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自我突破(3)

公元1170年,南宋孝宗乾道六年,此时苏轼去世已经70年。大诗人陆游去四川任职路上,经停黄州,来到了临皋亭,以及亭下的“雪堂”,这是当年苏东坡建造的五间茅草房,房子落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有感于雪的品质,苏东坡在草房内四壁画上雪花,坐卧其间,四面观望,满目是雪,自以为这才是平生最为得意之所,于是,苏东坡自题门额谓之“东坡雪堂”,东坡已经彻底适应了新的生活,他已经成为了真正的隐士。

陆游记述雪堂中间挂着一张苏东坡像,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自然而惬意。

元丰五年(1082年)的一天,苏东坡出城,不知不觉来到了赤鼻矶这个地方,因发音相似,当地人常把念成三国时期那场大战的“赤壁”。站在江边遥望宽阔壮丽的江水,回想自己的经历和古人相比,苏东坡似有千言在胸中激荡,久久不能平静,禁不住大声吟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看古人,雄姿英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想今朝,仕路蹭蹬,壮怀莫酬,自笑多情,已生白发。可是,在这美丽如画的江山里,不管多少英雄豪杰,最终都随着滚滚的长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倒不如好好享受现在,对酒赏月,珍惜大自然给予的一切。这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一种选择。这种感情跌宕,使我们感觉更加真实,这就是苏东坡,这样的态度成就了他的人生,也成就了这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初秋时节,月明星稀,苏轼与朋友泛舟江上,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把酒言欢,诗酒赋兴。此时,世间俗世已经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任由船只随波逐流: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玩儿到高兴处开始唱起歌来,歌词写的很美: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酒过三巡,游玩的朋友中有一个叫杨世昌的道士,迎风吹箫,其萧声呜呜然,令人听后无限感伤。苏轼问其萧声何故如此悲戚?杨世昌说:曾几何时,多少英雄豪杰,横槊赋诗的曹孟德,羽扇纶巾的周公瑾,如今都已成为历史。感叹时光短暂,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但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得到的,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此时若是刚到黄州的苏轼,一定会触景生情,被这番话所影响而感叹人生机遇的不平,那样的话我觉得可能就与杨世昌两人一起哭起来,也无心欣赏这夜晚美景,同时,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一篇千古作品。庆幸的是,此时的苏东坡早已对人生有了新的认知,而且前不久还在这里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词句,听到他朋友这样的想法,他是这么回复的:

“你可也知道这水这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机去争取那些未必属于我们的名利物质的东西,殊不知只有这江山清风和山间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三个月后,他与朋友再次辗转到此地,饮酒尽兴。

两次苏轼都有作品留下,这便是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十)自我突破(3)_第1张图片

赤壁三咏铸绝唱,两赋一词遗万情。

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积极豁达的心态,苏东坡写下这三篇千古名作,更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自我突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