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李继宏,焦点高级一期班,持续分享673天,读书分享452天。

《精品成长小组读书会》分享。昨天晚上的读书会,继续《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之第三阶段面质的学习。读书摘录如下:

读书。第三阶段——面质

一旦包含在个案的投射性认同中的元信息浮出表面,治疗师就能够与个案进行实质性的互动。从前隐藏在投射性认同内的微妙且模糊的信息如今在关系中变得清晰的部分——比如,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寻求帮助行为现在变成希望在各方面都获得照料的要求。既然所有的牌都摊在桌子上,那么现在治疗师就可以用一种直接切强有力的方式来面质个案的病理。

治疗师的反应。治疗师如何回应个案元信息传递中的信息,简单地说,正确的治疗回应就是说“不”。通过面质个案建构关系的惯用方式,治疗师可以挑战个案投射性认同的真实本质。事实上,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拒绝一个脆弱的人是很难的。确实,对一个看上去极度需要帮助的、绝望的人说“不”并不容易做到。表面上看,个案的元信息传递表达的要求是如此的迫切,以至于一种看上去明显是贬损的、否定的方式对此要求作出回应几乎是令人痛苦的。面对一个威胁着要自杀的个案,你如何告诉他,如果他终止了自己的生命,你是不会为他的事情负责的?

  同样的,如何对一位情欲的元信息传递被带入公开领域的个体说“不”呢?治疗师可以借助伦理上的、治疗上的基本原理,与个案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争辩。但是,要将相关内容传达给一个已经将自己的情欲暴露的赤裸裸的人,还是很尴尬的。

  为了避免这一点,有些治疗师便退回到“解释”操作层面上去。他们要求个案去探索自己话语中的“意思”,或请个案考虑其信息“真正”所指向的对象。治疗师和个案一致同意这是探索个早期客体关系的最佳途径。通过解释性活动,治疗师和个案机敏地绕开了包含在元信息传递中的关系含义。

  或许有人会不解,进行解释性活动有何不对呢?原因是,“解释”会从行动上减缓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情感冲击。不管剖析一个人行为的产生原因会对治疗有何好处,与必须在这一阶段进行的情感面质相比都显得苍白无力。即使要进行面子相比都显得苍白无力,即使要进行任何解释或分析,也必须才取采取“无声的解释”的方式。在治疗的这一阶段作直率的“解释”,只会使治疗的进程从情感的面质转到理智的分析上去。

反对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面质阶段做“解释”的一个更为有效的理由是,“解释”依靠认知的、语言的方式来处理本质上主要是前语言期的问题的一种行为。奥格登认为:“语言解释”存在一个问题是,个案依赖投射性认同作为交流、防御和与客体关系建立关系的主要方式。这种依赖常常反映了个体当前无论是在心灵内部(做为对内部对话的一部分)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无法使用语言工具这一事实。结果,个案既不能理解也不能利用语言的方式所提供的解释。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个案的大部分病理都是以感受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就需要在感受的水平上被面质。个案是从自身所处的关系中认识有关关系的一些东西的,而不是从对关系的分析中认识的。这并不是说不需要“解释”,只是说它不属于治疗的这一阶段而已。

  理解。在客体心理治疗的实务篇中,个案与治疗师经过第一阶段的允诺参与和第二阶段投射性认同的元信息公开传递后,治疗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面质。这阶段的面质,不同于其它技术面质。因为在客体关系治疗中,个案的大部分病理都是以感受的形式存在的,则就需要从感受层面上被面质,而不是以解释的方式存在。如果用解释的方式,只能使个案与治疗师的关系用语言退回到早期的探索阶段,会延长治疗的进程。在这个阶段治疗师针对投射性认同之间面质,以说“不”的方式与个案进行工作,治疗师拒绝的是投射性认同而不是个案本人。通过治疗师的拒绝,使个案感受到他与治疗师的相处模式,与平常他与周围的人相处模式是不一样的,治疗师与个案建立的是一种尊重、认同的关系。

  昨天武老师虽然感冒了,仍然坚持带领我们读书小组学习。感恩武老师的引领和老师们的一路相伴,书读着读着就通了,路走着走着就顺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各自不断成长中的自己;只要坚持,相信未来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年5月19日,李继宏,焦点高级一期班,持续分享673天,读书分享4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