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寂寞,不是不想说

       前日看过《我不是潘金莲》,有人说“无聊”,也有人评价极高,说是“冯小刚继**电影之后的创新佳作”。确实“耳目一新”,镜头转换、视角独特、音乐有张力,这些,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有种感觉很奇怪却说不出来,没有抨击却回音许久;都是低头呢喃却触及敏感;仿佛毫无干系却又似曾相识。于是翻看各种网评,想找出导演真正想表达的用意。

        李雪莲,有说她神通广大,有说她精神可嘉,也有说她勇敢自信,其实她恰恰是最可怜的,太在意自己的尊严,太在乎别人的话;她也是最寂寞的那撇,想找个依靠,找另一边的捺,为失去的人,也为失去的自尊,却在一条官司的路上慢慢地把自己磨练成一个绑满枷锁的金刚之身。这种枷锁是别人给的,也是自己给的,尊严和隔绝逼着自己据理力争,十多年的顽强却敌不过一条“仇人”的死讯,动力瞬间瓦解,让多少人小心应付、不敢怠慢、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物,怎么都终结不了的问题人物,在李雪莲的哀嚎中引得众人折腰。她可能要的是一种说法,但其实她可能最想要的就是简单的一个人,一个秦玉河,一个赵大头,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当秦玉河背叛了她,剩下的希望就是那个孩子;当这个希望也没能保住,一无所有的她只能争取,哪怕只为了一句话;终于能有一个人可以为她填补空白,让她重新拾回女人的屈服,结果还是背叛。

“不要跟来,再跟上来就把你杀了!”没有任何余地,也不想作任何停留,女人的决绝是哀莫大于心死,她又重新变成个体,一个寂寞的战士。

其实很奇怪又并不陌生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常自己扮演的就是那样一个角色,在乎别人的话语,也在乎着别人的在乎,我们不想做金刚,却在不知不觉中担负起各种重量,因为我们看重自己,也看重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人,被他们的思想左右,但又竭力挣脱束缚,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更忠于内心、不随波逐流的人,李雪莲也不笨,她不会按部就班,她有见识有胆识,一眼就看穿虚伪的假面。她也是傻的,为了改变别人的诋毁和轻视,反而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小事变大事,小家常变成大磕绊,一路走来更艰难。

很多时候我们都变成了这样的傻子,想要改变世界,却陷入寂寞。

官场的描写很保留,毕竟要过终审;仿佛没人犯错,都在按套路圆滑应对,但中庸和官方真的就没有错吗,李雪莲之所以成为坎,是因为有无数个李小莲被碾压、被熨平,宁可披头盖脸来一通,无奈拖延到麻木。直到:李雪莲的告状之事,变成了多少人背着李雪莲的谈资。到后来,大家开始当着李雪莲的面讲,李雪莲也跟着大家一起笑,仿佛笑的不是她自己一样。这还不是最无奈的-----直到说出告状的真正的隐匿了十多年的原因,不无哗然:告状是为了孩子,孩子却又因为告状没了,李雪莲本应有的传承没了,那份唯一传承下来的韧劲,最终也归于践踏,早该缺失的信念在过了10多年后,所幸没有换来放弃,却选择了一辈子的孤独。

这是一部不同人看有不同感受的电影

当然也应该是一部具有教育引导作用的廉政电影

可是我更希望他是一部可以教会放下学会从容的启示电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不寂寞,不是不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