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内在驱动能力

一:心理学认为人类有三种心理需求:

1、自主性(autonomy)

 2、能力感 (competence)

3、归属感/关联需要(relatedness)

当这三中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人的内在动力会显著提高。

那么,如何创造这种满足三个需求的环境呢?

Deci 和Ryan解释说:

1、当老师可以最大化学生的选择和主动参与,同时最小化被强迫和被控制的感觉,学生会有更强的自主感。

2、当老师给的任务有一定挑战性,但是又在努力一下可以完成的范围内,那么学生会感受到能力感。

3、当感到老师在乎也尊重他们,学生会跟老师有更好的关联。


二: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婴儿前期:0-2岁培养孩子获得信任的感觉,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值得被爱)

婴儿后期:2-4岁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幼  儿  期:4-7岁培养孩子的主动感(初创性),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自主性)

童  年  期:7-12岁培养孩子的勤奋感(能力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培养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忠诚于自己的决定)

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爱。(广义的爱)

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的品质(通过早期学会                       的爱的品质在这里成长和发展)

成年后期:50岁以上。这个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自尊的三大支柱

一,自爱(无条件养育)

自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你表现得好,表现得糟,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值得爱和尊重。自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时期从家庭中获得的爱及情感滋养。

二,自信(培养能力感)

自信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行动。自信主要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通过具体的行动,我们得到反馈,得出“自己有能力胜任此事”或相反的结论。所以说自信需要行动来维持和发展,平日里的小小成功对于维护自信是必需的。

三,自我观

自我观,是我们看待自己的眼光,对于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无论是否有根有据。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主观性都占了绝对优势,比如在旁人看来十分优秀的一个人,可能在他自己心里却是个一无是处的失败者。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是积极的,它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人经受住挫折考验,达成最高目标。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自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为她制定的发展目标。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的压力过大,疑虑和不安将使她日后在自尊心方面受到打击。


由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结合内驱力的三种要素,在孩子0-4岁时给予他值得被爱的信任感为祭奠、在4-7岁着重去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最大的参与选择和最小的控制),在7-12岁着重培养孩子的能力感(相信自己能成功的自信感)

发展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是知道自己是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心理品质,避免形成消极的心理品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养儿童内在驱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