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风险,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用自己的话说,就是付出的和得到的不是一会事儿。

   现实中,有多种风险,比如投资风险,然而对我来说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是努力了却无法达到预期。

   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将来必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野心勃勃。做着大部分人都能做的事情,幻想着取得少数人才能取得的成绩;学着大多数人都在学的知识,却想着用这些知识发财致富。最经常的状态是“身为下贱,心比天高”。最近经常在想,自己与梦想的现实差距是什么?

   前一阵子辞职备考注册会计师,那会儿备考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努力;查成绩的时候看到60分低分飘过,还为此沾沾自喜。可是看到注会备考QQ群里,有人不用辞职也能一次性过六科过五科的,那时候才觉得什么是“落后”。从小浸淫在60分万岁的教育制度下,让我们以为只要赢过那40%的人就是“先进”。也是因为这样的思维,造成了我们对现实的过度低估。有的别说是40%了,即使是20%也能给他们创造优越感的了,拿着比下有余的幌子,不断安慰自己。我可能不算好,不过我比那谁谁谁强。我可能这方面不如他,不过我在其他方面不比他差。靠这样的想法不断的欺骗自己,大概是我们的通病。

   如果你问你身边会开车的朋友,“你觉得你的车技在平均水平以上呢还是以下”,十有八九会回答你在“平均水平以上”。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 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最常见的状态就是能力不足的人却老是觉得自己“天下第一”。

      我把以上对环境对自己的错误估计统称为“幻觉”。

     因为这样的幻觉,我们在思考做决定的时候,便不自觉地往乐观的方向去考虑,“激进、易冲动”是最典型的表现。然而最大的风险还在于,明明在冒险,却还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埋怨身边人自己的不理解。

      这种“幻觉”,在你我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回顾过往的成长经历,在心态上时好时坏,患得患失的,绝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幻觉”。那时候总觉得好多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自己多努力些就能达到。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时候成绩好些,便不可一世;成绩差些,就心生怀疑,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这样的状态,搞得自己精神紧张,神经衰弱。。。现在想来,正确的“评估”才是自我救赎的开始。

     都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你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多学一点。于是你的学习状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你觉得自己年轻精力够,可以追求“斜杠青年”式的发展路径。也许你没想错,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幻觉”,对自己精力和时间的过高预计,成了很多人对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浅尝辄止”。斜杠青年式的T型发展路径,追求那一横,首先得有那一竖做支撑。在自己的“专业”全情投入的努力成为专家对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才是首要的发展方式。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不足的我们,就要有学习“放大镜下的阳光”般的精神,专注于一点,寻求突破。

      目前的社会状态,资本之间的差距已经难以填补。而能力,知识上之间的差距却还能靠努力来填补。牛人并不是一下子就是牛人,就如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在毕业后的现在,越来越相信牛人之所以是牛人,都在于八小时工作外的努力上。观察下你能观察到的身边的朋友的生活状态:是否那些让你佩服的人,却总是显得比你忙比你勤奋。是否那些“不如”你的人,生活过得却比你“滋润”?

      越长大越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没能有一个能安身立命的专业。诚如像我们这种经济、社会资源都不足的我们,要想有所建树,首先就得有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的勇气。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时间“ALL IN”式的投入在某一专业,然后长时间的努力和投入,并不只需要勇气,还需要有耐心。“复利效应”也许是我们这些人的希望,它要发挥作用,就得依靠我们耐心的长时间的投入,相信复利的力量,与时间为伴。指数式的增长,告诉我们要想要后期飞速的成长,就得有前期的积累,只有足够耐心,投入到一定的时候,在时间的作用下复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指数级增长”。

     总结下,今天的想法:关于”风险“

- 摒弃两个幻觉:对环境低估,对自己高估

- 自我发展要专注,成功在八小时工作外。

- 相信时间,积累,复利,耐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