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行为学理论

【凡勃伦效应】

随着社会发展,高定价商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侧面也显示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使得消费者获得了社会心理上的满足。故而出现了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举例,苹果手机在近五年国内市场之所以火热,除了年轻人喜爱苹果易用体验,忠实乔布斯之外, 部分青年和商界人士则因其高定价所带来的身份感,而将苹果最新版本手机作为身份标配。

【欧内斯特的鸡蛋理论】

上世纪50年代某家食品公司的蛋糕粉无论怎么改进都卖不好,美国心理学家欧内斯特发现是因为这种蛋糕粉是因为配方很齐全,家庭主妇们失去了自己动手的乐趣。于是把蛋糕粉里的蛋黄去掉,给家庭主妇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销量获得了增长。有进一步的理论升华: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举例,宜家家居让消费者喜爱,不仅是购物体验的过程,也有无数孩子、年轻人和成年男士喜欢的自己动手组装家居的过程。面对买回家的一堆木板和零部件,这些人深知组装成果应是那个自己挑选中意的美丽家居,而眼下便是通过自己的组装劳动,得到那个美丽的结果。通过自身的行为,自身参与的过程,最后得到美丽的结果,会让所有参与者对于自身劳动成果,赋予期待值和满意度。于是眼前的家居已便被赋予了消费者的情感,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适应性偏见】

适应性偏见是指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事物,经过长时间的接受,最终都能适应的行为心理。具体说,就是人们常常低估自己或者他人的适应能力,从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时间后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影响。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上学时候我们都看过的故事:门前有个乞丐总也轰不走,于是一个人每天经过便每天给那个乞丐一元钱,乞丐每次得到钱都很开心,然后走了。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照常经过乞丐,却拿出了一毛钱给乞丐,乞丐这时怒了,“一毛钱就想敷衍我么”,于是乞丐再也没来过。

举例,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一次产品改版后,用户因习惯了原先的操作习惯,而对于新的布局或功能的组合一时无法适应,而离开了产品。这告诉我们,在产品和功能的初创期可以对于其进行大胆创新,并对其做好可用性测试,上市后用户可以逐步适应或学习;而在产品或功能的成熟期,则尽量避免进行用户可感知的较大改动,避免出现因适应性偏见而导致的用户流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几个行为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