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学习心得分享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读书心得,其中也结合了一些习练太极拳的心得。

      我们是"哲史读书会",先点一下题。

      历史是管长度的,从过去到未来;

      哲学是管宽度的,世界的普遍性。

      如果能把这两件事情弄明白,就能看透所有的必然性,心就会变大,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庄子的状态,对很多问题就能够释然了。

      简单提一下中国哲学之美。

      唐初有首诗,题名《春江花月夜》中有几句说:"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与西方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样,但是到了中国人的手里就高明了,在文字上有多美!

      接下来进入主题分享。

      先说一下《老子》这部书成书时期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第九章里提出:《老子》这部书的年代晚于孔子很久,在惠施、公孙龙之后。

      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帛书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出土了《老子》竹简本。

      郭店《老子》竹简本的问世,打破了《老子》晚出说的谬误。

      《史记》传文中说:"老子者,姓李氏,名耳,……谥曰聃。"老子即老聃是可以确认的,先秦古书中可以为证(如《庄子》书上同一段话,前称老聃,接着又称老子)。

        《老子》一书为老聃所作,成书年代不至晚于战国初。在先秦典籍中,《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无不引述《老子》,各家都明确地看到《老子》这部书。

        《老子》这部书是一本专著而不是编集。这本书前后理论一贯,层层推出,成一家之言,而且全书分明有著者自称的"我"、"吾",则非由编纂而成,甚为明显。

      很多人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而在同一时期,道德经被输出到印度,就鲜为人知了。

      早在一千多年前,老子的书就被译成外国文字,那是唐玄宗时代,高僧玄奘与道士成玄英等将《老子》译为梵文。

      接下来对于书中的一些关键字、句做一些解读。

      我们读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里,提到了儒释道三家及入世出世、至大无外、内圣外王、为道日损等关键字及哲学思想。

        先说一下"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这是王阳明先生的诗《别诸生》中的一句。

        造,就是到的意思。

        先天未画前,是说宇宙形成前,阴阳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王阳明先生这句诗是说,在日常生活行动中,时时处处不离致良知,一直到先天婴儿无私欲、只有良知的状态。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里引用了这句诗,意思是,哲学既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又可以通达宇宙的奥妙。既可入世,又可出世。

        下面说说儒释道三家及入世出世。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

        不一定绝对如此,但是较为常见。

      我们国家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作为文化的主流。

      在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学道、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

      儒家的学问,则是偏重于入世的。

      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

      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有办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学问,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个人的养生之道上,也有如此之妙。比如说,我个人出家做道士,或到深山老林里去练太极,这是出世,而出来教太极,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便是入世。

        传统的道家是指秦汉以前,就是周秦时的道家,那时儒道诸子百家并没有分家。换一句话说,传统的道家在秦汉以前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根。

        所谓儒家孔孟思想是道的一部分,其他如名家、法家乃至于兵家、军事哲学,都出自道家,连医家、农家以及诸子百家,都是由道家而来。

        所以到清朝时,纪晓岚奉命搜罗中国的书籍编成《四库全书》,关于道家的这一部分,他有八个字的按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综罗百代"是所有中国文化的一切,都包含进去;"广博"形容非常大,非常渊博;"精微"等于是说道家是科学的、严谨的、微妙的。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是通过附会道家哲学来宣扬教义的,这就是世称"格义佛学"时期。魏晋玄学后期,庄子哲学受到玄学家乃至佛教僧人的推重。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

      拿得起,有责任、有担当;

      放得下,放下便自如;

      想得开,自然、超然。

      习练孙氏太极拳,让我们既拿得起,又随时放得下,并时刻想得开。

      孙氏太极拳是一门通过实践而体悟的学问,可以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儒释道各家之理,进而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丰富的经验依据。

      儒家求实,实实在在,内外诚实如一。

      道家求虚,虚则能容,有容乃大。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子无为,为而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习练太极拳,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忘我、无我。

      习练太极拳,可以体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接下来说一下至大无外。

        太极理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放开来可以充满天地四方,收起来可以归藏在隐秘的方寸之内。

        我们的身体无法达到,但是意念可以达到。

        我们在练太极拳的时候,动作要伸到极处、收到极处,意念要放出去很远很远,再从很远很远收回到内心深处。

      冯友兰先生说,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

      而太极拳讲求"无过不及",就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比如太极拳的用力,既不能用力过猛、使蛮力,也不能松懈、有气无力,而是要用自然整体之力。

        再说一下内圣外王。

        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不是拥有超强进取心的儒家,而是举着高调理想主义大旗的庄子。

      庄子的内圣之学,对后代哲学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可以说庄子的内圣之学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内涵和方向。

      其后,这一崇高的人格为历代哲学家所追述,并普遍内化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

      梁启超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内圣外王,内"不圣"是当不了王的。如果你自身没有修炼好,即使全世界最好的东西迎面而来,你也会与之擦肩而过。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志在蓝天,脚踏实地。向下扎根越深,向上长得就越茂盛。

      接下来说一下反者道之动及一些相关的关键字。

      日中则昃[zè],月盈则食。

      日至正午就会西斜,月到圆满就会亏缺。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心",本,根本规律。

      天地宇宙之间,日月运行,四时更替,犹如形体之运动;而其内在的根本规律,则犹如心之主宰。 犹如心主宰形体的运动。

      通过洞察复卦所蕴涵着的道理,人们可以发现天地宇宙的根本规律。

      反者道之动(出自道德经第四十章)

      在老子哲学中,讲到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反相成的作用,也讲到循环往复的规律性。此处之"反",即"返"。往返、返回的返。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

      习练太极拳时,一个动作的结束,即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也是循环往复的,所以太极拳是与道相合的。

      弱者道之用。道的运用,是柔弱谦下的。道创生万物辅助万物时,万物自身并没有外力降临的感觉,"柔弱"即是形容道在运作时并不带有压力感的意思。

  最后说一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在道德经原文后面还有一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日益是一天比一天增加,日损是一天比一天减少。

        做学问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讲"日益",就是做加法;悟道则是一个消减的过程,所以讲"日损",就是做减法,要减去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是非,最后归于平淡。

        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

  如能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

      无为:不妄为,也可以说是"利用自然达成目的"的意思。顺其自然而为。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累积愈增多。

      "为道"是摒除偏执妄见、开阔心胸视野以把握事物的根本,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当今哲学的工作,既需"为学",尤要"为道"。

        "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扫荡现实人生,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把人类无聊的计较一扫而空,喜欢做便做,不必瞻前顾后。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无为而无不为。无心插柳柳成荫。顺其自然去做就好了。水到渠成。贵在坚持。

        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别是智商,最大的差别是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哲学学习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