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你怎么了?

结识,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这里每天能读到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文章,去感受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人的分享和感悟,着实是一件令人无比兴奋的事情。就好像一个生活在海边好奇的孩子,拿着潜望镜去窥探海底那个并不属于他的世界。或觉得神奇,或觉得惊叹,或觉得恐怖,或觉得不解。姑且不论看到了什么,单就这种“窥探”本身,就有着无尽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这么说,因为今天想要谈的,就是这样一个缺乏被“窥探”的领域——科研,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基础科学的研究。找遍中的话题,与科学、科研、甚至哪怕科普相关的文章,都非常少,不知道究竟是对于大众而言,不关注、没兴趣更多,还是敬而远之更多一点。为了说的更针对,更准确,我想首先区分一个概念,我这里所说的基础科学的研究,不是穿着白大褂在高大上的车间中改进了生产线上的某个重要的技术环节,也并非在大型的计算机,服务器中编出了某个重要应用前景的软件程序,这些都是应用。今天想说的,是基础科学,比如数学,比如物理,比如化学,比如生物。

原谅我只能说的这么泛泛,但我列举的,绝不只是四个理科高考的考试科目,而是基础科学。倘若再往细里说,毕竟对于外行来说,愿意听的是故事,而不是技术细节。铺垫到这里,差不多能引出我们今天的主角了:


科学,你怎么了?_第1张图片

没错,韩春雨,这位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

事情的原委,想来没必要在这里多做叙述了,网上一查就能翻出整个事情的经过。大体上就是一个小角色逆袭,做出重要的科研成果,被人捧上天;再接着被人质疑造假,又被摔下地的这样一场闹剧。故事的前半截,充满着一股“逆袭”的特质,就像是电视剧电影或者甚至网络小说中的主角一样,从一无所有,默默无闻的小地方一夜成名,令人惊艳,让人羡慕,甚至被标榜上了“诺贝尔奖级别”的标签;故事的后半截,风云突变的情节反转,更是符合一切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噱头的气质,主角跌落神坛,为千夫所指,被万人唾骂。唯利是图也罢,学术造假也好,看客们满心欢喜,满足了一切猎奇的心态。

且先不去辨析是非对错,不去区分善恶黑白。单单说或粉、或黑,这个行为本身,就足以让人唏嘘感慨。先说前半篇的故事,任何一个科学研究,都是需要经受同行的评议,时间的检验,这本是不争事实。何必因为这项成果的所有者背景不牛,就如此炒作?试想,倘若这项工作,来源于国际或者国内的一些一流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恐怕也不会有如此大的轰动效应,更不至于直接上纲上线的说到“诺贝尔”这样的高度;再说故事的后半截,起源无非就是一些国外的教授无法重复实验,要知道,作为一项原创性、探索性的工作,实验上无法,或者更准确的说,很难重复,本身就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更何况,是对未知的环境因素影响如此敏感的生物实验,学术争议在业内本就是在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倘若有一些基本的科学素养,首要思考的,自然是实验为何难以重复,哪些环境条件有所区别,哪些因素制约了实验结果的获得才是,又何必上升到人性,直接质疑学术品行呢?

做研究,尤其是科学研究,本就是一件枯燥、无味到极致的事情。倘若硬要冠之以人类本源的好奇心的驱动,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的梦想,虽然也未尝不可,但毕竟太冠冕堂皇。但即便如此,如果在没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没有起码的科学的commonsense就硬贴上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的标签的话,只怕会让大多数还有一点坚守的科学工作者心寒。

只是,那些心寒的人,大多都沉寂在舆论背后坚持着自己的东西,也许是因为不善言辞,也许是因为无暇回应。但这也并不能成为我们的理由或者借口,去做那些甚嚣尘上的留言的推手,不是吗?

如果关心,就去看看他们的世界,但请保持一点点对科学,对自然的敬畏,别去吵闹,别去打扰。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学,你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