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了这本书的书评(1),分享了10条写作能力。本来是为了督促自己深阅读的书评,没想到受到笔友们的广泛喜欢,我也因此深受鼓舞,继续深读这本书。
11 用典力
“用典力”就是说写作时要懂得引经据典,要善用经典的著作里的桥段或话语来升华自己的故事。
作者强调说,平日中要懂得收集素材,可以从经典文学、典故,甚至是电影里取材,用心依照主题来分类统合,便可拥有取之不尽的材料。
12 名词力
“名词力”就是对事物画面感的描述。
文中举例:一个人在街边看到一个帅哥在卖爆米花,引起他的好奇,一问才知道,帅哥父亲病重,这摊子今天由这个年轻人来看。这人回去便把今天的所见所闻描述给妻女听:
A:”我遇到一位很帅的年轻人在卖爆米花“
B:”我遇到一位长的很像黄晓明的年轻人在卖爆米花“
两种不同的说法,B话语说出后,家人不约而同的的抬起头来询问细节。
这就是”名词力“即形容词的作用。
原来,”很帅“是缺乏想象力的泛泛之词,但加上”很像黄晓明“却可以提供画面感,强烈刺激见闻者的五官。
13 去形容词力
这个”去形容词力“从字面上有点难理解。我阅读后,理解为把感受的力量融入文字。
作者举例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若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段经典的文字,想必大家都会感叹,这作家和我们普通人大脑的构造简直不同,如何能生产出这么有意境的文字呢?
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揭秘说,这种能力可以训练的,就是”去形容词力“
作者让学生们出去走一圈,1.寻找一种事物,然后说去它给你的感受。A同学找到口香糖,他觉得有种孤单的感觉。B同学看到落叶,他认为有可怜的感觉。2.作者要求同学们回忆什么事情有孤单和可怜的感觉,A同学说”失恋后,我感觉很孤单“,B同学说”离开朋友,我感觉很可怜“。3.这时用”去形容词“来创作,A同学:”失恋后,我是被你吐掉的口香糖,失去了曾经的甜味,现在一身黑,瘫在人行道上,任所有路过的鞋底踩踏。“B同学:”上高中后,离开了以前的闺蜜,我成了秋风中飞舞的枯叶,失去曾经的翠绿,过往朋友的叶脉,在分手的季节中断裂。“
多么实用的训练啊!此时,父母在包饺子,这一细微的事物,我联想到幸福团聚,我练习着写:婚后的生活,并没有电视剧般渲染的精彩,倒像是一盘热气腾腾的的饺子,看似平谈无奇的白色皮下,包裹的馅儿滋味各异,只有当你咬开,那汤汁流入口中,回味无穷,咽到肚里顶饱踏实,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盘饺子,这也许是每个中国人幸福的回忆吧。
这一练习,觉得自己创意的神经还很脆弱,还需要多加练习,但至少我知道方向在哪里了!
14 镜头力
这个力很好理解,就是像拍电影一样有近景,远景,特写的描述,读者脑中的画面感越强烈,越对你的作品感兴趣。
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就是很的案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是远景,拉倒万径的全景,再到孤舟的中景,最后镜头落在寒江独钓的老翁的近景,甚至是特写上。镜头越来越近,也越来越能扣住读者的的心。
我也试着描写下:冬日的阳光撒在南唐湖上,已经结冰的湖面泛着略微刺眼的光芒,如果不是耳边轻起的寒风,我会沈醉在这暖冬的假象下。湖面上一片金黄色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尤为显眼,那一抹残留黄绿色,似乎是秋对冬最后的告白。
15 素材力
素材力和之前的用典力差不多,意旨写文章不要苍白,能实用到古人的经典语句会使得文章更有影响力。
素材哪里去找?如果你希望突出离别之情,可以在百度中搜索”离别语句“,会跳出很多名人名言和典故,应用到自己的文章里。
16、17字辨力
16、17差不多讲的是一个意思,即文字有多重表达,我们要准确的应用文字的力量去诠释自己的意思。
18 量化力
这个力很重要,直接举例:
1:A的博客很受欢迎,他和很多企业合作,曾推出微信表情包,下载次数破纪录。A在父亲过世后重拾画笔,每天花很多时间练习。
这段描写不具体也不量化,没什么吸引力。
2:A的博客很受欢迎点赞人数破200万,他曾和xx航空、xx银行、xx网站合作,曾和xx公司联合推出微信表情包,创下单月下载次数破400万的纪录。A在父亲过世后重拾画笔,每天花12小时练习。
对比1和2,经过量化的描述后,这段文字开始有力量了,A这个人物非常鲜明的树立在读者眼前。
其实,细化的过程就是:when where who what why 这5个要点,还有how many how long how far 等这些量化的细节。
这便是量化的力量!
19 联接力
这种能力有点发挥创意的味道,就是讲A不用A,而用B去讲A。这个部分我还有待研究。
20 受众力
这个力有点拗口,其实就是说当文字写出来时要考虑受众的感受,善用AIDA法则: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action.一开始要引起注意,然后产生兴趣,接着是诱发看下去的欲望,最后是接受论点去行动。
通常这样的文章点击率都是超过10万的,因为它符合人们的内在阅读需求。我以后要带着这个法则去阅读,及时收集素材,一段时间我也能写出这样结构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