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第四讲㈣

      《彻悟禅师语录》第四讲㈣
            妙果寺则金法师 讲解
            二0一七年十月八日
        “积劫善根,难以成熟”。我们生生世世也种了很多善根,特别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大家现在能坐下来学佛法的人,那是绝对种了善根的。没有种善根,你根本就不可能跨进三宝的这个地盘,甚至连佛菩萨的名字都听不到。你说“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多么普遍呐,从古至今,流传到现在。估计有人没听过阿弥陀佛四个字的,你信不信?肯定有的!这也没有人故意隐瞒他、避开他,是他自己的业障他听不到啊。
        要不发菩提心,这些累生积累的很多善根呢就成熟不了,它就一直潜伏在内心深处潜意识当中,即我们佛法讲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它就在睡觉,虽然也在变化、变化,但是它不起明显作用;对我们改善这个生命走向解脱不起作用。因为你的菩提心没有发出来,没有激发它,没有唤醒那些善根。一旦发了菩提心,我们那些宿世的善根就被我们这个心给唤醒了。
        你看很多人读诵大乘经典,意思他也不理解,但是由于有善根,他很喜欢念,他不停地念,不停地念。念一遍就相当于把善根,呼唤了一下,叫一遍;不断地念,念到一定的时候,他突然对整个经全部都了解了,含义也懂了,善根开发了。这个就是一种激发善根的方法。
        你看六祖慧能大师,前面一直没学佛,听到人家诵《金刚经》,听到一句他就有体会了。这就是善根非常深厚,宿世都发过菩提心的,然后受到某部经文中一句话的刺激,一下子就醒悟了,就成为一代祖师,智慧、见解跟佛一样的。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
        “随所修行,多诸障缘。众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心发大菩提心也。”就是说:如果不发菩提心呐,修行呢总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逆缘。有一些人没发菩提心,但是宿世发过出离心,发过出离心的人他也能遇到佛法。但是他遇到的都是小乘佛法,而且修行起来的时候,那个智慧就是打不开,总纠结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面,心量狭小。然后所谓的障碍就越来越多——什么“业障”、什么“逆缘”。其实那个都是心太小的缘故,才有那么多的障缘。
        就算有所成就呢,最终“终堕偏小”。“偏小”的意思就是证得小乘的偏真涅槃,成为小乘的圣人。其实小乘的圣人是佛方便施设的一个化城,就相当于变化出来的一个城市,给他住在里面休息一下,因为他怕累。佛菩萨老是说小乘人“堕无为坑、饮三昧酒,焦牙败种。”什么意思?他就奔着那个无为和偏真,他证得了我空后,一点度众生的意愿都没有,偏在那个空的境界当中,这叫“堕无为坑”。“饮三昧酒”,因为他安住空性当中,他的心很安、很稳,一点都不乱,八风吹不动,这叫得三昧(得定)。他就沉浸在那种定境当中,很陶醉、很安乐,这叫“饮三昧酒”。这个情况对于圆满生命自利利他有什么好处啊?没好处!所以叫做“焦牙败种”——开不了菩提的花、成不了佛果。要想成佛一定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呢“终堕偏小”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很多大乘经典里面,佛是禁止弟子们跟小乘人接触的,特别是初学的菩萨。有些人想不通:不都是三宝、不都是一家吗,怎么还分大小乘?还要不给这些初学的大乘行者接触小乘人呢?就是怕菩萨受影响,而走到小乘焦牙败种的路上去了。
        但是现在好像有些人修行大乘佛法没什么体会,没什么感受,觉得玄乎。长期玄下去就没兴趣了,提不起心劲来,要去学什么“原始佛教”,什么四禅八定,觉得很受用、很欢喜。他不知道他已经违背了大乘佛法的精神了!先不说那些修四禅八定的人到底证没证,先不讲,就算证了又如何呢?如果你没有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导引,四禅八定就是最大的障碍。不得定还好,得定了,特别是进入三禅,就完蛋了,都快乐得要死,出不了轮回了!那也就叫“饮三昧酒”。
        后面 “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称性”,就是称合本性,随顺真理——就是前面讲的同体——那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体的法性大海。我们要随顺这个真理,要称合我们的本性,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好,这一部分呢是讲刚才前面十六字纲宗里面的第二句“发菩提心”的内容。(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彻悟禅师语录》第四讲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