亮两次都外出了,很可能就是对刘备进行进一步的查访和验证。如果刘备不具备他辅佐的标准的话,诸葛亮则很可能成为一个鬼谷子、祖冲之甚至陶渊明那样的人了。我以为,通过诸葛亮自身的素质和品格,能够在某一方面或者几个方面有一些很不错的成就,那几乎是一个必然。如真是躬耕隆亩,不定能在农业科技上的发明做一定的贡献……若是培养子弟,怕也是会有所作为吧?一个能够在隆中守住十年寂寞的、一个能建立自己全面的素养和知识体系(军、政、文、科都有不可抹杀的成就)有专且通的才能的、一个能居隆亩知三分往来无白丁的、一个能够写出86字诫子书阐释学习成才之道的人,无论在哪一行,这样态度、这样的作风和这样的见识,怕是必然会是一个耀眼的人杰吧?

姑且不言诸葛以后的是非功过,单就娶妻和择主,足以见他生性之谨慎和稳重,权衡之全面和见识之高明。

Day64 9-6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物 | 诸葛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