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效学习,得先走“技术流”路线

我从书里看到一些著名学者在专业领域内“板凳一坐十年冷”,甚至皓首穷经的励志故事,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一位后生晚辈必须学习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他们对于学问孜孜以求,一丝不苟,凭借强大的毅力和对真理的渴望,做了大量思考研究工作。多年的学习实践,也让他们总结出很多学习方法,比如记笔记、制作素材卡片、建立信息索引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我的一位老师,今年都八十岁了,每天还坚持学习,手写了大量笔记和素材。有一次,他给我看他的创作手稿,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修改的“补丁”,有用笔涂的色块,有剪下的贴纸,有标注字号的批注,杂乱中透着严谨,繁复里满是细心。

老一辈学者的这些传统,在我们青年中是很难看到了。且不说学习时有没有记笔记,单是这一支细细的钢笔,恐怕我们一天也拿不起来几次。网络信息时代,让我们的学习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不过,对于学习来讲,老前辈们多年总结的学习方法虽然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但有个比较明显的缺陷——会消耗掉较多不必要的操作时间。比如做卡片时需要剪纸,花费这个时间对学习本身来讲,没有什么必要,完全是操作性的消耗。如果排除这个消耗,大概十年板凳也许只需要八年呢。

幸运的是,网络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改进机会,我们可以采用更加高效便捷的技术手段,将这些耗时间的方法升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在这个时代里,要高效学习,得先走“技术流”路线

我介绍几个我经常用到软件,它们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处理图文信息,整合知识资源。

文字识别

读书是我最主要的学习渠道,读完之后,有很多精彩的文字应该记录下来,但像老前辈们那样一字一句的手写抄录,费时费力。(想加深印象,刻意手抄的情况除外。)我们可以用技术手段提高摘抄速度,并且把需要的内容转成电子版,随时运用。

电子书

如果你阅读的是电子书,并且你有kindle等电子阅读设备,或者你阅读的是可选择的文字版本,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了:你需要什么文字就选择复制什么文字。

如果你阅读的电子书是扫描版的,其中文字是以图片格式显现的,那就没有办法选择复制,文字处理起来就有些复杂了,需要运用文字识别工具(OCR)。

常用的文字识别软件有CAJViewer(中国知网)、尚书七号等,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文字识别能力,可将图片格式的文字转换成可编辑的文字格式。不过,前者是电子书阅读器,识别精准性上稍稍欠缺。而后者作为专业的文字识别软件只能识别单张图片,篇幅较长的电子书就无能为力了。

这里强烈推荐ABBYYFineReader,既可以当阅读器用,又可以识别大量文字信息,并且精准性极高!此软件是我的兄弟分享给我的,使用之后,兴奋至极!

纸质书

如果你阅读的纸质书,上面有需要摘录的内容,一个方法就是对照书上的原文手工敲键盘录入;另一个办法就是使用文字识别软件。

1.用手机拍下所需内容,传到电脑上,然后再用上述四款软件识别文字。

2.在手机上安装云脉文档识别软件,用手机拍下所需内容,该软件拥有与上述四款软件相同的文字识别功能,并且识别质量较高。

如上,不管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要你觉得有用的东西,都可以用文字识别软件转化成电子文字版,以后你利用起来将非常方便。

素材存储

刚才讲的是素材收集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要讨论如何使用这些素材了。

我以前是将每一本书的摘录单独存在一个文档里,条目清晰,一目了然。但是使用起来就遇到了困难。比如,我要摘选出这些文档里所有关于“学习”的内容,以前的操作系统只支持文件名搜索,文档内的东西是搜索不到的。而新的操作系统里,搜索文档内容功能也不完善,耗时较长,不建议使用。

后来,我使用了印象笔记,不仅可以储存大量图文素材,而且只要输入搜索关键词,所有相关内容就全都出现了。并且该软件还有手机版本,可以实现电脑与手机的互联共享。

思路整理

读书、写作或者其他事情,要经常用到“提纲”。读完一本书,除了摘录有用的信息外,更要整体把握全书的脉络,需要列个提纲。写一篇文章,总得提前构思,列个文章框架,需要列个提纲。还有一些重要工作,防止自己遗忘,也需要列个提纲。列提纲,是将事情化繁为简的重要方法,对于提示信息、把握全局和加强记忆都很有作用。

我们以前常用office的word、power point制作提纲,但用得并不顺手。它们的好处是很精确,比如箭头的长短、括号的大小等等,可以自己反复调整。但是在需要快速制作、并不非常讲究细节的时候,用这两款软件就很费劲了。后来我发现了XMind。

XMind是一款思维导图软件,有现成的提纲模板。我们要做的就是输入核心内容就好。它拓展下一层提纲的功能很强大,点击一个快捷键就可以实现。这个好处就是我们的思维完全不会因为要制作提纲而中断,有了一个好想法可以行云流水地记录下来,让思想飞起来。

以上介绍的这些软件,比较基础,我平时常用,是我学习的好帮手,更让我获得更多能力。用文字识别软件,让我有了整合能力,可以将需要的资料集结一堂;素材存储软件,让我有了调动能力,可以将收集的资料呼来唤去;思路整理软件,让我有了统领能力,可以将素材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兵布阵

当然还有很多更高端的,以后再分享。

走“技术流”路线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图快,而是减少学习中的无谓损耗,追求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老辈学者没有这个技术条件,所以只能下苦功夫。而我们有幸赶上了好时候,就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没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淡泊心态以及皓首穷经的坚强意志,走什么流都没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高效学习,得先走“技术流”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