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也未必要感动

最爱你的人是我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对你付出了这么多
你却没有感动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黄品源这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红遍两岸三地,至今在KTV,也常常听到有人唱着别人的歌,流着自己的泪,流泪的故事多种多样,诸如:

  • 那个XX(情敌某)哪里哪里都不如我,为什么欧巴偏偏喜欢她?
  • 我为他做了那么多,处处为他着想,他反倒不领情,还躲着我,为什么他就是不喜欢贤惠的我,就要犯贱被那个碧池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 我聪明能干,对他大有帮助,他为什么不接受我呢?

这些幽怨的基本逻辑,就是我怀着一颗爱你的心为你付出了,就应该得到你的爱作为回报,或者说,在更深的潜意识中,他们认为,如果我不付出,不提供价值,就不会被爱。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你不听话爸妈就不喜欢你了”,“你这次考不到一百分就不给你买新玩具”,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很容在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时候,就被种下了“爱是有条件的”信条。延续到恋爱关系中,这个信条就演化成:如果我不温柔/贤惠/漂亮/能干/会持家/.... 那对方为什么要爱我/娶我呢?那这不就是交易吗?

可是,被爱不是讲条件,不是以物易物的交易,而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被别人看见,看的人做一个喜欢不喜欢的判断。他喜不喜欢你的性格,你的处事方式,他是否认同你的价值观,他和你在一起是不是开心,是不是觉得你们的前途光明美好。同时你对别人也在做着这种判断。双方都是平等的,你不需要用你的付出为自己加码。换话句话说,你到底能不能被他爱,在他了解你后就已经决定了,至于你可以奉献什么,对他是否爱你的影响简直微乎其微。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褒扬贤妻良母型的女人,褒扬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其实这是对人的物化,是对爱的误解。两个人结合,是基于两情相悦,还是基于对方的功能属性,那个更接近真爱,聪明的你,一定能判断出来吧?

如果你不想被某人接受仅仅是因为你的功能属性,那你就要简单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作为自己本真的样子,无条件地被爱。从此别再唱什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


#学会爱以前,千万别唱这些歌# 之《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作者有话说】
"学会爱以前,千万别唱这些歌" 系列,来自于某天我听陈洁仪唱《遗憾》,陈洁仪真是唱功了得,听得人惆怅百转。越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越能震动人心,但如果传达的是一种无益于己的东西,这个错误深入人心将很难拔除。如果你深深感动于《遗憾》,并认同它的情绪,你就走上圣母之路(《遗憾》这首歌以后在这个系列里还会写);如果你唱着《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并把它当做你的心声,你的下场可能是对方对你避之唯恐不及。

写这个系列,是要提醒仍然处在爱商形成阶段的人,绕过某些爱里的误区。如果你也想吐槽某些歌里的错爱理念,在留言里吐槽吧!我们看看某些流行歌曲坑了多少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也未必要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