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书店辛苦经营,只为落实同性恋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一个性别无歧视的空间。
英国大文豪奥斯卡·王尔德除了以撰写剧本如《温夫人的扇子》、《不可儿戏》等闻名于世外,其对唯美主义的倾心及实践,在当时社会更是少有人能匹敌,王尔德也因此获“美”名,在1882年受邀至大西洋的彼岸——美国,去宣扬他的唯美观点。王尔德那时万万不会想到,在几十年后,美国居然会出现一家以他为名的书店。
“奥斯卡·王尔德纪念书店”成立于1967年,其并非为彰显大作家的文采或是唯美风格而创立,最主要在于纪念王尔德因同性恋罪名而被起诉,两度入狱的不幸事件。
奥斯卡·王尔德纪念书店
卖场只容旋马(不到八坪)的“王尔德书店”是全美第一家公开的同性恋书店,创始人葛瑞克·罗德威自1950年代末期就是著名的同性恋平权运动抗争者。
这家书店位于纽约市格林威治村的克里斯多福街,离此几步之遥就是赫赫有名、引爆现代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圣地——“石墙酒馆”,1969年6月28日,一场警察与同性恋者间的冲突在此发生,媒体将这整个事件名之为“石墙暴动”。
类似“王尔德书店”的同性恋书店,在“石墙暴动”之后,逐渐在全美出现,据保守估计,目前共有五十家左右,其中甚至包括“不同之光”与“兰达升起”两家连锁店,并各有三家门市。
01
扮演服务和咨询的角色
这些同性恋专门书店,主要以贩卖男、女同性恋(包括双性恋)为主题的出版品,内容包括文化、心理、社会、历史、法律等各角度的探讨。同时,由于近年来艾滋病横行,书店中一定有专区放置相关的医疗丛书。此外还有一些书籍是针对同性恋者的父母、朋友、子女而设计,这是为了帮助他们以平常心去理解、对待同性恋者。然而,书店中数量与销售最多的,往往不是这类实用书籍,而是以同性恋为主题的小说。
[美]兰迪·希尔茨,《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除了贩卖出版品(包括书、杂志、录影带、海报、卡片等),同性恋书店多半在社区中扮演了服务和咨询中心的角色。
例如“不同之光”旧金山分店,为了赢取社区的认同,店中附有影印每张五分的廉价服务。位于费城,被喻为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同性恋书店——“曲凡尼之室”,则以家的温馨欢迎所有的人,店中有画、有花、有壁炉、有布沙发。曾经在图书馆服务的信息职员泰德·菲格表示,许多初抵费城的同性恋者,常常先到“曲凡尼之室”报到,探询一些消息,以便及早对这个城市有所了解。
02
出版社介入同性恋市场
美国同性恋书店的发展,除了归功于l970年代起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外,还与出版界的投入息息相关,小型独立出版社如“艾利森”(成立于1979年)专出以同性恋为主题的书,其中并包括了给小孩看的童话系列,例如“海乐有两个妈咪”、“爹地的室友”等图画故事书。“奈也德出版社”(成立于1973年)则为第一家专门出版女同性恋书籍的出版社。其他如纽约大学、天普大学等学院派出版社,以及主流出版社如“旧金山哈泼”、“美国企鹅”、“圣马丁”等,都介入以同性恋者为诉求的市场。
为了积极推广同性恋的相关书籍,美国出版界(包括出版业、经销商、书店)的同性恋人士,组成了一个拥有500人的庞大组织“出版三角”(成立于1988年),每年定期开会,其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将每年的同性恋尊严月—— 6月,也定为同性恋书月。1992年6月的第一届同性恋书月才开始便引起相当的响应,不少书店和图书馆都特辟专区或橱窗展示、促销相关书籍。
03
惨淡经营到市场看好
此外,西雅图的同性恋书店“超越密室”的店主朗·怀特克,也于1991年发起了一个“同性恋书商网络”的组织,旨在强化书商的销售能力,并且一同联合让出版商了解市场需求,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处理同性恋的书籍。
“兰达升起书店”则于1987年办了《兰达升起书报》,为全美第一份纯粹以同性恋主题书籍为焦点的书评杂志;它并于两年后设立“兰达文学奖”,每年颁发各类奖项给以同性恋为主题书写的优秀作家。
多数同性恋书店、出版社的主持人与职员,本身就是同性恋者,他们在创业之初,通常都是惨淡经营,心存落实同性恋思想解放运动的念头,并不敢奢望有什么丰利,但是在他们个别努力的经营和合纵连横的运作下,同性恋相关书籍不论在出版或销售上,目前都有很好的成绩。例如华盛顿特区的“兰达升起书店”在1974年成立时,仅有三百种书,每天平均收益低到二十五美元,而今店中至少拥有两万种书,年收入高达一百五十万美元。美国《出版者周刊》及《华尔街日报》都曾特别专文报道,同性恋者的众多人数及高阅读率,已经成了许多出版社看好的利基市场。
04
书店遭到骚扰时有所闻
这些现象是否意味着同性恋者已为美国一般社会所接受了呢?答案可能还是否定的。例如许多综合书店依然拒绝特辟同性恋书区;主流出版社除了“美国企鹅”、“圣马丁”外,多半对同性恋作者或相关书籍吝于强力宣传;同性恋书店受到骚扰的消息也时有所闻。
“曲凡尼之室”的店主爱德·何门斯无奈地表示,“曲”店曾有几次被人击破玻璃的经验,但是与同州(宾州)兰卡斯特镇的同性恋书店“密室”相比,“曲”店要幸运得多了;“密室”曾两度历经爆炸案,而被迫于1992年5月关闭。
诚如身为女同性恋者的“奈也德出版社”创办人之一芭芭拉·格丽儿在接受《出版者周刊》访问时表示:“我们依旧处于一个恐惧同性恋的社会,仍然有许多的墙要击碎。”综观美国书店业、出版界的表现之后,如果美国的同性恋者认为社会之于他们,仍像一道“石墙”,那么台湾的社会则该被比喻为“铜墙”了!
05
发现同性恋之旅
1969年6月,同性恋者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石墙酒馆”受警方羞辱,引发了“石墙暴动”;1992年6月,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我的一趟美国行竟成了一次发现同性恋之旅。
西雅图是我停留的第一站。每每初到一个地方,我总是会习惯性地浏览当地的书店、图书馆,西雅图的市立图书馆就在市中心,很难不注意到它,一进大门就看到入口处正中央的橱窗,贴着“同性恋尊严月”的字样,橱窗内摆了一些以同性恋为主题的书、照片,还有一篇女同性恋者“现身”的感人文章。见我看得入神,一位馆员跟我解释,此年是全美图书馆第一届举办同性恋月,希望能让大众了解并尊重同性恋者。这个橱窗是由一位热心的女同性恋馆员南希所布置,她也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稍晚我见到了南希,她亲切地和我聊着,得知我下一站要到同性恋的大本营旧金山,她建议我若有机会,一定要去参加那儿的同性恋大游行。
如此的摆设,一看就是以同性恋为主题的书店
一个星期后我到了旧金山,很不巧,我并没有赶上大游行的盛况,但是却另有收获,首先,我到市立图书馆询问了世界知名的同性恋街卡斯楚街的所在,以便拜访街上的一家同性恋连锁书店“不同之光”,一位馆员告诉我公车路线还画了个简图,并顺口提了附近有一间“哈维·米尔克纪念图书馆”是市立图书馆的分馆,如果我对同性恋文化感兴趣,不妨顺道去看看。
06
《卡斯楚街市长》
“不同之光”店内分门别类地摆着与同性恋相关的图书、杂志与海报,我从架上拿了一本哈维·米尔克的传记,书名为《卡斯楚街市长》,细细地读了前言,才知道米尔克是美国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公职人员,经过四度竞选才当选旧金山市的督政,他在当选第二年(1978年),就在市政府办公室被一位不喜欢同性恋者的警员枪杀身亡,享年仅四十八岁,同时中弹的还有任命米尔克的市长。米尔克生前曾在卡斯楚街上开了家照相馆,并以此为据点,致力于公共事务并促使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和平共处,因而赢得“卡斯楚街市长”的美名,虽然米尔克的死,引发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暴动、示威,但是也使旧金山的这条卡斯楚街与纽约市格林威治村的“石墙酒馆”齐名,成为全世界同性恋者的朝圣地,至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一间名为“哈维·米尔克”的纪念图书馆了。
纪念图书馆内除了相关藏书外,还有不少来自各地的同性恋刊物,四周散放的圆桌,有不少人悠闲地围坐阅读,就如一般小型社区图书馆般的温馨、平凡,目睹这个景象,却让我感慨万千,如此的平凡,是经过多少的不平凡才换取的啊!而当时台湾的图书馆,却连同性恋的类别都不存在。离开卡斯楚街时,街道上的戏院闪着晶亮的霓虹灯,第十六届的旧金山国际同性恋影展正在进行,台湾导演黄玉珊的影片《双镯》是其中之一。
两年后,历经一番转折,我把《卡斯楚街市长》这本书的中文版(台湾译为《同性恋平权斗士》)引介给台湾的出版社,接着是另一本美国女作家萝·佛曼·杜描述儿子坦承自己是同性恋后的深刻家庭记事, 台湾译为《我的儿子是同性恋》,这两本书是台湾出版界最早关于同性恋者与同性恋者家属的传记。在当时,台湾尚未出现类似卡斯楚街、“哈维·米尔克纪念图书馆”或同性恋书店的开放空间,作为一个同性恋的支持者、一个文化工作者,我所能做的,至少是先让一些感人的故事可以在此流传。1999年,台湾终于出现了华文地区第一家同性恋书店“晶晶书库”,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欣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