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我们所有人。
有人发现自己原来还没吃够火锅,于是决定疫情结束就去吃上一个月的海底捞;也有人发现自己自由的表象之下其实是孤独,于是决定疫情结束就去结婚......
而更多的人则发现自己远没有想象中健康——让人忧心的不仅是直线下降的肺活量,更是他们的睡眠健康。新闻刷多了会睡不好,长时间不运动会睡不好,晚饭吃多了也会睡不好。于是他们决定解决这个问题,在疫情结束之前。
不过,该从哪里入手呢?
被这个问题难住的不只他们。事实上,几乎所有深受睡眠问题困扰的人都曾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会在出现睡眠问题之后第一时间选择就医。从小就被教育「病看医生,吃药遵医嘱」的我们,为何在睡眠问题上开始讳疾忌医了呢?
——
被妖魔化的安眠药
因为长期出现在滥用、依赖、自杀等负面新闻中,大众对安眠药几乎到了「谈药色变」的地步。不过,不乱吃药是好事,但需要吃而不吃甚至为了不吃连医生也不看却是彻头彻尾的坏事了。
究根问底,问题还是出在对安眠药的不了解上。无知催生恐惧,恐惧又导致抗拒。在了解了安眠药之后你会发现,和所有处方药一样,它既有效果也有副作用。但如果你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下药,获益的可能远大于风险。
——
安眠药 =镇静催眠药?
安眠药,学名镇静催眠药,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一种用来诱导和维持睡眠的镇定剂。之所以叫镇静催眠药,而不是单纯的催眠药,因为镇静药和催眠药并无严格的区别。
镇静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剂量时能使过度的兴奋恢复到正常,称为镇静作用;
中剂量时能诱导、加深和延长睡眠,称为催眠作用;较大剂量时能解除骨骼肌强烈的抽搐,称为抗惊厥作用;
大剂量时能使意识感觉消失,但易恢复,称为麻醉作用;
中毒剂量时能使机能活动停止不易恢复,称为麻痹作用。
——
并没有一种
理想的安眠药
传统安眠药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三种。近年来,抗组胺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也被用于治疗失眠,现在也被看成安眠药的一部分。
因为安全性较低,并且容易产生抗药性和依赖性,第一代巴比妥类安眠药已经极少用来治疗失眠。目前我国临床使用以第二代苯二氮卓类和第三代非苯二氮卓类为主。遗憾的是,虽然与第二代相比,第三代安眠药在有效性、成瘾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成瘾性依旧存在,而且异常睡眠行为也时有发生,例如梦游、睡眠驾驶及在未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参加日常活动等。
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目前市面上并没有一种理想的安眠药。
——
吃不吃
让医生来决定
对于很多人来说,了解了安眠药的副作用之后,对服用安眠药的担忧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深了。的确,一边是迟迟不见改善的睡眠问题,另一边是可能代价不菲的解决方案,让所有面临抉择的人都不得不扪心自问:安眠药,到底吃还是不吃?
好消息是这个艰难的选择并不需要我们来做,也不应该由我们来做。需不需要吃药,吃药的话该吃什么药本就是医生的工作。我国对使用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一直采用按需、间断和足量的总原则,其中对药物治疗的次序、调整、终止都有着详细的规定,所以只要严格遵照医嘱,我们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副作用对人身产生危害。
除此之外,如果你是患者,你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配合医生,一起将安眠药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首先,摆正心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安眠药,既不要因其副作用而敬而远之,也不要幻想药到病除,应该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其次,合理用药。遵医嘱调整用药;药物使用超过两周不能突然停药,症状减缓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在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时要严密注意药品各自的禁忌症和副作用,有异常反应要随时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及时调整剂量或换药。
最后,多种疗法同时干预。消除不良的睡眠习惯,同时积极采用药物治疗以外的方法配合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坚持综合治疗,重建正常的睡眠规律。
说到这,你可能想问:哪里可以找到药物治疗以外的方法?
关注「清单」(ID:eqingdan),你可以找到更多和睡眠有关的知识。不仅如此,在这个关注「好东西与好的生活」的公众号中,还有花式科普、避坑指南、真人测评、好物推荐等干货。
「清单」研究过的品类非常齐全,有什么挑东西和生活上的问题,我会先去它那里搜一搜相关文章,买东西之前也会先看看它是不是有推荐,这样心里更踏实。
大家对它的评价也非常高,「专业」「认真」「安心」「实用」这些描述经常出现在评论里。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清单」
点击菜单栏 - 目录
查看过往热文
点击菜单栏 -清单的书 -《再见,睡不好!》
获取更多睡眠知识
▲ 点击可看大图
·
·
丁香生活研究所会不定期给大家推荐优质的公众号。非盈利性质,文章、图片以及其他内容均由对方提供。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关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