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的课上得舒畅,写意。
先是为了放松氛围,给孩子们读了一篇搞笑文章——
老干妈和马应龙是如何征服美国监狱的(点击蓝字可开看)
然后问孩子们,这样一篇看似搞笑的文章,你们是否能够思考出一些问题来?而不只是让它成为一篇搞笑的文章。
就这样和孩子们聊了一下,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席演讲,脑子里便“咣”地一下,好像被什么照亮了一样,立刻觉得可以跟上面的这个搞笑文章很好地配上,成为今天上课的整体资料素材,于是就推翻了之前上课的计划,立刻把那个演讲翻找出来,给孩子们看了一番:
一个月里,我跟踪了108个居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事,80%的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尿壶
看完了,大家热烈来了一番讨论,然后开写,孩子们(说实话我心里已经不当他们是孩子了,不过他们都比我小很多,暂时这么称呼吧)写出了这样的东东:
不知道和主题有没有关系
作者:JY
不知道和今天的主题有没有关系。我只突然想起一个东西。我们学校唯一离校外小摊和小卖部近的围墙不是栅栏,是砖墙。而学校给每个同学都发了一张电磁卡,上面会把你无论什么时候进校和出校时间的同步都发送给家长和班主任。
初一时,学校有一个项目,把一个班分成多个小组,周一下午会有创意课程,比如画电影海报,写书评,研究纸箱子,搭金字塔等建筑模型。每个班的小组都分别分到这些创意课上来。我被分到一个画学校创意地图的班里,除了主体建筑外,你还可以加上各种有创意的,你观察到的图例。
九班的组在地图上标明了全校的厕所分布,还有个班标上标目了校园里哪里有不知道谁落下的水杯、跳绳、排球等物,大意是去认领一下或体育课忘带的时候赶紧去那儿抢一个充数。
三班的孩子,经过两个星期,研究出了校电磁卡经过哪一条线时才会有反应发送时间给老师和家长,于是用一条红色线标明了,大致在学校围墙外一米的距离。
之后,三班那些被班主任留下罚抄或背书到八点的孩子就靠着这一张地图贴着墙买他们的晚饭。
今天去八一馆天虹那边挑演出服,闹市,人很多。沿途看见好多个乞讨的老人家,上了年纪。最有感触的是一个卖报的聋哑老太太,八十来岁,带着一个与她身形很不成比例的大塑料包,里面装了很多的报纸。她手提一个牌子,大意是一元一张报纸,她到处走动,拉一拉别人的袖子,用手语比划一下大概意思。我几个同学都去买了她的报纸。她一个个地比划着她的大拇指:你们都是善良的好孩子。
我也花了一块钱拿走一份报纸,她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就用我唯一会的手语:左手竖大拇指在腹前,右手张开手掌在左手上方水平地划圈,是手语“爱”的意思。
她显得很欣喜,激动地比划了很多的意思。我看不懂,只能读到她脸上的笑容。
世界上每一个人,无论渺小或伟大,都在努力地生活着,拼了命地生活着。
(点评:看来灵动的你,很快地承接了一席演讲中何志森的“口风”,能够把文风一下就转成如此地朴实和白描,感觉型的孩子就有这样的特点,能够立刻捕捉到某种“场”,并在自己的表达中有所呈现。
在你的描写下,看来校园生活似乎还美好,把你的细腻、关怀、对现实的善意理解持续以美好的感受代入今 后的生活吧,世界不一定样样美好,但我们可以是在非常微不足道的地方,让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更美好一些。)
一些思考
作者:FFFF
这次有幸能看到何志森的演讲,让我思考了许多曾经没有想过的问题。
演讲是他作为一名设计师、建筑师所开展的。但我却觉得他所说的一些话、一些问题与诸多职业、艺术是有共通之处的。比如我很喜欢绘画,但是我为什么要画,为什么想学画?人的初心是很重要的,不知道多少人把事情做到最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其实我很渴望能够帮助他人,看到对方满足,我自己也会很开心。然而从出生到现在,我真正帮助过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我为什么不能陪一个老人家聊很久的天?为什么不能坐在一个乞丐身边同他说话,体验他们的生活?不是没有时间,到底还是我没有耐心,搁不下那区区一张脸。
真正的社会,人人都应该平等。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鼓起勇气,撕开那层隔阂,让人人都能够真正平等,或别人不去做,至少还有我能做。
现在的人,都太忙了。总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去,甚至不能抬头仰望天空,也不能细看路边的植物世界。把一束美丽的鲜花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会毫不在意地移开目光,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们呢。
古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杰出的人物?因为科技不发达,大家可以慢下来,静下来,思考自己想要思考的问题,也可以出去游山玩水。所以古时的水墨画那么有意境,因为那是他们真正感受过后才出现的产物。
记得一次我坐地铁,(发现)没有一个人是活在当下的。九成的人低着头在看手机,剩下的人则昏昏欲睡,也有些人在看书。只是没有一个人在看着周围,看地铁如何飞驰,地铁内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设计、摆放。有些时候,观察周围的人也是一大乐趣。
何志森的演讲还让我想起了学校的设计,其实教室的设计,恕我直言,真是一大败笔。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群蚁排衙般的椅子上,前边摆着课桌,乍看没什么问题,但这样的设计无形之中增长了教师的权威。学生也只剩下了倾听的权利。
可能开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很多学生大了以后,弊端才会渐渐显露出来,比如有些好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对别人言听计从。
我认为师生之间是应该有互动形式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快乐,而不应该让老师总是为差生苦恼不已。现在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一种应考的技巧,学生被科目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忘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我还记得我姐姐以前非常热爱绘画,但是她母亲不让她画,她就把画藏起来。我以为她会一直画下去,可是下一年我去她家,问她还画不画,她却心不在焉地说:“我不画了,没有时间。”她是个十足的好学生,成绩好得不得了,可我却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实质的爱好,也许没有了罢。
学校的功课太多太多了,我没有办法全部接受,因为我不想浪费所有的时间都在这种如何应考的学习上,我有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想思索的问题,我有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的生活。
(点评:很有思想!对初心的理解,非常到位,对生活的思考很丰富,也很深入。但记得心中不要过度刻意作意在“概念”上——比如帮助他们时,心中不要存着一个弱者的概念,不作意地帮助他人可以体现在生活中很细小的方面,我们对他们葆有美好的善意,但也不须过度地认为世界需要我们的拯救——或者我们有时该先拯救的是自己。
何志森讲了很多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这种设计理念在生活的实用性,也体现出一份温情的人文关怀,但他是“不作意”地在做这件事,他并没有将弱者当成是弱者,他只是观察他们,为设计更贴近人性,更富有温情而努力。
对校园内的环境,我们可以针贬,但也同时保持一个冷静的中立的视角来看问题,当然这个理性的观察角度不容易达到,更接近人的心灵经过训练之后的智慧状态,当然你的认为也都没有错,也都确实是写到了当下世界的一些问题,但我们不必总止步于一双看到问题的眼光,还可以更多地思考是否能够有所改善,在哪些地方改善,如何改善——也许这要求对你有点高,但没关系,你还在青少年时期,一切问题可以先留在心中,慢慢让自己在人生中去寻找答案。
另:关于自由的生活,这个以后有机会可以专门探讨和思考,也可独立成文,另外写出一篇来。)
我们到底能为世界做些什么?
(我也在孩子们书写的间隙,写下了一些自己的所想。也一同附于此处吧)
今天的书写课上,给孩子们看两份资料,一篇是看来非常搞笑的微信文章,也不知来源是否具实,题为老干妈和马应龙是如何征服美国监狱的,另一份资料是来自于何志森在一席的演讲,题为“一个月里,我跟踪了108个居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事,80%的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尿壶”……
可以说,这两份资料显然并非是一个主题,前文非常没有深度,似乎它专门就是为了纯粹地搞笑而写的一篇文章,而后一个资料从题目上看来似乎就平淡无奇,但聆听过后,可以看到它的内核是有闪光点的: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书。这两份资料从标题上看,都似乎有共同的恶趣味,但读完后,也许我们通常会认为这两份资料一个是阳春白雪(后者)、一个是下里巴人(前者)。
可是我在这两份主题似乎风牛马不相及的资料中,找到了它们内在的联系,并于其中读到了相似的人性困境:一份来自美国监狱的囚犯,一份来自中国的底层人物。
美国监狱中老干妈和马应龙的同时走红,一面看似在描写狱中的奇特狂欢——人在哪里都是能折腾的,哪怕进了监狱,也能够找到属于他们的欢乐;一面却又折射出囚犯们另一种酸楚,一种看似强者(狱中的黑社会)群体处境的悲哀。
当文中描写到一个囚犯好容易得到一瓶老干妈却怕被人抢走,只用三天就吃完的事情时,这一幕玩笑剧中折射着一部分因心理缺失导致犯罪的人群,仍在最恶劣的环境中艰难生存,也许他们自己都惯于了这样麻木地、不被当人一样看待地活着。
在最贫瘠的环境里,人们似乎也能够找到欢乐的资本,虽然这个欢乐可能是打了引号的。人类着实是个伟大 的能够自娱自乐的群体,但这样在麻木与对环境的顺服,同样也象征了生身为人的悲剧——高墙之内外,有形的无形的监狱,究竟是建造在哪里的呢?
何志森演讲中提到那个让人感觉无法作为的站街女,与吃老干妈的囚犯们有多大区别吗?我觉得也许他们的区别不太大。只是一个被关在自设的生存囚笼里,一个被关在他设的人为监狱里。何志森说,一个人的强大就在于他懂得自己的柔弱——也许也是未曾麻木的另一种代名词。
我不知道美国监狱的囚犯们是否懂得他们自身的柔弱,也不知那让人升起无法帮助的无力感的站街女是否懂得自己的柔弱,更不知道非洲那些禁止建筑师在家中为他们造水井的妇女们是否懂得自己的柔弱,我也不知道,底层的小人物、及那些被遗忘在高墙之内的人们,他们是否终此一生,能于某天看到自己的柔弱,终于体会到生命中能够战胜自我的强大……而我只是在生命的多种样本、多样存在面前,保持着深深的敬畏,并一时拥有了难以言说的深深沉默。
(周六下午的心灵书写课仍有学位,欢迎有志于书写之道的同阶段孩子们加入进来。
小学五六年级班:2:00-4:00
初中以上阶段:5:00-6:30)
联系:
静之老师(有近二十年报业工作经验,一生都在写作当中)
18970900210
微信号:cyyshzdxsq
上课地点:我们家心灵艺术工作室|南昌万达星城东区颐园北8幢3单元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