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一)

米开朗基罗是三杰中最长寿的,长拉斐尔8岁,小达芬奇23岁,长达89年的阅历让他看到了跟拉斐尔和达芬奇不一样的人生。如果说拉斐尔的艺术是恰同学年少,是充满爱与温暖的青春肥皂剧;达芬奇是一道惊雷平地起,是开创潮流,是气度非凡,是理性的力量;那么米氏则让人看到更多的热血激情,他是和传统斗,是和岁月都,也是和自己斗。不管是雕塑、画亦或建筑设计,无不可以看出他对某些东西的反叛。蒋勋说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最高的高山,而米开朗基罗则是山顶上那块最美丽的顽石,而在这样的石头里,必然会蹦出一个神话。

米开朗基罗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中产家庭,13岁开始学习绘画,但是很快就转学雕塑。最早的雕塑并没有绘画那样的艺术地位,当时的上层社会更关注绘画,认为只有在宫殿、教堂里精美图画,才是艺术最完美的表现形式。也许是因为小孩子的兴趣,或者是少年那颗与生俱来特立独行的心,小米开朗基罗从15岁选择了锤子而不是画笔,看似叛逆的选择马上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久他就受到了美第奇的关注,并进入了家族私设的宫廷学校继续深造。


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一)_第1张图片
美第奇家族族徽

这里不得提美第奇这个伟大家族,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这个家族,就没有文艺复兴。从开始进入金融业,经过数代人的耕耘,到米开朗基罗的时代,这个家族的财富和权力正值巅峰。几代美第奇的家长都非常热爱艺术,而且拥有非常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其他的巨富一样四处收集艺术品,甚至资助艺术家去进行创作。这跟当时佛罗伦萨的新晋上层阶级——商人阶级的壮大很有关系,物质上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奢侈享受,精神上他们也渴望为自己和家族获得更高的名望和地位。于是乎各种豪华的庄园、宫殿、教堂在佛罗伦萨成如雨后春笋。但是作为首富,美第奇走的更远,他们要建立学校,培养最精英的艺术家,通过巨匠源源不断的创作来让家族的荣光永载史册。这就是佛罗伦萨艺术学院,现在被称为“世界美术学院之母,四大美术学院之首”。而当时米开朗基罗就是在这样的一所学校学习,跟他同学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以及美第奇家族自己的子弟,后来这批人当中走出了教皇、执政官以及各种显赫一时的大人物。

不过要论雕塑,米开朗基罗则完全甩开他的这批精英同学好几条街,也许是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让全班同学回去刻一件圣母圣婴浮雕,别人都延续了中世纪上千年延续下来的刻板表现方法,端庄、典雅不苟言笑,完全没有人性(这里不是骂人,因为圣母和圣子都是神,是神性)。米开朗基罗的眼睛早已经从圣经中移开,突破教条的束缚,他关注的是人的本性,圣母和圣子在他看来也只是普通的母子,没有圣光的照耀,只有母亲对孩子最本能的爱。于是这样的一件浮雕诞生了,圣母怀抱圣子,坐在石阶一角,远处是正在嬉戏打闹的其他小孩。圣子也许刚跟他们一起玩耍,但是看到母亲来了,赶紧躲到母亲怀里,头埋得很深,仿佛有一点羞怯又带着对母爱的依赖。这是我们市井中常见的画面,用来表现圣人,在当时就是一个不得了的突破。我们不知道这份作业当时是否的得到了老师的好评,但是这种做法,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倾向——人文主义,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人自己,年仅十几岁的米开朗基罗就把这种精神完美地展现出来了。

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一)_第2张图片
圣母与圣婴

可是教会并不认同人文主义,他们把这个脱胎自古希腊的思想视为异端邪说,把神当人,在他们看来是对神的一种亵渎。所以在主流的审美看来,真正的美应该是不苟言笑的,是冷冰冰的供在神坛上让信众顶礼膜拜的。毕竟在这种观念下基督教已经发展了近千年,他们成功地统一了全欧洲的思想,锁死了艺术的形式,也许他们自己也太久没见过美的东西,以至于认为美不美其实也没那么重要。直到23岁的米开朗基罗把Pietà摆在他们面前。


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一)_第3张图片
Pietà,作于米氏23岁,1498年

Pietà原意是悲伤,但是一旦大写就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圣母玛利亚在看到自己的儿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的悲痛场面。可是当我们看着米开朗基罗的这件Pietà,也许第一念想到的并不是悲伤,而是美,绝伦的美。耶稣刚死,身体还未僵硬,在母亲的怀中好似睡着一般,他的肌肉、骨骼、体态完全是一个青少年的模样。而怀抱着耶稣的圣母,年轻,貌美,头低垂着,看得出忧伤,却不过分,伸出的左手仿佛在说“我多么可爱的一个儿子啊”。每一处复杂的衣服褶皱,都试图告诉你,这不单是一件石头雕塑,这是世间最美的东西,而这东西,其实就是你们自己,是人本身,人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

看到这件让人叹为观止的,就连最古板的教徒也不免动心,虽然按照基督30多岁被钉死的历史事实来看,玛利亚不可能如此年轻,这甚至成为了少数顽固派职责米开朗基罗的理由。但是尽管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真正美丽的东西是会触动每一个有温度的人心的,这也正是文艺复兴能够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性可以被隐藏,但永远不会消失。凭借这件作品,米开朗基罗年纪轻轻就成了整个佛罗伦萨最炙手可热的雕塑艺术家。细腻到华丽,是这个阶段米开朗基罗作品的特点,同时透过这件Pietà,可以看到他内心敢于对抗世俗成见的勇气,以及独立思考人性深处的智慧。前者是其成为著名雕塑家的先决条件,而后者让其伟大。

Pietà完成之后三年,米开朗基罗26岁,受佛罗伦萨市政府委托,他制作了大名鼎鼎的《大卫》。

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一)_第4张图片
大卫,恐怕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个人雕塑作品

相信不少第一眼看到《大卫》的人内心也是有一点燥热的,如此赤裸裸地把一个男性的躯体完美地呈现出来,从头到脚,一丝不挂。且不说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是按照今天普通大众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作品恐怕也是极其大胆的。可以想象当时这件“风俗败坏”的雕像被摆在市政府大门前的时候,整个佛罗伦萨都沸腾了。有群众称之为渣滓,对公民精神有害的毒瘤,甚至有人扬言要摧毁它。另一方面,由包括达芬奇在内的三十人评审委员会也震惊了。这块大理石当初是因为太过完美,无人自认为可以有资格去雕刻他,而闲置了数十年。大概这块石头就是在等米开朗基罗,等待他这样一位不世出的天才。所以米开朗基罗看了一眼这块巨石之后,说“大卫就在石头里面,我只需要把多余的地方剔除掉就可以了”

可哪怕是拥有达芬奇的委员会,也绝对想不到,在石头里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卫!他右脚直立,左脚虚迈,微微弯曲的脚趾可以看出他随时准备倾全身之力做出奋力的一击。而这蓄势待发的力量,透过他健美的身躯,传到他青筋暴起的右手似乎千钧之力。而左手却轻轻举起,扶着他唯一的武器——投石袋。俊美的脸庞朝着左前方,那是他的敌人——巨人歌利亚的方向。面对一个实力大大超越自己的对手,大卫心里估计也有忐忑,甚至是恐惧,但是他的眼神却显得那么信心百倍,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以色列民族生死存亡的决战,他必须胜利。生存还是死亡,荣光万丈还是马革裹尸,在这一刻是完全未知的,而这也像刚完成了大卫的米开朗基罗。是因为这对世俗大胆的挑战而名垂青史,还是因为这大胆的创新而被传统的声音唾骂成泥?他不知道结果,他知道的是他必须这样做,因为他厌倦了对身体的遮遮掩掩,他崇拜躯体的美丽。他爱自己生而为人,他想发表自己内心最深沉的呐喊——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造物。

还好,中世纪的夜幕虽然还在,但晨曦初露,而佛罗伦萨又是最早见证日出的地方。最终我们都知道的,正如大卫战胜了歌利亚,成为了以色列最伟大的王,米开朗基罗战胜了中世纪的愚昧,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闪亮的一颗星。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