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潜力与自我效能(之六)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

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先天和后天

一天,一个年轻人问小利斯神,“是先天因素重要,还是后天因素重要?”

“当然是先天因素重要了。”小利斯神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为什么呢?”年轻人又问。

“因为它决定你今生是一个人,或者是一只猴子。”小利斯神笑道。

行为主义主张环境决定论,否认生理和遗传对心理的作用,忽视刺激反应之间人的主体性因素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一架被动的刺激--反应的机器,认为只要给定适宜的环境刺激,就可以塑造人的相应的行为反应,并认为只要知道人的反应,就可以推知他所受到的环境刺激,把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看做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力量。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给我一打健康婴儿,让我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我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

只要肯努力,每一种情绪状态、每一种人格特质都可以得到改进。这种“人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思想笼罩着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界,是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当时的心理学家认为,只要肯下决心去改,只要可以重塑环境,人都可以变得更好。坏行为是坏环境造成的,假如城市的犯罪率提高了,就改善城市的不良的社会环境,以减少犯罪;假如人更愚蠢了,校正的方式是普及教育。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双生子和养子的人格研究开始出现,环境决定论一败涂地,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同卵双胞胎的心理特质比异卵双胞胎更相像,被人收养的孩子的人格特质更像亲生父母而不像养父母。一对同卵双胞胎无论爱哭还是爱笑,只要有一个具有某种情绪个性,另一个也必然差不多;但假如是一对异卵双胞胎,那么两个人具有相同情绪特质的可能性就会处于一种机会水平。这类研究报告已经有上百篇,并且都显示出同一结论:大约50%的人格特质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高遗传性并不代表不可改变,有些遗传特质(如,性取向、体重)是较难改变的,而其他遗传特质(如,悲观、恐惧)则是可以改变的。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当然,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

--托马斯·爱迪生

明尼苏达州的双胞胎研究,是两个杰出的心理学家Lykken和Tellegen做的,这个研究是关于基因的重要性与教育相比,它对性格的影响多大?

同卵双胞胎,他们拥有相同的基因谱。研究那些被分开抚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心理学家对这种情况的双胞胎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这些双胞胎极其相似,有时相似之处非常惊人,像有一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国家长大,直到37岁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他们娶了名字相同的妻子,喝同一种啤酒,为自己的孩子取相同的名字。这些相似之处令人难以置信。

让心理学家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的个性非常相似。这些双胞胎的幸福和快乐水平非常相似,即使他们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Lykken和Tellegen发表了一篇在上世纪80年代非常有影响力的论文,论文题为“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论文用以下这句话作结尾,“想变得更快乐,和想变高一样徒劳,只会适得其反”。

真的是这样吗?

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关注于其中基因到底有多大影响,基因并不能解释全部的差异,只能解释大概50%的差异。

其中一个例外是这样的:

同卵双胞胎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他们的父亲对他们及他们的母亲都很暴力,他经常酗酒、吸毒,双胞胎经历了非常可怕的童年。这对双胞胎在这个家庭中长大,后来他们离开了家。在他们三十岁时,一个正在对双胞胎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拜访了他们。

他先去找了双胞胎里的第一个,他看到的是这个孩子结婚了,虐待家人,经常酗酒、吸毒。心理学家终于找到他,在一个他清醒的时刻对他说:“怎么了?你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那个孩子知道,这心理学家在做关于基因的作用,以及成长环境的作用的研究,他说:“你认识我父亲,你知道我经历了怎样的童年,你还想让我变成怎么样呢?”那个知道成长环境的作用的心理学家耸了耸肩,然后他去找了双胞胎里的第二个。

第二个孩子,也是三十岁。他走进他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家庭如此和谐,如此平静。爱,充盈在他和他妻子以及他孩子之间。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后来过了段时间再去找他,因为这可能只是个巧合,也许他只是装出来的。但不是,这是真的,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找到这孩子,难以置信地问:“为什么?”这个孩子也知道他的研究内容,他说:“什么为什么?你认识我父亲的,你知道我是怎么长大的,你知道他对我们做了什么,你还想让我变成怎么样呢?你知道他对我们的伤害有多深,你还想让我变成他那样吗?”

同样的经历,同卵双胞胎,同样的基因,因为迥然相异的诠释,最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延续了他儿时的地狱,另一个则创造了天堂,都是因为诠释的不同。应该怎么做,我别无选择,我就是这样长大的,那就是榜样,被动的受害者说;另一个则是,我不要变成这样,我不要像我父亲那样,这是主动的创造者(《幸福课》塔尔·沙哈尔)。

坏消息是你的幸福感有一半是由基因决定的,好消息是还有一半的掌控权在你手里。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你在哪些方面会有成就,基因起到了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作用,你无法改变你的基因。但是造物主是相对公平的,你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也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不行。你总是在某些方面潜力大些,在某些方面潜力小些,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是要发现你的优势。相关的方法也有很多,如塞利格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提供了发现你突出优势的测试(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有兴趣可以去上网测试一下。但要留意大部分测试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可以发现优势,同时忽略了你可能的潜力,一时不具备的能力并不代表终生不具备,发现自己的潜力不是测试能够解决的,要勇敢的多尝试。如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有讲课的潜力,在读研究生时眼热于同宿舍的同学经常去讲课“捞外快”,让他也帮我推荐一下。我去了一家职业学校讲计算机基本知识,很简单的课程,我又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但我讲了一次就再也不去了,完全超出了我那时的舒适区。工作后有一次中心要求室经理要与班组挂靠管理,入组时短短的几分钟讲话也曾让我汗流浃背。但随着讲的多了我发现自己居然很喜欢讲课,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讲课作为自己的后半生职业。

二是要对自己的优势有信心,就是要有自我效能感。这会对你的能力能否发挥出来有极大的影响。你一定是相信自己的写作技巧能够提高才下决心去提高写作技巧,否则没有尝试的道理。如果你相信自己四肢不协调,那么试图去打篮球就不太可能。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影响着我们对自己可能性的认知,进而影响着我们的实际成就。并且,这不仅仅在于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拥有某种能力,而是你是否认为自己能够获得这个能力。

三是你要去实践这个能力,而不是空想。当我坐在某处想着如何写这一章节时,会不断的有新想法涌入我的大脑,但它们永远也只是想法,只有当我坐在电脑前,把想法变成屏幕上的字,并不断的修改,才能最终成为一个章节。人们的很多想法都最终受阻于行动,是因为这些想法都只是“想法”,只是真的想过而已。

在你不擅长的领域,如果你想自己有所成就,可以从信念、热情和勤奋三个方面着手。你要坚信:在你想自己改变的方面,你具备着让改变发生的能力。此外你需要在这个领域树立一个目标,并制定计划(目标和计划见第十单元)。

尽管基因十分重要,但是基因本身决不能单独决定我们的任何一个特点。我们在某方面的能力会达到什么程度由基因注定,而我们真正做什么则由我们自己决定。

我们的先天因素决定了我们在某方面的高度,而后天的选择才最终决定着自己人生的高度!

自我指导

当我们需要学习新东西,遇到新问题时,要想办法解决,这时往往需要“指导”,需要人来帮我们想办法,拿主意。我们通常所说的“指导”都是来自于外部的,来自于他人,但最好的“指导”是来自于自己,也就是“自我指导”。

依靠他人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是大脑的第一选择,大脑是高效运作的,如果它认为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解决问题,就不会主动的去想办法,没有比不劳而作更高效的了。但是当我们遇到新问题时,我们身边不一定总能够找到合适的指导者,另一方面我们认为的合适的指导者可能也会出现错误,导致错误的结果。作为一个对自己的人生自行负责的人来说,我们需要自我指导。

自我指导是把自己视为自己学习、处理事务过程的责任人和管理者。自我指导整合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

每个父母、教师和管理者的重要责任是:让对方能够脱离开自己对他的激励(见第四单元)和指导,独自去面对他自己的人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革自己的命,要逐渐的从别人的人生中退出。

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说,需要是为了不再需要。

我们要成为自己的教练和良师,自己激励自己的内心,自己指导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造自己的未来!


《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将于2018年3月出版发行,欢迎关注。

目录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第一单元:潜力与自我效能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一)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二)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三)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四)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五)

潜力与自我效能(之六)

你可能感兴趣的:(《客户中心积极心理学》潜力与自我效能(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