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课文有用,但让我更恨语文 了

抄课文有用,但让我更恨语文 了_第1张图片
文/雨夜幽涧

最近中午,受朋友委托,都在她的辅导班帮忙看娃午休。

有一天中午,四年级的牛牛无奈地对我说:“老师,我中午没办法睡觉,我得抄课文。”当问他为什么被罚抄,他一本正经地说:“我哥们上课的时候被老师批评,很难过,我去安慰他,结果老师说我们讲话,罚我们各抄一半的课文。”

一听到抄课文,另一个读六年级的小鑫立马应道:“早上,我也被美术老师罚抄课文了,好长的一篇课文,不过我已经抄完了。”

我饶有兴致地问他们:“那你们觉得抄课文有用吗?”牛牛直摇头,小鑫高声喊道:“有用,但我更恨语文了。”一句“我更恨语文了”让我这个语文老师情何以堪?

抄课文是否有用呢?暂且不论,这让我想起初中时被罚抄课文的时光。

当年,语文老师说,每次考试成绩跟自己的上一次成绩比,退步几分就抄几遍的课文。于是,就这样“华丽丽”地被罚抄了十几遍,只因上一次考了80几分,下一次考了60来分,在考场上玩“高低杠”的人,注定被罚得很惨。

至今想不起抄了哪篇课文,只记得为了应付检查,我学会了同一只手拿四根笔同时写,这样一下就有四遍了。至于写得像不像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自己的小聪明,我完成了被罚的作业。

至今想起,也不知罚抄课文有什么意义,也许锻炼了我写字的速度,仅此而已吧。

抄课文有用,但让我更恨语文 了_第2张图片
曾经我也是四根笔同时写

“我基本不布置罚抄课文这样的作业。”是的,只能说基本,因为我曾经也布置过。

“是的!”想不到,在我班上就读的小轩马上给我证明。

“真的吗?好好哦!我好想转到你班去哦!”牛牛难以置信又羡慕地说道。

可见,抄课文这件事,学生并不喜欢。可现实中,不少语文老师,却常干着破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事:不听话抄,做错事抄,忘写作业抄。更甚的是,一人表现不好,全班一起罚抄的“连坐”法。抄抄抄,成了老师惩罚孩子的法宝。

而其他科任老师,无形中也助长了孩子讨厌语文的气焰,一生气就说:“把语文书拿上来,抄《✘✘✘》这篇课文。”看似在帮语文,实则让孩子更讨厌语文。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小学这样打地基的阶段,我们就把孩子的兴趣破坏了,这对他/她的成长并不是件好事。语文课本上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架起了阅读习惯养成的桥梁,让孩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去主动探索,从而爱上文字,爱上阅读。

而抄课文这样机械的方式,无形中成了阅读习惯养成的拦路虎。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对一个人的刺激过多、过强,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甚至逆反心理。因此,这种枯燥机械的抄写方式,并不能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情绪,并且从此感到很痛苦,由此让学生讨厌这门课或者说是所有的学习。就像小鑫说的:“但我更讨厌语文了。”

而一个学生犯错导致全班学生受连累,这样的“连坐”方式更不可取。心理学家认为,这样一来,会使犯错的学生产生负罪感和受到同学的排挤,同时,有可能使当事人产生“反正不是我一人受罚”的责任分散心理。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无辜连累被罚,抱怨连连,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连坐”的惩罚方式看似起到了牵涉着孩子,实则违背了因材施教,不仅毫无教育效果,引起的抵触感也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集体荣誉感的形成、教师威信的建立。

孩子做错事,的确应该受到惩罚,但是惩罚应有个“度”, 且因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是机械简单粗暴。如果总是让学生重复这样枯燥乏味的抄写,这不仅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快乐,也间接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因此,作为教师,面对犯错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罚”字当先。这就需要教师好好地研究学生,丰富自身的教育智慧,从而采取确实有效的教育方法。

其次,在批评时上应注意技巧和方法,毕竟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可以与学生们事先定好班规,这样有章可循也较有说服力。

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妨先听听班上其他学生的意见,如果认为合理,就可以照他们说的办;如果认为不合理,也可以在量上酌情增减或另行处理,这样当事学生一般都不会有惩罚不公的怨言。

最后,请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每个孩子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着丰富情感和需求的独立的人。”所以,我们应努力做到容忍儿童的弱点,学会蹲下来说话,并善待他们。


你有被罚抄课文的经历吗?说说你的感想吧,期待你的留言或建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抄课文有用,但让我更恨语文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