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晓得,强如莫文蔚,也有一段被香港乐坛“抛弃”的经历。
1993 年,在英国进修意大利文学的莫文蔚,回港时帮金牌制作人雷颂德担任了 Demo 主音,被星光唱片发掘,推出了首张个人大碟《Karen》。
这张专辑由雷颂德挑起监制大梁,周启生、C.Y.KONG 等乐坛强手协力打磨,虽然听感算不上太前卫,但港味十足、规整而动人。
可惜的是,刚刚成立的星光唱片,自身就陷入人事巨变之中,莫文蔚的专辑草草发行、无甚宣传。
而 93 年的香港乐坛,四大天王战得如火如荼;女歌手阵营,则由王菲、林忆莲、叶倩文三分天下(王菲的《执迷不悔》,就是当年的入屋热单之一);新人方面,宝丽金唱片的王馨平和千禧年代的杨采妮,也将莫文蔚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最终,《Karen》销量仅数百张,莫文蔚被公司雪藏后,回英国完成一年学业,3 年后,星光唱片也因经营不善被收购了。
没人气、没作品,唱片歌手的路子暂时走不成。
学成返港的莫文蔚,走起曲线救国的路子,在影坛大放异彩——1995 年,由她饰演白晶晶的上下两部《大话西游》,在香港连续斩获超过 2000 万票房,双双进入年度前十。
她终于开始被认可。
1996 年,莫文蔚又得到了一纸唱片合约——这一次和她签约的,是滚石。
由于传统、中庸的套路已然失败了,滚石准备出奇制胜,把她捧成前卫歌姬。
一张叫好不叫座的天碟《全身》,就此诞生:
可惜,太过前卫的作品,要被大众传唱往往太难。
君不见乐坛神祇王菲也是在晋身天后之后才推出《浮躁》《寓言》,而且销量无一例外(相较于《天空》等定位偏大众流行的作品)走了下坡。
所以,很难想象莫文蔚——一个在音乐圈没有粉丝基础的歌手——敢出这种专辑。
最终,《全身》的销量仅为数千张,亏得很惨。
滚石唱片颇为无奈——莫文蔚这个女歌手,怪了。
怎么传统港式流行、实验电子的路子,她统统走不通?
索性,放到滚石的台湾大本营,唱唱国语芭乐吧。
滚石唱片多年深耕国语市场,资源大把,一转战台湾市场,不受宠的“港乐弃女”莫文蔚,竟然瞬间爆红。
1997 年的首张国语专辑《做自己》,就爆出《他不爱我》《广岛之恋》《电台情歌》三大金曲,销量飙升至数十万,此后接连走红的《坚强的理由》《爱情》《阴天》,也让她坐稳国语区天后宝座。
不过,作为出道于香港、发迹于香港的歌手,莫文蔚对于连续两张粤语大碟的失利,始终耿耿于怀。
既然大众不买单,索性疯魔到底。
2000 年,她请来伍佰担任全碟作曲、编曲和监制,林夕包揽过半歌词,交出时至今日仍为乐迷们所津津乐道的神专《一朵金花》:
这张专辑的封套,与全裸出镜的《全身》一样大胆——金色 Bra+三角内裤,裹上保鲜膜,食指一勾,媚气、灵气与野性,别无分号。
而实验电子混搭摇滚乐+中国风,一股天马行空般不设限的自在感,也就此形成。
《散光》中肆意流泻的电子节奏、《童年末日》加入的古诗念白、《幻听》结合的粤剧唱段……字句吐纳、电气横流之间,流光溢彩,成就传奇:
受限于曲风原因,《一朵金花》的销量依然不高,派台成绩也普普通通。
而资本终究是逐利的,在此之后,没有唱片公司愿意再冒险为 Karen 出粤语大碟。
不过,连续两张不落俗套的作品,也让莫文蔚的音乐作品,相较于只唱大众芭乐的歌手而言,有了更多厚度。
国语歌让她大红大紫,但粤语作品却代表着她令许多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莫文蔚《幻听》MV
2020 年 4 月 21 日,莫文蔚推出了一张粤语 EP 《呼吸有害》。
这是她暌违粤语区 10 年后的全新作品。
说是 EP,其实更类似日本的“单曲”概念——一张碟里,收录了一首歌的两个不同版本。
(正式版)
正式版,精心打磨的轻摇滚作品,编曲细节出众,人声亦雕琢得足够细腻完美。
(Live 版)
Live 版,以 One Take 形式录制,纯净钢琴打底,人声未做太多修饰,却足够诚挚。
比起国语版的《只是不够爱》,这首重制的粤语版单曲,似乎更能凸显莫文蔚的格调。
哪怕不做实验电子,多唱唱粤语歌也好啊,Kar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