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复仇开始了,阻挡在他面前的还有两个对手。一个张士诚,一个陈友谅。他成就霸业,就是打败这两个对手,还有元朝,他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英雄VS枭雄
当前明月认为陈友谅是一个真正的枭雄,而朱元璋是一个英雄。所以,这场较量是英雄和枭雄之间的对决。
陈友谅是枭雄,做尽了坏事,也绝了自己的路。他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他一开始的所作所为就注定了他想得到天下,天下人却不让他得到天下。他的童年比朱元璋好不到哪里,受过太多的白眼和欺负,产生了自卑的心里。一心只想往上爬,可渐渐失去了权利顶端最重要的东西。
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倪文俊,杀了让位于他,只想活下去的徐寿辉,杀了拿他当兄弟的赵普胜。他踩着这些人的鲜血往上爬,让跟随的他的人除了害怕,不会有人真心为他做事。
他下令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但朱元璋正好下了一条相反的命令:抓到陈友谅的俘虏,好好对待,然后放走。两条不一样的命令,显然是朱元璋更得人心。
陈友谅太多看中权利和地位,他以为爬得越高,人就会越尊重他。因此,他不择手段。但是,他忘了,作为一个军队的领导者,一个国家统治者,人心丢不得。
一个丢了人心的人必将会丢天下,得到人心的人也将会得天下。
器小VS器大
朱元璋评价对手张士诚器小。所以,在决定先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先解决了陈友谅。一般情况下,人首先都会解决那个容易的问题,朱元璋的手下也认为先打张士诚容易,可朱元璋却不这样认为。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张士诚他不怕死,还比朱元璋有钱,最后为什么会失败。他没朱元璋了解对手,也没朱元璋了解局势。
朱元璋曾分析张士诚和陈友谅的特点。他认为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诚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如果先攻击张士诚,陈友谅不会坐视不理,就会变成两面夹击。如果先攻击陈友谅,张士诚不会管,就可以集中精力。
在这里表现出的不仅是朱元璋的个人能力与军事能力,还有他对对手的了解。他之所以能赢,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分析局势情形,还有自己的对手。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明VS元
朱元璋对元朝是恨之入骨,正是因为元朝,他才走向了造反的道路。在复仇的路上,他又做了什么?
他首先解决了两个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才去攻打元朝。他的目的很明显,取而代之。元朝没有发现,直到最后,依旧企图用金钱收买他。可是家仇国恨,岂是能够用金钱收买的。
一开始朱元璋的目的就很明确,但是元朝却不清楚对方真正的目的。
元朝面对所有的造反者有一个态度,只要你不称帝称王,怎么造反都可以。恰好,朱元璋钻了这个空子。善于利用对方的漏洞,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元朝主将王保保的轻敌,他以为朱元璋带领只是一支小打小闹的农民起义军,结果却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他并没有将主力放在朱元璋身上,而是将主力放在了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身上。
朱元璋称帝攻打元朝首都大都时,元朝皇帝逃到了上都,朱元璋攻打上都时,他又一次地逃跑。面对造反的人,一个皇帝所做的只能是逃跑,不论派出多少精兵强将,都没有用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朝的所作所为,已经失去了民心。自古以来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但有一群支持他的人,他就会变得强大。
最后的胜利
朱元璋时最后的胜利者,一个新的帝国元朝从此开始了。为什么是他,不是别人?
领导力。朱元璋有超强的领导力。凭借他一个人远远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能取得胜利是因为他有着一个核心团队。他了解他们,知人善用。每一次的胜利都是他和他手下的精兵强将共同取得的。而且,他又能合理地把握局势,掌握全局。他并不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认定了自己是对的,就坚定不移。
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同样不幸地遭遇,朱元璋自信乐观。陈友谅自卑阴险,决定了他们两人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民心。这是最重要的。在军队中,将军不能失的是军心。统治者,更不能失去民心。这是历史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