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

2015年10月中旬,在我们区一次中心教研活动中,我第一次做了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汇报。教研室王素群老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现在回头看看这些年自己在语文教学上走过的路,脚印深深浅浅,仍清晰可辨。唯有更努力,方不负那些一直给予你无限信任、一路支持你的人!

以下是我三年前那次教研活动中的发言稿,请各位老师指点!

                            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金秋十月,我们再次相聚。各位老师,大家好!

150多年前,西雅图酋长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宣言。我们应该向这个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敬畏自然。100年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下了著名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在他的推崇者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其它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大地和自然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着,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实这种天人合一的素朴的哲学思考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已有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

周国平说:一个人的童年最好在乡村度过。人到中年,就会有一种怀旧的情结。回忆最多的恐怕是故乡的蝉鸣,袅袅的炊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里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每到重阳,古人就登高望远,极目抒怀。而如今在高楼林立的世界里,哪里是碧云天,黄叶地,我们,连同我们的孩子,都步履匆匆,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已经自我放逐于自然和季节。我想《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的价值,不仅仅是在讲环保有多么重要,她也是上帝派来提醒我们和孩子们的使者,她告诉我们——用明敏的心关注风花雪月,感受四季更迭。嗅一嗅雨后清风的气息,听一听风拂过水面的声音,闻一闻风中飘来的桂花的香味。全身心享受这一切的时候,该有多么惬意!惟其美好, 惟其惬意,我们才会倍加珍惜——慢慢走,欣赏啊!

我想,对于语文这一母语的学习,同样也要——慢慢走,欣赏啊!因为,汉字是美的,汉语是美的,语文教育是神圣的,同时,她又是可以亲近的。我们语文老师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放手,不要纠结,不必瞻前顾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逐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在不断变换,具体到阅读教学,无外乎三大转变:一、淡化机械理解,生硬分析;二、增加语文实践性,具体表现为阅读量的增加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三、强调自主,强调个性化的解读,强调语言的运用。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实验小学几年前就在做“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的尝试并且学校鼓励教师以此为突破,每位教师做个性化的实验。下面,我把我这几年的实践汇报给大家。如果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就足矣。

阅读课不妨这样上——

整体入手,尝试上单元导读课

去年我教五年级。在教学今天赵辉老师执教的第六单元课文时,我花了一节课上单元导读课。我的流程是这样:先用二十分钟让学生把四篇文章整个儿浏览一遍,之后交流:1、比较四篇文章的题目学会命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学生讨论后发现,文章的题目可以以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为题,可以凝练隽永,可以以文中人物的语言出现,也可以选择成长中的节点开篇。其实,研究题目的同时学生也知道了该怎样选材,再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文章学生从命题到选材就不会千篇一律。2、比较四篇课文的描写侧重点,同是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人物,每篇是不是各有侧重?我们通过再读四篇文章,选择每一课最震撼你的,让你过目不忘的镜头找每篇的侧重点,阅读的初体验最可贵,孩子们的直觉很敏锐。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大多数同学聚焦了12段父亲的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心中暗喜,讲这一课,有门了!为什么他会满脸灰尘,为什么他双眼布满血丝,为什么他衣服破烂不堪,为什么到处都是血迹?23个字的外貌描写,字字千钧,他第一时间打动了孩子的心,这是父爱的力量,更是文字的力量!课堂上,我们所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感受这文字的力量。《慈母情深》中的三组特写镜头被孩子们发现了,好啊,借此我们课堂上要好好感悟在艰苦的岁月里,一个普通母亲的远见卓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语言描写,《学会看病》中母亲内心的纠结,被孩子们一一发现了,一一谈到了。单元导读课,让我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利于我找到每一课教学的侧重。“着眼单元整体规划”是以后我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个重点,“着眼单元整体规划”的意思是,每一篇课文解决一个主要问题,四篇课文联动,基本上完成单元教学目标。面面俱到,零敲碎打,不仅浪费时间,更会因为“千课一面”而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为每篇课文找到最适合的上法或者课型,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因材施教”。

研读教材,并引导学生努力发现一课一品的特性

课堂要放手,一篇文章,真正有价值的“干货”毕竟有限,只需独具只眼找到核心那一点儿,其余交给孩子自学,一节课学完一篇课文轻轻松松。每天要让孩子有所期待。每节课,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儿”。这样的语文课,孩子喜欢。如《珍珠鸟》一课邢万通通过阅读发现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作者把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迁移到作文中,他已改往昔简约的风格,那篇《哦,父亲》写得细腻、深沉,读来令人动容。《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一般的学生都是通过父亲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感受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的巨大的力量,而徐一奥另辟蹊径,他关注到文中一个细节“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他凭什么第一反应就是爸爸来救他?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他发现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那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正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你看,今天沈一娜老师的课堂,她就是立足《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是演讲稿的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进行卓有成效的语言表达,课上的简约而不简单。

对比阅读

主题学习,是自主课堂的召唤,它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强调扩大阅读面,我们可以尝试同主体对比阅读。依据人教版教材围绕主体组织单元的优势,在一个单元内再确定文章主旨或表现形式特别接近的两课或者三课形成小的教学单元,采用整体推进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从内容上说,课堂的容量变大;形式上,继承和发展主题阅读的优势,从对比中找共性,从差异中加深感悟;从发展学生的能力来说,培养学生整合内容,对比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打破单元的约束,版本的约束,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统整。

今天赵辉老师的《学会看病》《剥豆》的整合,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直面文本,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找两篇文章的共性,在共性中又找差异,通过对两篇文章的解读,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感悟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侧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迁移运用,从而有效的指导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引领学生快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运用能力。

再比如同是说明文,我指导学生《鲸》与《松鼠》比较着阅读,孩子们会发现:《鲸》的语言准确概括,《松鼠》的语言饱含感情。由此可见,说明文并非千篇一律,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科学和文学并非不可对接。我班的学生显然对文艺性说明文更感兴趣,在用第一人称写一种小动物这篇作文时,孩子们大多选择了《松鼠》的语言风格,读来情趣盎然。

近两年来,尤其是去年,我做到了一节讲一课或两课,有时,一节课也用不完,还有富余时间,这个时间干什么?这是我给大家交流的第二个话题。

怎么利用课堂进行课外阅读?

这里说的课堂不是课表上的阅读课,学生的阅读课我从来不占,学生也不乐意我占。每周两节阅读课,我们一节读《同步阅读》书,一节读年级推荐的共读书目或自己从图书室借的书籍,学生已形成了习惯。这两节课,我最轻松,几乎不用说话,我可以看书或改作业或发呆,学生则静静享受阅读的快乐。我说的课外阅读,是压缩讲读的时间省下来的语文课或语文课上剩余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进行以一带一的拓展阅读,即一篇文章学完,拓展一篇或多篇课本以外的同类文章。起初这些文章我常常零打碎敲从网上寻找,费时费力。后来受我校张俊丽老师的启发,直接从人教社资源库下载。118篇文章,平均到八个单元,每单元近15篇,几乎是课本上课文量的四倍。自然,有限的时间你不可能全读完。那就从中挑出文质兼美的师生共读。说共读,是指这样的读,我不是完全放手的。我要参与进去,学生要全部参与进去。学生是没有这个教材的,正因为他没有,所以他才好奇。我的做法是把文章字体放大投影到大屏幕上。段与段之间间隔明显,有时出示题目后会让学生猜测其内容,有时出示开头让学生续编,有时让学生自己总结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猜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他们有时会激动于自己的思维与作者不谋而合,有时也会为故事没按自己的思路发展而叹惋。文章读完,我们会简短地赏一赏,议一议,在赏评中培养语感,在辨析中提升语感。整个文章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呈现的。学生随机抽,随时接,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当然,值得积累的文段还要全体读上两三遍,如今,学生已形成自觉。偶尔,他们也会随时记下文段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词句。

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作文课我很少作前指导,作文写完,鼓励学生自改作文,自改后,四人小组交流。在交流中赏评,在交流中互提修改建议。各人再改后,小组推荐,或毛遂自荐,进行全班交流。周四下午二三节作文课,学生写得用一节或一节多点儿,自改后小组交流再改得用一节,等到全班交流时往往就到了放学时间,但是学生不愿走,他们要在班上展示自己用心写用心改用心念的文章。所以迫不得已,本学期,我两次发校信通通知家长放学时间因赏评作文延迟四十分钟。前年,我教四年级,四年级上学期我的《抓住特点生动描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作文赏评课》发到博客上以后,转载30次,梁恕俭老师评价:“用学生的优秀习作当教材,效果最佳,一是身边的榜样激励性强,二是写的熟人熟事,学生感兴趣。你做的这个专题,对习作教学很有帮助。”作文展示与赏评调动了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的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相应有了提高。中等生的崛起给了优秀生不小的压力:那些水平很一般的同学,居然可以写出如此出色的文章,让人感到惊讶,更值得期待,期待下一次可以念到自己的作文。也给后进生可以追赶的榜样,让后进生看到希望。有时,语文课前几分钟,我会念学生的一小段作文,让学生猜猜是谁写的,于是,每一节语文课,就成了孩子们最为期待的时刻,他们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写的作文,何时会被老师念成“美文”?有了这样的期待,学习的每个日子就变得充满意义。因为心里有了那一个又一个可以到来的期待。好的教育,永远给你以希望!我们一个小小的创意,就改变了作文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让作文变得可亲可爱,只不过每节语文课念那么一段孩子的作文。不管孩子写得好不好,关键是咱要念得好,边改边念,动情地念,再差的作文,都成了美文。这,就是创意的秘密!过有滋味的日子,不但孩子们喜欢,咱也会喜欢。(课件: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升入五年级的第二周,我们开展了一次语文课外知识竞赛。我选择的内容,制定的规则,学生兴致很高,我的以知识竞赛促进课外阅读的目的达到了。没成想,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同学提议:“老师,咱组织辩论赛吧!”“好哇,你们自己组织吧!”没想到,一周后的班会上,他们主动请缨,“老师,咱们这节辩论吧!”哦,我才知道,李聆祯是主持人,她还有课件,第一页就是一个大大的篆书“辩”字,她从说文解字开始讲辩论的意思。随着她的“掌声有请正反双方辩友”的号令发出,刷刷刷刷十二位辩友分列讲台两侧,然后迅速调整位置,哦,什么情况?排兵布阵?我帮个椅子往后排一座,坐山观虎斗。辩论的话题是《开卷一定有益吗?》只见论辩双方胸有成竹,据理力争,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辩到激动处,温文尔雅的张卓也成了女汉子。陈梦凡的机智,黄文博的沉稳,徐一奥的自信,吴沂佳的伶俐,段亦博的学识,我在后面坐,真心激动!下课了,王依梦告诉我,为这个辩论赛,他们足足准备了一周!上网查资料,采访身边的同学,向家长请教辩论的技巧。我听着,真心感动!唯有用心的学生,才会这么用心地做事!

结合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在每周一下午的经典课开展了五九班的《我来讲论语》的百家讲坛活动,学生争相报名讲论语,自查资料,自制课件,侃侃而谈。由张靖苑开第一讲,每讲一期,大家共议论得失,提改进的意见。

结合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们开展《走进许慎文化园,感受汉字魅力》综合实践活动,在国庆长假期间,由家长带领学生到许慎文化园追根溯源,然后由学生用手抄报或课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少先队陈老师为我们录制了我们汇报课的课堂实况。

雅乐进课堂。利用早读下课前五分钟欣赏哈辉的歌曲《声律启蒙》,在优美的意境中让学生感受汉语言的美好。

学生升入六年级,我们每天有一项固定的语文作业——每日一记。分为三个板块:1、每日新闻摘抄(附简短评论)不限范围,可以是国际新闻,也可以是校园新闻,可以是时政要闻,也可以是娱乐新闻。兼收并蓄。每周五下午第二节,为我们的新闻发布会,综述一周要闻,网罗天下新鲜事儿。播报新闻的方式不拘一格,你可以像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一样正襟危坐,更可以像那个韩教授一样谈笑风生。2、每日心情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有意思。3、每日一句:记录你今天看到或听到的或有哲理,或能带来正能量,或有新鲜感的句子。一个多月下来,孩子们已经习惯并渐渐喜欢上了这项作业,他们乐此不疲。王亦菲写道:“每日一记”已经成了我难以割舍的爱好!

点点滴滴的感悟我写进了我的小文里,去年九月开学一个多月,我在新浪博客上发随笔五篇《秋思》《渐》《三人行》《慢慢体悟》《想念旧时光》,有时,我会把这些文章读给学生听,我当那是更有价值的发表。我不能保证我自己说的正确,我可以保证的是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

语文老师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带的班级,学生的成绩未必是最优秀的,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们是喜欢语文的,他们是享受语文的。作为语文教师,要想让孩子喜欢咱的课堂,就得不断地修炼。

苏轼云:古之立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杨昌济说:教育者,寂寞之事业,而实为神圣之天职,扶危定倾,端赖于此。既然选择了小学教育,就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决心和毅力。但凡在语文教学上有所成就的教师,无一不耐得住寂寞,潜心教育教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从实践中来。黄山谷云: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通灵宝玉。正是广博的阅读,闫学老师才拥有了精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才在教材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师生阅读、绘本课程研发等方面卓有建树。窦桂梅老师为讲好《秋天的怀念》,读遍了史铁生所有的著作;孙双金老师讲《走近李白》,遍览了李白诗篇。张学青老师做童书阅读专题,和孩子们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名著。先专后博,深掘一眼泉,便不必担心没有清冽的水汩汩流出。

读书、写作应为语文教师之双翼,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古往今来,凡大教育家,无不善写。中国有孔子,前苏联有苏霍姆林斯基。《论语》和《给教师的建议》被奉为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的圭臬,足以证明了这一点。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撑,才会相得益彰。这一点和书法有相似的地方。前人说过,“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是说二者兼擅是相当难得的。能做到文章好、字也好,见解和作品可以相互佐证者,确实也并不多见。但是,就有这样的通才,如王羲之,苏东坡,孙过庭。《兰亭序》、《寒食帖》、《书谱》之所以名垂青史,历久弥新,盖因其文书俱佳也。在当代教育界,不乏能教善写者。我经常拜读张学青老师的散文,灵动清丽,一如她执教的《月光启蒙》,颇有沈从文、汪曾祺散文恬淡悠远的意境。张丽钧老师的《生命的暗示无处不在》是我前些年买的一本书。每篇文章都意味绵长,富有哲理。在她看来,一个非凡的老师要“给弱者尊严,给强者仁爱,给所有孩子看世界的眼睛。”这句话,我铭记终身!王崧舟老师被誉为“江南才子”,他执教的《长相思》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岂不知他的文章也是行云流水,诗意盎然。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们也要养成笔耕不辍的习惯,写不了鸿篇巨著,就从小反思,小随笔写起。坚持做下去,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不就是篇篇随笔的汇集吗?

语文教师大多兼班主任。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一个班主任,无论你多么有教育情怀,也无论你技法多么娴熟,如果没有时间作为保障,要想做出点事,真的很难。我非常佩服我的博友卢望军老师和王君老师,卢望军老师是湖南岳阳的名师,最初在乡村中学,后来到了县八中,语文教学风生水起,班级管理有声有色,两年前调到市里一所小学。在我为望军老师叹惋的时候,她已然坚持为她的“幸福134”写博,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如今,望军老师的博客依然是我常常驻足的芳草地,每每,从她那里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王君老师现在是清华附中的老师,早已是特级教师的她坚持带班,坚持记录她接触的皇城根下的不一样的孩子的点滴的进步,在她那里,我知道了办法总比困难多。真性情的王君老师教会了我:修炼一颗好的心。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教育的魅力正在于她的艰难。

和在座的小部分老师一样,渐渐地,人已接近不惑之年。生活有时的确很累很烦,可是,“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嚣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不让生活耗尽我们的美好!将目光投在值得的地方!这是我的选择!愿与各位共勉!

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