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12】——循礼求和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明君的治国方法,就是循礼求和,好就好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做。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法来节制约束,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感悟】

一、“礼”的造字给我们的启示

1、繁体字“禮”

左边的部首“礻”,表示神,右形声旁“豊lǐ”,是行礼之器。合起来是古代举行仪礼,祭神求福。《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禮”的起源是尊敬和祭祀祖先。在远古时代,氏族首领正是通过举行仪式,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氏族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中国最早的行为规范体系。随着国家的出现,礼逐渐被统治者利用,礼的内容也由过去的单纯习俗仪式,发展成为约束人们婚姻、血统、君臣等社会关系的一种开放性的行为规范。

2、简化后的“礼”

左边的部首“礻”指神,也可以表示“福”;右形旁“乚”像人在跪拜。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和“敬”。懂礼的人,容易得到福气。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禮)”的造字告诉我们,示人以曲也、柔也。己弯腰则人高,“诚敬”即为“礼”。恭敬、自制形成习惯。故“礼”又引申指尊敬,敬意,如“礼貌”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是心里美与外在美的最佳结合。无礼貌的举止,犹如在纵火一样。

《礼记月令》:“礼遇曰礼。如礼贤下士。聘名士,礼贤者。”“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指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借指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对方。

二、孔子重构“礼”的支柱

礼的观念早就出现在《论语》之前的典籍里。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敬的心情唯命是从。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形式上的“礼”,就会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产生疏离的负面作用,甚至会产生叛逆、造反。所以,注重心的“和”是很重要的。

到春秋时代,社会关系开始破裂,君不重,臣弑君、子弑父、礼乐分崩离析,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现象已属常见。孔子深刻剖析到:如果一味讲“和”,“言行无矩”,对于人心不古的人已没作用,必须要以礼节制之,扭转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

“礼”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支柱,起上通下达的作用。可见儒家提倡的并不是“无情无义”的礼,也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所以,当孔子注重引进并重构“礼”这一支柱时,积淀的意义底蕴已经非常深厚,孔子不断充实使之成为社会交流行为的“日常用语”。

儒家的治国之道,重视通过实行礼制来营造和谐社会。循“礼”,是为了得“福”,而最大的“福”就是平安和谐。

三、“和谐”的关键是形成秩序的井井有条

孔子提倡的“礼”,主要指“周礼”。即指礼节、仪式,也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人们的道德规范。“礼”重在尊君、尊父,根本目的是形成秩序,与各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相适应的井井有条与和谐行为,使社会步入正轨,形成和谐。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

朱子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这个礼实际上反映的是天理,所以说“礼者,天地之序也”。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也比较弱,但考虑到“唇亡齿寒”的后果,还是支援了鲁国。可卫国的军队一下子就被齐国给打败了,卫国有一个贵族叫仲叔虞奚,他率领自己的人袭击了齐国的追兵,救了卫国的统帅,挽救了卫国的军队。卫国的国君要奖励他土地,给他封邑。仲叔虞奚不要土地,不要封邑,却想要卫国国君 这个级别才能够使用的乐器,他还想要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所骑的马的装饰,这些东西都体现了等级之“礼”。 实际上,仲叔虞奚的这种做法,就是想越礼。卫国的国君竟然答应了他。对这件事情,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名分和器物,这些都是体现礼的,都是体现等级的。等级、制度、规范这些东西不能违反,违反了就破坏了礼背后的内容——义,就容易纵容受宠的人做出出格的事。这与“问鼎中原”有着同样的潜在危害。足见孔子看问题的入木三分。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义是内容,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义的。

礼作为调整社会的力量表现出束缚与释放两个特点。它的“束缚力”相当于后世的法律。规范的是社会的利益与需要,而这未必符合个人的利益与需要。如果两者能够自觉地统一于某个人身上,如有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就能够进退周旋得其体,不败人伦。

四、循“礼”的重要性

在古代,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是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社会治理手段。

生活类礼仪,也规定的十分详细。《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代的服饰、帽子非常考究,颜色、款式用以区别不同身份、不同场合……西汉时期的思想家贾谊的《容经》谈到,志有四兴,容有四起,视有四则,言有四术,连站、立、走、跪、拜等宾客礼仪都有详细规定。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富贵有礼不骄不淫,贫者有礼免辱而安,亲子有礼父慈子孝,兄弟有礼情同手足,夫妻有礼情长家兴;,朋友有礼志同道合,社会有礼井然有序。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孟子说:“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乐记篇说:“礼者天地之序也。”

五、“礼”不是假于外求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真学问必以礼得知”。礼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优美的媒介。但“礼”不是假于外求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如果说把礼当成是一种从外面对内里的一种规范,一种束缚,就会感到痛苦,就会想办法远离礼,也就使自己远离了和谐。没有学礼,或不尊礼的人,他的人生可能会增加很多的阻力,因为他一失礼,人家就可能不帮助他,甚至于还会障碍他。但是假如我们很有礼貌的时候,人生可能会增加很多的帮助我们的助力。

我有一位学生,性顽皮,每次来学习,奶奶都是很忧愁的样子。通过学习,这个学生渐渐明白了“礼”的重要性。一次,他去拔牙,很害怕,他见到医生后,给医生深深鞠了一躬,这位医生非常高兴,一边夸奖着他,一边就把牙拔了,他一点儿也没觉着疼。此后,他懂得了尊敬老师,渐渐地懂事起来,学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礼貌的人,眼睛总是东张西望,目光游离。而有礼貌的人,在与他人说话时,眼睛会专注地看着对方,这样,对方就喜欢和他多说几句,甚至给予“真传”,你若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所以要想人生顺,修身必注重礼节,不亏礼之道。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对“礼”的提倡,可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谦逊而有秩序的民族品格。

现代社会交往的礼仪形式,越来越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常言说“礼多人不怪”,如果你的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间表现出很高的礼仪修养,则有助于塑造你的公众形象,促进你事业的发展。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和福气!我已经在“”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12】——循礼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