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本来真的是带着绝望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的,毕竟《分手大师》、《恶棍天使》“珠玉在前”,实在叫人期待不起来邓超+俞白眉这对编导组合。但期望值这东西一旦拉到无限低之后你就会发现,诶,怎么说呢,这回不生般硬凑段子大全之后,倒也不失为国产电影及格之作,甚至刨去那些不必要的说教、煽情、剧情人物漏洞,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有感情的一部作品。
故事整体结构剧情其实很简单,桥梁工程师爸爸和缺根弦儿子在人生最光辉最得意最受世人关注羡慕的时候,“大桥”倒了。随之跌入谷底的,是他们的家庭,离婚的妈妈,坐监的爸爸。懵懂无知的儿子与温和懦弱的爸爸一夕分别,然后便是各自沉默的七年。
儿子从幼儿园升到了初一,不变的还是缺根弦,在爸爸出狱回家的那天,在七年后再次重逢的那天,居然是站在全体师生面前接受审判,等待开除学籍的一天。然而爸爸的脸上满是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激动,甚至还带着些许孩子长大后的幸福与骄傲,他眼里没有责备与失望。他并不是不在乎儿子即将到来的处分,他只是觉得这些并不重要,他并没有如妈妈那般觉得离了省重点,他最棒的儿子就会失去未来,在他眼中,弥补缺失的七年才重要。但儿子不这么认为,他第一眼看到爸爸时是开心的,从探监时就可以看出,相对于不善表达自己爱意的母亲,他更依赖柔声细语的爸爸。可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困境,在学校,他是无畏的熊孩子,他不怕教导主任,不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批评,看起来他已经习惯了从小到大各种批评。但这回显然不同,他不是一个智力缺陷的傻子,他知道自己是个差生,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他害怕了,因为他最爱的、七年没见面的爸爸,竟然一相逢,就要与他一起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的羞辱与责怪。儿子最难承受的,其实并不是老师的责骂,而是来自最爱他的爸爸的失望与委屈,他不想他爸爸承受这些。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羞愧,他怨他,怨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怨他为什么迟迟不来看他,这埋怨更像是撒娇,他把自己七年来的委屈都攒成眼泪,融化在爸爸的拥抱中。
接着是赌注的开始,爸爸这段的表现并不像一个严谨的桥梁工程师,但无所谓,这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个骄傲的父亲,一头倔强的驴。他相信自己的儿子最强,正如他一直坚信的:只要去想,一切都能办到。首先是想,接着去做,做了才有办法,才有方向,才有努力,班级前十算什么,年级前十,全校最棒,这才是他认为的儿子,果然是章口就莱啊。
然后是正片的开始,妈妈与继父适时的离开为故事拉开序幕,缺失的爸爸就位,开始暴露自己的窘境,没钱没工作,被以前瞧不上的落选人羞辱,去求自己以前的徒弟,以替他免费设计图纸为代价,换取在旧宅,一间已沦为杂物间的破房间里面蜗居。虽然父子俩穷的一无所有,但看上去一切似乎都在好转,儿子不在乎爸爸的穷困,在他心里这还是那个让他骄傲的爸爸,他们相依为命彼此支撑,在无人知晓的小世界里肆意玩闹,拾掇起七年来丢失的快乐时光。爸爸将知识的乐趣与美丽分享给儿子,用自己的后背护住小世界,为儿子抵住来自社会的重压,告诉他知识的美好,遮挡住知识的残酷,爸爸希望儿子接受更多的方法与兴趣,去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填塞,而妈妈认为这来不及,远远来不及,跟不上其他人的脚步,就算再主动也是落后,当别人都被社会催促着不断跑步,生怕落后了每一步,凭什么爸爸,这个在她看来同样是失败者的人,却始终坚持让儿子原地踏步,难道要让儿子走向爸爸的老路么。电影在这里开始正式插入了对于教育的思考,在我看来这很没有必要,电影其实最主要想表现的是父亲的爱,而不是父亲的教育理念,这部电影混杂这东西之后又没有处理好,就变得像卡在嗓子眼里的鸡骨头,膈应人,毕竟是老生常谈的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电影也没给个方向,只是一味地说教,说差生也有教育权利,应该重视素质教育,成绩不是一切等等,但这并不代表爸爸就可以允许儿子就可以不做作业,特别是那个将反复诵记掌握知识点比作反复蒸馒头,而馒头会越蒸越不好吃,来做比较的例子,相当没水平,难道出口就是“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的爸爸,小时候不是这样学出来的?单纯为批评应试教育而批评,显然没用对例子;还有用爸爸的血汗钱买电脑玩的事情,可以理解爸爸想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儿子,但如果把儿子用电脑是为了更接近梦想,为了收集资料会更好一点,毕竟如果只是玩电脑,而且是建立在爸爸卖血干苦力入不敷出的基础上,那这爸爸看上去未免太矫情,儿子也太顽皮了一点,这里,过度煽情了。
同样的还有作为社会新生力量代表的小高老师,身为改革派,她不同于顽固的教导主任,她希望能给所有孩子机会接受同样的教育,她不认可成绩差就要被放弃,但同时她也认为在这残酷的森林里,适应法则同样重要,这是教科书式的观点,没什么好说的,插入进来也是为了与教导主任作对比,在这里之前一切都正常,我原本以为爸爸可能还会赞同她的观点然后两人一起教育儿子。然而她接触了爸爸,产生了莫名其妙荒谬绝伦的感情线后,画风就突变了,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开始一脸迷妹的帮着爸爸放任儿子不做作业、去玩游戏,一次又一次,小高老师开始了各种作死行为。真的,故事到这儿要表达的东西已经开始陷入前后混乱抓不住重点,要讲的父爱没有得到有深度的展开,强行插入的教育理念之争又是一塌糊涂没有新意没有意义。
还好故事发展,来到了爸爸为了保护儿子被混混揍的那天。在经历了被混混恐吓欺负,被教导主任摔坏心爱的飞机模型后,儿子脆弱的小世界开始被打破,曾经被爸爸遮挡,如今却再也挡不住的凄风苦雨,把儿子吹怂了。然后爸爸爆发了,当爸爸对着那群指指点点畏畏缩缩的人群吼出“来吧来吧,我永不认输”的时候,儿子体会到了爸爸的坚持,爸爸的那座桥没有塌,所以,当儿子的也不能怂。故事讲到这里总算升华了父爱,不再是一味地保护和溺爱,还是以身作则和勇敢担当。可其实爸爸也是在苦撑,他的无罪申诉迟迟没有结果,在不知第几次被人当成一个傻瓜蛋踢来推去之后,他失控了,第一次向儿子发了脾气,当儿子兴致冲冲的告诉他最喜欢的航展即将开展时。接着便引出了爸爸为了弥补儿子,或者说为了儿子的梦想,大清早将儿子从寄宿学校偷出来,带着他一路游玩+补课,最后终于到了航展,圆了儿子的念想,同时也在儿子心中留下了飞行员的梦。
接下来就是阴差阳错遇到98年洪水无意走失,绝望中儿子利用知识自救,总算展现了爸爸素质教育的用处。还是那句话,再次硬插入教育说教并不合适而且别扭,顺当的利用这个机会再次表现升华父爱就可以,远远胜过繁琐的旁白。最后不出意外,儿子的班车赶上最后一分钟回去考试,落选年纪前十,老师不服偷试卷发现作文零分,所以爸爸闯入办公室在教育局领导和校长面前当面质问,最后重新打分,最终进前十,出来时看见高考完的学生在扔试卷就告知教导主任看孩子们对学习是多么厌恶,同时用教导主任跳楼发疯的儿子做例子,这里的对于教育理念的说教、对于案例的处理简直可以当做反面教材来使用了。姑且不论儿子要有多聪明才能在短短时间内从垫底考到年级前十,毕竟是电影,不去过分苛刻,但模仿《三傻大闹好莱坞》,把教导主任处理成刻薄的恶人以突显爸爸的伟大,总归是不妥当的,人家三傻可是回回都开第一的,而且别人真的是正儿八经探讨教育,而这里明显跑偏了,以教导主任的例子来以偏概全讥讽应试教育,同时反衬支持素质教育的爸爸的善解人意,过于单薄无趣,毫无必要。
再后来就是儿子的起飞时间,步步直上,成为飞行员,入选航天员,接着爸爸继续申诉,找到黑手,然后打架闹事,儿子为了自己的飞天梦想告知爸爸不要继续闹事申诉,爸爸失望离去balabalabala,后面的剧情漏洞百出而且无聊,老套的儿子上天回忆爸爸最终插上电板太空自救,回来向爸爸道歉,合家欢,全剧终。其实最后这一段剧情只是为了特效和回忆的叙事方式而存在的,可以理解,模板式回忆杀+太空特效+战狼吴京就是票房嘛。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相对于它的两部前辈来说,真的算是很好了,就算单拎出来也是一部合格的国产电影,而不是毫无底线圈钱的烂片。但我还是觉得砍掉一半毫无存在必要的教育之争,轻轻点过,重点刻画爸爸炽热的爱,父子之间对于对方不完美的理解和包容,再依靠串烧金曲(果然金曲才是我的最爱)和淡黄色的温暖画面将人拉回九十年代,那就绝对比现在这样不上不下来得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