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第二章——运营之“光”(1)笔记

这篇写本章的两个内容:

为何超过80%的运营始终只能打杂?     /                身为一个运营,我最大的竞争力和“信仰”


一, 为何超过80%的运营始终只能打杂?


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好运营

1. 一些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如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等)。

2. 至少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生产、活动策划、用户互动&维系、数据分析&策略制定等)


这里老黄讲了两个意识:目标导向意识,效率意识


目标导向意识

一种人在工作中是按部就班,当敲钟和尚。 而有目标导向的人,会更看重这份工作的各个流程以及找到问题点并试着予以解决和反馈。


效率意识

一个脑子里紧绷着“投入产出比”和“效率”意识的运营,可能会把这个事先拆开来分得极细。比如老板说要网站流量翻番时,我们是不是要先弄明白网站当前的流量都是从哪里来的?比如,来源于老用户的流量构成和来源于新用户的流量构成各自是多少?老用户这边,我可能还有多大空间去拉升流量?而到了新用户这边,他们各自又是从哪些渠道过来的?有没有哪个渠道的访问的转化率尤其高?那么我是不是在这个渠道下去重点加大投入就能带来我想要的结果?

初级选手和中高级选手们的一个显著差别,往往就是初级选手只会被动做事情,或者是在方向不明的情况下纯靠拍脑袋去行动,但中高级选手们,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才会开始投入执行。


二, 身为一个运营,他的竞争力和“信仰”


1,在老黄看来,很多运营之间的差距,可能不在于硬技能,而在于思维模式。具备这个意识的运营,具备了可以凭借一己之力赢得无数用户的追随和喜爱的可能性;而少了这个意识的运营,很可能只能在用户面前按部就班地执行、看转化、做数据,然后一点点追着数据往上走。

2,有两种逻辑:回报前置与回报后置。传统运营讲转化,需要以交易达成为中心。而互联网运营讲用户,需要以用户价值为中心。

回报后置,更加强调我们专注于给用户创造价值,并相信,当你创造的价值足够多的时候,用户一定会愿意给予你无条件的认可和回报,且这种回报,有时甚至会超出你的预期。

做运营,老黄建议不要只单纯关注为了关注业绩、结果和转化去做那种“竭泽而渔”的运营。相对更好的方式,可能是考虑下这个东西的潜在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活动,适合谁参加不适合谁参加,具体可能解决什么问题,都提前讲清楚,再给出些个人立场上中肯的建议,就会好一点。

同时,运营最好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场景和用户关系,比如你在一个自己基本不怎么说话、大家也不怎么认识你的群突然一下丢出来个活动链接,啥也不说就跑,或者发个红包就跑,这个事情其实很像是在纯粹消费别人。假如你跟那群人不熟悉,那是不是至少要有一些铺垫或对应的表达才会更好也更尊重用户?

3,与用户成为朋友。

运营绝对不是满世界去发小广告,发得越多拉来的人越多,你就牛了。恰恰相反,做运营,尤其是想要成为一个真的可以连接好产品和用户的“好运营”,我觉得你是需要相信些东西的。比如说,你得相信,你和你的用户是可以成为朋友的,你则可以通过一系列“价值创造”式的努力,先建立起你和你的朋友们之间的默契。

你可能感兴趣的:(运营之光第二章——运营之“光”(1)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