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策略“长生不老”

对业余投资者来说,巴菲特首推指数基金。

为什么?

因为股票背后的公司会退市,而指数基金却几乎可以永续经营。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基金跟踪的指数,一直在吐故纳新。

拿道琼斯指数举例,从指数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除了通用电气还在里面之外,其他的成分股都已经发生了改变。

一个好的指数应该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能力,这一点我今年在进行A50策略轮动对冲的时候深有体会。

因为现货端跟踪的是A50指数,我发现在每个月A50的成分基本上都会发生变更,甚至有时候几天就可能出现变化。

这是指数编制机制所致,见《富时中国A股指数系列基本规则》中第五部分成分股审核。

其实你可以看到,A50的选股规则非常简单:

让策略“长生不老”_第1张图片
A50的选股规则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量化策略和指数编制非常相似,特别是选股部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之前曾经用于实盘的小市值策略,A50指数的选股规则,几乎和我策略的选股规则相反。

我的策略选股规则是这样的:

股票以总市值从小到大排名,选择市值最小的前9个股票。如果某个股票市值超出排名的前20,那么就更换为排名前9的。

虽然是一大一小,但是底层的选股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好公司的市值应该是会越来越大的,所以A50指数的选股规则,应该能够大概率选择到好公司。

而小市值策略则不同,如果公司经营不好,公司就越来越不值钱,也就是市值越来越小。

在中国股市,小市值因子之所以能够有效,甚至远高于市场中其他的因子,其基础是退市的机制并不完善。

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值越小,就越容易上涨,也越容易有效。

但是这样的策略,放到退市机制完善的发达国家,就不是那么有效了。

由于市场机制却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以小市值为基础的策略其实并不稳健。

目前中国的股市由于政策变化导致小市值因子失效,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稳健的基础,让指数有了持续向上的空间,变得“长生不老”。

那么我们构建量化策略的时候,是否也能够参考指数进行构建呢?

所以,我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弄一个“上涨指数”。

为什么是“上涨指数”,因为我是通过市场的上涨情况,来统计得到有效因子,然后根据排名靠前因子的数据,来选择股票。

通过这样条件构建的量化策略,是否能够永续运行呢?

我觉得可以。

也许可能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但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

因为这样的策略足够稳健,没有根据一个既定的前提进行构建,例如小市值策略中的小市值,银行轮动策略中的银行股。

顺应市场的趋势,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之前发布的两个策略:

动态因子
动态多因子

请原谅我老调重弹,把这样的逻辑理清楚,其实相比策略本身更加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策略“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