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只听别人说

我的高三在16年6月8号结束,在近代史课间老师放了高中体锻的的配乐——久石让的summer,就想起一年前一群疯子吼着“二班威风,勇攀高峰。二班无敌,所向披靡”夸张的口号,级长一宣布“解散”,蚂蚁就是真的炸锅了,所有人都赶回宿舍浇一盆水,不用擦干身子,赶紧出来挪地给舍友洗澡。再匆忙穿鞋到食堂打一碟菜加满满的米饭,塞进胃里,开始从下午6点半坐在封闭的教室直到10点30分晚修结束(当然,真实性有待考证)。

还有很多很多......

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为高三的我们喊楼;大学的学长学姐给我们拍加油视频和返校加油;

高考进场时陪伴我们高三的老师穿着骚粉的加油衫,举起手,一群人就通过简单的拍手传递勇气;

考完之后,校门外的家长叽叽喳喳的讨论声,走在我前面的男生突然又跑又跳,像是04年雅典奥运会的刘翔。

通常情况下,只有老人和无所事事的人才喜欢攥着回忆的尾巴。所以,我很清楚自己两者不是。

回忆有什么深层次的意义吗?高考有什么好一讲再讲的?

高考之后,还有四级、六级、雅思托福、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生考试、国考、面试.....不要急,属于你的考试会一场接着一场,不早不晚。

所以,我很怕刚高考完的生物。

他们就像是刚戒奶的婴孩,毛发是柔软的,黑曜石般湿漉漉的眼睛眨巴眨巴地看着你......他们身上散发着跟自己不一样的年轻的气息,我称这为奶香味,可腻人了。

我的确见过一些人超然同龄者,早就跳出高考的圈子,从小就与自己爱的事物结缘,跟它的命运牵扯在一起,他们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也就少了那份迷惘。知道为啥坏皇后要用毒苹果害白雪公主吗?就是嫉妒在作。

大部分人,同一年前的我,前十二年的学习生活相对封闭,在屋瓦的横梁上默默地吐丝结网。从不拿“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类哲学问题为难隶属单细胞生物的自己,也少去考虑“我喜欢什么?我以后要做什么?”所以,高考生很喜欢问在上大学的师兄师姐:选好学校还是好专业?你当时是怎么做的?你对你现在读的专业有什么认识?

“笃笃笃......”问题就是机关枪,打我一个措手不及。老家有一句土话:没有看到马走也看到马迹。意思就是你可以跟着前人的脚步继续走。暂且不判这句土话的正确与否,我的观点是:你不能只听别人讲。

八月长安在中大的读者分享会讲过这么一句话:(原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和阅历让自己有限的人生过得更丰富点,这样的人的建议反而更值得听一些。

所以,刚戒奶的高考生,那些真正胸怀宽广的师兄师姐们,抓紧去讨教经验吧。至于像我这样大学一年还过得不明不白的人,是很羞耻于回答高考生的问题的。

比如说,有人让我谈谈对我现在学的工商管理的认识。我内心的焦虑与慌张不亚于在产房外等待的丈夫。我很有出息地把我牛逼的经济学老师的话换个方式讲出来,说什么:工商管理和我们学校其他工科类不一样,技术方面占劣势,学工管的人要多看世界,人工智能、gdp、失业率看似遥远,但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东西会和你个人的幸福挂钩。然而事实上,我看到别人开始学习acca、考雅思、晒万科的实习函,就好像他们已经在800米的最后阶段冲刺了,我还在恍惚发令枪什么时候打的。

我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源于师兄师姐的建议,他们是好心。

但是,我发现我对这些证书不感冒啊,我好像更喜欢做别的事,所以我耽搁了。父亲时不时会打电话督促我:大学要学本领,以后才能在社会独立生活,那些有用的证书,也要去考。现实也告诉我:要像在四年后找到工作现在就得努力学本领考证和参加大挑小挑。

一直犹豫不决,一直停滞不前,最后,我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做吧,选一件做吧。你可以听别人说,但不可以只听别人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远不要只听别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