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利意识,保护未来市场

备受关注的“基因魔剪”专利之争,最近终于尘埃落定。在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激烈争辩中,华裔科学家张锋所在机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获得了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专利权。

为何一场高校间的专利大战会如此引人注目? 因为它关系到总值数十亿美元的科研和商业利益的归属。

如果CRISPR技术诞生在国内高校,这场专利大战是否会打起来?当我们在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在世界上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中国高校是否应该警醒———是时候提升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了,以免在未来的技术争夺中,“大意失荆州”,发明了技术却将市场拱手让人。

专利“圈地”焦点:哺乳动物细胞

这是一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法律费用高达几千万美元。

2012年,加州大学詹妮弗·杜德娜与她的合作者首次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最早发现了“基因魔剪”Cas9,并在当年5月就提交了专利申请。

而就在7个月后,张锋团队也提交了一项专利,将该技术应用于真核细胞,尤其用于人的细胞中。

在短短几年中,基因编辑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而CRISPR-Cas9则成为最主流的一项技术。

尽管到去年为止,涉及到该技术的主要专利多达几十项,但加州大学却只针对张锋的专利,原因就在于它几乎包括了CRISPR-Cas9在除细菌之外的所有生物,包括老鼠、猪和人身上使用该技术的权利,商业价值巨大。

2013年美国专利法修改以前专利权归属采用先发明制而非先申请制,即看谁先发明出相关技术,专利权就属于谁。

从专利提交和论文发表时间来看,杜德娜是“第一发现者”,尽管她只做出了在简单细胞方面的实验。

但是,博德研究所却提供了证据,显示张峰团队在加州大学申请专利和发表文章之前就已经成功完成了CRISPR-Cas9系统在真核基因组上进行编辑的相关发明。

而且,张锋将这项技术运用到植物、动物和真菌界,尤其是老鼠和人的细胞上———从应用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商业价值的主要体现。而杜德娜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自己获得这部分专利权利。

最终,美国专利局裁定专利归属张锋团队。

国内高校需尽快补齐知识产权能力短板

不过,加州大学还准备继续上诉。为何两所世界知名高校要如此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那是因为这项专利涉及到数以十亿美元计的商业价值。

这把可以定向切割DNA的“魔剪”,有可能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还可能用来治疗癌症———未来,这将可能是一个每年盈利几十亿美元的市场。而在农业用途上,还可以再开拓出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市场。

在知识产权战场上的争夺,既要比拼科研实力,更要比拼专利保护意识。张锋除了技高一筹,而且他在提出专利申请后,还通过缴纳70美元的快速审核通道,率先获得专利授权。

杜德娜和张锋的专利申请书都是厚厚的一本,而我国高校的专利申请书,却往往只有薄薄的几页纸———专利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各种考评需求,而不是保护未来市场的利益,自然也就难以得到真正重视。

假设CRISPR技术率先诞生在国内某高校,如果仅获得了薄薄的几页纸的专利授权,而没有专业化团队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和运作,碰上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这样的对手,可能连争夺的机会都没有———轻而易举就被对手圈走了市场,“空留一个‘世界第一’的头衔,而真金白银都进了人家的口袋。”

刘路英表示,虽然国内高校已在行动,引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但真正与国际著名高校的知识产权运作相比,还只算得一个起步。

当我们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尽快补齐知识产权能力的短板,才能让技术能力真正转化为强盛科技实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升专利意识,保护未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