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一个家庭想要长久兴旺,靠的是善良和读书。
范仲淹的家族就是最好的例证。
处事莫如为善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算命先生。
他见面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吓了一跳。
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很不好意思,说:“那您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有些纳闷问:“为什么这俩志向差这么多。”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对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善心,将来一定可以当宰相。”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
他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建立义田,善行惠泽天下。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范仲淹花钱花了很多钱买了几千亩良田,他不去圈地致富,反而他把这些田地作为公益田,让百姓免受饥寒之苦。
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善心,将他的善行延续了几百年。
因为战乱,义田曾经被毁,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范仲淹在家族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他的后代不断施肥灌溉,直到它变成一颗苍天大树,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后代子孙,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时间里,兴旺不衰。
善良是一种发在内心的不忍,长年累月,这种气质会沉淀在身上,镂刻在脸上。
一个人的气质是做不了假的,和善的人总是有更好的人缘,人们总是愿意帮助他,所以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也更加顺遂。
善良是一种底线,一个人一旦无法保持善良,就容易去危害别人,祸患随之降临。
所以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善良,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
传家唯有读书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一个家族家族的兴旺延续,除了善心善行,还有读书立学。
范仲淹少时起,即“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范仲淹在与家人的书信《与中舍书》中,曾经这样说过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督促孩子学习,勤学苦练,不能让他们混日子
二、要让他们了解,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兄长想让自己的儿子走走后门,让范仲淹录取自己的俩孩子,范仲淹严辞拒绝了。
他希望自己的子侄可以认真读书,靠真才实学,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瞧不起。
范仲淹说:“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并把这句话作为家族的族训。
在他的教育下,范家的子孙无不奋发读书,名臣良相辈出,成为世间美谈。
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读书的。
王阳明被贬龙场,在毒瘴之地依然不忘研习《易经》。
曾国藩半生戎马,行军途中也会抽时间看书。
打开一本好书,我们可以获取各种不曾懂得的知识,了解不同的见闻,甚至可以聆听智者的人生感悟。
它能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就如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不仅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更是一个家族走向兴盛的不竭动力。
范仲淹代表作精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往来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此诗表达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近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年年今夜”与“夜夜除非”之语,并可见久羁之苦。“长是人千里”一句,说出因景怀人之情。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玌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该词上片由词人夜读《三国志》引出了对历史的评价,下片则化用自居易《狂歌词》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全篇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该诗创作于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到任饶州之后一段时间所作,当时范仲淹已48岁。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邠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公元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又曾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守边多年,西夏称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来 源:中国诗歌网(ID:CNshige) ▍编辑:小雯
(点击下文蓝字即可收听)
一、睡前故事
二、每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