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爱电影。
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爱得如此痴狂。
痴狂到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拯救整个电影行业。
这话还得从他昨天放出最新预告的《信条》说起。
《信条》是他继《敦刻尔克》之后,时隔3年带来的最新力作。
亲自编导、巨星云集、辗转七个国家拍摄、成本超2亿美元……
看得出来,这又是他呕心沥血创造出的一部超级巨作。
大爆,是毫无悬念的。
血洗票房,也是毫无压力的。
但!
他这次竟然果断放弃了大爆的机会,反而做好了赔本的准备。
这般“堕落”究竟为何?
一切还要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说起。
随着疫情在海外爆发,海外影院也陆续关闭。
随之,全球影视行业陷入一片萧条。
影视公司,倒闭的倒闭,赔本的赔本;
从业人员,降薪的降薪,失业的失业。
而随着院线停业,各大影片也都纷纷撤档延期。
甚至,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连未来三年的上映计划都重新调整了一遍。(迪士尼、派拉蒙、环球、索尼、华纳)
可见形势之严峻。
但就在众人纷纷退避三舍、以求自保之时,诺兰却带着他的《信条》站了出来。
这一次,他只有一个原则:
坚持按照原定计划,于7月17日上映《信条》。
除非影院关闭,否则诺兰的《信条》将于7月17日上映
背后的原因,令人感动。
为的,是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来重振全球电影产业秩序,让院线逐步恢复营业。
试图凭一己之力拯救全行业,即使赔本也心甘情愿。
诺兰用他最笨拙的方式,守护着内心的那份纯真。
这份守护,可爱又可敬。
所以,他得到了华纳的大力支持。
但即使得到了华纳的支持,这条路也注定异常艰难。
因为,率先上映必定是费力不讨好的。
赔本,基本是板上钉钉。
误会,也必将接踵而至。
这不,消息刚一出来,杠精也闻风而来。
自杀式行为、不顾观众死活、疫情还没结束就想帮助院线?……
类似的声音,太多太多。
但咱也先别急着杠,因为前面的新闻中也提到了。
《信条》能如期上映也是有前提的,前提是电影院开业。
电影院能够开业,也就证明那时观众和员工们的健康已经有了相应的保障。
在最新公布的海报中,右下角的上映时间也从原来的7月,悄悄改成了“即将上映”。
可见,华纳还是要根据影院的恢复情况,来决定最后是否维持原档期。
而如果《信条》未能如期上映,我相信待到疫情散去,影院开业,诺兰也必定是那个打头阵的人。
毕竟,他对电影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
从始至终,未曾变过。
01
这份热爱,可以追溯到他的孩童时代。
7岁,他就开始用爸爸的超8mm相机拍摄一些定格动画。
8岁,受《星球大战》影响,和哥哥马修合拍了一部名为《太空大战》的定格动画。
10岁左右,他就知道自己这辈子注定是要拍电影了。
不过,说出来你可能不大相信。
从始至终,他都未曾接受过任何有关电影的专业教育。
因此,他也被某些学院派的人称为“业余玩家”。
真正开始制作电影,是在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期间,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了一个“16mm社团”,并担任团长。
这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终于,他人生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追随》,在1998年上映了。
每每提起《追随》,诺兰总是会滔滔不绝说个不停。
眼神里,尽是对这部电影的满意和偏爱。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追随》这部电影,是我和朋友在有限条件下完成的巅峰之作。”
看得出来,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当年,诺兰自掏腰包,仅握6000美元就开始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与今天动不动就斥资几亿美元的成本相比,6000美元可想而知多有限。
钱,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除了必须要买的胶卷,其他东西就只能勒紧裤腰带想办法。
一个原则:能借则借。借不到的,就地取材。
场地,选在了父母家和朋友家;设备,借来的;服装道具,演员自带的。
至于实在弄不到手的,那就只能靠智商弥补了。
比如片中的那把锤子。
诺兰本来是想用枪的,但是普通枪效果不好,仿真枪又太贵买不起。
于是,他灵机一动,干脆就换成了锤子,便宜又好用。
可真是个精打细算的小机灵鬼。
经费的问题解决了,大家的档期又成问题。
当时,参与拍摄的所有人都有着正式工作,所以拍摄只能在周末进行。
每个周末,这群人都会聚在一起拍个短片,完成两到三分钟的片段。
最后,再将这些细碎的片段剪辑到一起,组成最后的成片。
就这样,断断续续拍了一年多,才有了今天这部《追随》。
《追随》片场照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诺兰独具个性的电影风格,从那时就已经有了雏形。
再往深扒,还会发现——
他从这部处女座中所学会和运用到的一些技巧,潜移默化影响了他几乎所有作品。
最明显的,莫过于他对时间和非线性叙事的热爱。
当年他拍《追随》,之所以用非线性叙事,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某些丢失的镜头或者不符合逻辑的场景,剪辑起来更容易。
后来,这种叙事手法竟成了他最显著的个人风格,贯穿于每部作品。
当年由于技术限制,《追随》只能采用黑白画面。
因为光线难以掌控,所以你经常能看到主角站在窗边的场景。
为的,是使用透过窗户打进来的自然光,让画面更有质感。
这一技巧,后来也几乎贯穿了他的电影生涯。
《致命魔术》《蝙蝠侠》《盗梦空间》《星际穿越》
还有关于《追随》片头和片尾的处理方式。
当时之所以采用画外音解说作为切入和收尾,是因为没有专业的录音器材。
人声独白会让影片的声音更加干净,不会产生劣质的疏离感。
结果,画外音解说竟也成了他后来惯用的技巧。
《致命魔术》以画外音旁白切入开场
除此之外,聚焦某个物件,也是他电影最大的特点。
《追随》中,除了那把标志性的锤子,女主的照片、耳环、男主比尔盒子里的小物件……
也都不止一次出现。
这些物件,都在电影中构成了一种叙事性的联系,很多情节都是通过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有它们出现的场景,往往能够脱离时间的关联,形成一种更加直观的联系。
不仅可以花很少的钱,在很短的时间展现一个精美的镜头插入,还能够暗藏很多故事上的玄机。
可谓一箭双雕。
诺兰在后来的电影中,也一直延用了这个技巧。
比如《记忆碎片》中的照片、《盗梦空间》中的陀螺、《星际穿越》中的手表……
虽说这部《追随》不是诺兰最经典的作品,但它对诺兰一生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这段拍摄经历,为他后来的电影生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也成为了他登上神坛最有力的垫脚石。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记忆碎片》对时间的颠覆,让诺兰成功杀尽了好莱坞;
《蝙蝠侠》三部曲打破众多影史记录,让他直接登上神坛;
剩下其他作品,除《失眠症》之外,全部杀入IMDb前250,让其被视为——
“希区柯克的接班人,新千年的库布里克”
不仅如此,他还和妻子艾玛·托马斯创建了Syncopy电影公司。
他与艾玛、以及弟弟乔纳森·诺兰是核心成员。
Syncopy可以说是诺兰的家族企业,从《侠影之谜》开始到《敦刻尔克》,几乎参与发行了他的每一部作品。
弟弟负责剧本,艾玛负责制片,诺兰负责编导,三个人一起在好莱坞打下一片江山。
诺兰也一跃成为当今为数不多极有话语权的导演。
在好莱坞,能够在拍摄手法和艺术完整性上不作任何妥协和牺牲的导演,寥寥无几。
而诺兰能达到今天的高度,背后毫无运气可言。
他一不靠权力,二不靠金钱。
靠的,仅仅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拍一部精品。
让人口服,心也服。
02
诺兰这人有点怪。
怪可爱的。
作为行走在电影最前沿的导演,他在生活中却显得有些老派。
没有电子邮箱,也几乎不用手机。
因为他觉得,电子邮箱对他没有任何帮助。
而远离手机,能让他有更多时间去思考。
他走到哪里,保温杯都几乎不离手,宛如一个老干部。
诺兰对喝热茶几乎成瘾
他不仅为人老派,拍起电影来也很怀旧。
熟悉他的人肯定知道他是胶片拍摄的狂热爱好者。
在整个好莱坞都进入了数字时代的今天,他还依然坚持用剪切胶片的方式拍电影。
IMAX和70mm胶片是他的最爱,因为这可以让影片尽可能地展现出最好的画面质感。
在拍摄《蝙蝠侠:黑暗骑士》时,他就使用了全球仅有的4台IMAX胶片摄影机进行拍摄。
他还不喜欢用3D。
纵观他过往的10部电影,没有一部是3D版本。
对于3D,他并不是没有尝试过。
只是经过测试,他发现目前的3D镜头会缩小展现在人眼前的画幅,并暴露特效感。
所以,他就果断放弃了。
当初拍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时候,华纳还曾要求过用3D版本。
但最后,诺兰硬是凭一己之力劝动了华纳高层。
能刚过制片公司的,我还真是头一次见。
不愧是诺神!
至于电脑特效呢,他也是能不用就不用。
并不是反对,而是他始终认为——
电脑特效应该“只为合理不为奇观 ”。
所以在他的电影里,电脑特效一般只是必要的时候用来作休整。
大部分情况,他都更加青睐于打造实景拍摄,即使烧钱也在所不惜。
比如他那部《星际穿越》。
说出来连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这么一部规模宏伟的史诗级科幻巨作,竟然只有600个特效镜头。
剩下的,一部分是模型拍摄,其他大部分则都是实景拍摄。
下面这个对接镜头,当初看的时候就觉得很震撼。
没想到它竟然也是实景拍摄。
为此,剧组还专门打造了旋转的空间站,还有完整大小的太空梭。
拍摄场面别提多壮观了。
当然了,提起《星际穿越》,不得不说的还有那片著名的玉米地。
这也是诺兰喜欢实拍的标志性证据。
当年拍摄的时候,为了让画面看起来更加真实,他硬是找人提前在拍摄地点种了3000亩的玉米。
据说收成相当好,还赚了不少钱。
同样让人震撼的还有《盗梦空间》。
片中那个无重力旋转走廊,至今都为人津津乐道。
没错,这个旋转走廊也是实体搭建的。
还有那辆行驶在市区马路上的火车,也是剧组临时造的。
当时可是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值得一提的是,《盗梦空间》中各种烧钱的大场面,其实还都得益于《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成功。
正是因为《黑暗骑士》取得的巨大成就,才让诺兰赢得了制片公司的信任,也获得了创作上更大的自由。
不过,当年拍《黑暗骑士》的时候,他也是没少烧钱。
比如小丑炸医院的场景。
为了得到最真实的效果,他坚持拒绝特效,愣是花500万买了一个烂尾楼。
然后……
就这么给炸了……
拍《黑暗骑士崛起》时,他也依旧“丧心病狂”。
烧最多的钱,拍最真的景。
甚至,一位华纳兄弟的高层还曾在其建造的哥谭市场景中迷路。
而所有的这一切,诺兰只有一个目的——
为观众展现最精彩、逼真的画面。
除了对画面的严苛,他对声音的要求也极其严格。
配乐上,其电影中的BGM往往都会构成叙事的一部分,暗示着故事的走向。
而且,几乎总是遵循着相同的模式。
在他大部分电影中,BGM的旋律虽然不同,但却都有着类似嘀嗒嘀嗒的节奏。
这个节奏,似乎也呼应着“时间”这个元素。
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现场收音,不喜欢后期配音。
因为,他觉得现场收音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细微的感觉。
诺兰与配乐大师 汉斯·季默
当然了,这些还只是诺兰在感官上做到的极致。
要说他最厉害,还数其过硬的电影脚本。
“踏踏实实讲故事,真情实感拍电影”,一直是诺兰最吸引我的地方。
每拍一部电影,他都力图精益求精,从不会为了赶进度而忽略电影脚本的质量。
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说过:
“在拍摄一部电影的时候,你不能把它看作是拍摄下一部电影的垫脚石,你必须是真正喜欢它才行”。
所以,当年拍《侠影之谜》的时候,他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要拍成三部曲。
当私下里有人开始考虑第二部、第三部应该怎么发展时,他也立马上前制止。
他当时想的,是要把一切都放进一部电影里,努力作出一部伟大的电影。
这样如果成功了,才能按照观众对电影的观感考虑后面的故事,而不是未雨绸缪。
所以《蝙蝠侠》第一部和第二部相隔了3年,第二部和第三部隔了4年。
而这期间上映的《盗梦空间》,剧本更是打磨了10年之久,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传奇。
纵观诺兰过往10部电影,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悬疑的、超英的、科幻的、战争的……
他总是能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又让电影充满哲思。
所以,他的每部电影都能成为经典绝非偶然。
“诺兰出品,必属精品”;
这句话也早已不是一句粉丝间致敬的口号,而是他精益求精下的必然。
不过即便部部经典,他也没能逃过一些人的质疑。
“冷血”,一直是他作品被诟病的一点。
私以为这也是对他最大的误会。
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他的每部作品都藏着他的真情实感。
拿《盗梦空间》为例。
想必大家都知道,诺兰有个很出名的弟弟乔纳森·诺兰,就是隔壁写《西部世界》那个。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其实还有个很少被提到的哥哥,名叫马修·弗朗西斯·诺兰。
左乔纳森·诺兰,中克里斯托弗·诺兰,右马修·诺兰
之所以很少被提到,是因为这个诺兰有着传奇的犯罪故事。
卷入诈骗、涉嫌绑架和谋杀、试图越狱……
同样的出身,却和两个弟弟过着截然相反的人生。
虽然诺兰几乎从未提过这位罪犯哥哥,但他的电影却似乎受着哥哥的影响。
《盗梦空间》中,期盼早日和儿女团聚成了男主科柏的执念。
而现实中马修也说过类似的话:
“我希望我人生中的这一章能够到此为止,我想再一次拥抱我的妻子和孩子。”
等到《星际穿越》,诺兰对人物情感的挖掘更是淋漓尽致。
主角库珀和女儿之间的感情,蕴含着诺兰对自己女儿无尽的爱。
诺兰也曾在采访中表示:
“我的每部作品都是很私人的,我不会去制作一部没有个人感情的电影。”
所以,虽然他很少谈到自己的个人生活,但是通过他的电影,我们也能知道——
这一定是个异常有趣的灵魂。
时而疯狂、时而冷酷;
但却永远热血、永远温情。
03
诺兰一定是很温柔的。
从他在片场做的傻事就能够看得出来。
英国电影杂志《帝国》曾做了一期很有意思的访谈,采访了众多知名导演。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拍摄现场你是否有过大发雷霆,拂袖而去的经历?”
诺兰的答案最让人啼笑皆非。
他说:“我其实尝试过一次,但压根没有人注意到我离开了,所以我又灰溜溜地跑回了拍摄现场。”
连发脾气都没被注意到,可想而知这个铁憨憨平常待人是多么温柔。
而他的这份温柔,我想有一个人最懂。
谁?
他的妻子兼制片人艾玛·托马斯。
爱玛在诺兰的人生中,必定是异常重要的。
他们俩的关系,应该就是传说中最令人羡慕的灵魂伴侣。
他们相识于大学的第一天。
因为同样对电影的热爱,两人自然而然地相知、相恋、结婚、生子。
她不仅是诺兰生活中的灵魂伴侣,还是工作上最有默契的合作伙伴。
从诺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追随》,到最新的《信条》,她几乎参与了其所有电影的制片。
在背后默默给着诺兰最大的帮助。
用诺兰的话讲:
“她是我在创作中最亲密的知己,是我第一个想要展示的人,她真正参与到后勤的每一个环节”。
提起艾玛的业务能力,他也从不吝啬赞美:
“她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制作电影”;
“她的工作不算引人注目,也不光鲜亮丽,但她知道关于电影制作的一切”;
“作为一个以独立电影起步的制片人,她什么都懂。从专业角度来看,她是非常棒的资源。”
不过,你却很少能听到他在公开场合向艾玛表达爱意。
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对艾玛的爱全都藏在他的电影里。
看过他的过往作品,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所有男主的妻子(女友),要么死了,要么就是缺失的。
网友们将其调侃为“死老婆定律”。
这还能和爱老婆挂上钩吗?谋杀亲妇还差不多。
你别说,还真能。
如果再仔细看,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
妻子去世,永远都是其电影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记忆碎片》,整部电影都因“为妻复仇”而起;
《致命魔术》,两位魔术师的厮杀皆也因“妻子离世”。
《蝙蝠侠》,“瑞秋去世”更加坚定了蝙蝠侠守护哥谭的决心;
可见,其电影中妻子在男主心中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旦失去,男主的世界便将失衡,故事也会走向另一个局面。
这应该是我见过最浪漫的告白了。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而除了艾玛,与诺兰共事过的所有人,也一定都感受过这份温柔。
不然大家怎么会都统一口径,对他赞誉有加?
与他合作过《致命魔术》的休·杰克曼这样评价他:
“他不独裁,就像是导演界的禅宗大师。拍摄中也从没有过吃力的感觉,每个镜头都很顺利地通过,不会有很多次的重拍,现场也从没有过争吵。”
与他合作过《蝙蝠侠》的加里·奥德曼这样说:
“他是个很不错的人,温情又有趣,拍摄现场的气氛总是很好。他从不表现出自己是导演的架势,伟大的导演都知道什么时候不说话。”
与他合作过《失眠症》的罗宾·威廉姆斯更是直言:
“我会不假思索地答应与克里斯再度合作,不管什么样的角色”
他甚至还在采访中喊话诺兰:
“克里斯,给我打电话吧,我愿意做任何事。我会演出一个伟大的角色……或者阿卡姆疯人院里一个诡异的小角色。”
能得到这些巨星如此高的评价,可见诺兰的人品有多正。
作为导演,他从不会给演员施加压力。
相反,他总是在掌控大局的同时,又给演员们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希斯·莱杰版惊骇又鲜活、疯狂又迷人的小丑。
而且,他也从不吝啬赞美演员们。
对于电影中角色的成功,他往往都会将功劳归在演员的身上。
希斯·莱杰版小丑大获成功时,他这样说:
“我的职责只是把影片拼接在一起,所以我很欣慰人们能够看到希斯·莱杰为这个角色付出的汗水和卓越的成果,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凡的演出。”
《记忆碎片》一战成名时,他更是把整部电影的成功都归在了演员盖·皮尔斯身上:
“我认为盖·皮尔斯的表现极其动人。我的作品是非常技术性、非常精确的,可能是冷酷的。
但他却赋予了其情感中心,以此去感动别人。要是没有他,这部片子就不可能成功。”
除此之外,诺兰在选角上也很有眼光。
他会让“坏蛋代言人”加里·奥德曼演好人;
会让老好人马特·达蒙演坏人;
这种看似的人设颠覆,其实都是诺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某种与电影角色相符的特质。
加里·奥德曼虽然演了很多坏蛋,但生活中却是一个很顾家、对朋友很忠诚的人。
这一点,刚好符合了戈登正直的形象。
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的马特·达蒙,在《星际穿越》中罕见演了把反派。
看似颠覆形象,实际却并非如此。
因为曼恩博士的特点,就是一直坚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这份坚信不疑刚好与马特·达蒙的正直不谋而合。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一点也不会觉得违和。
除了选角上的独到眼光,诺兰还有一个长久保持个人电影风格的小技巧,就是与同一伙人保持长期合作。
比如同一个制片人、同一个摄影师、同一个艺术指导等等。
当然了,还有同一批演员。
比如克里斯蒂安·贝尔、迈克尔·凯恩、基里安·墨菲……
说到基里安·墨菲,还有一个趣事。
作为诺兰的御用男配,他属实有点惨兮兮的赶脚。
为啥这么说?
因为他的戏份,几乎大半都是蒙着脑袋拍的。
《蝙蝠侠》中,脑袋上一直蒙个麻袋;
《盗梦空间》中,也套上了头套,并且还有一段是在水下拍的。
当初《敦刻尔克》开拍之前,汤老湿(汤姆·哈迪)的角色本来也是要找他拍的。
结果你猜怎么着?
他直接委屈巴巴地问诺兰:“我要不要再找个袋子把头蒙上?”
所以飞行员一角这才落到了汤老湿手上。
想想都觉得好笑又辛酸。
从这,也能看出诺兰和这些演员们建立的深厚友谊。
所以跟他合作过的人,几乎都表示愿意和他再次合作。
毕竟如此可爱的诺兰,谁能不爱呢?
04
诺兰很温柔,但他也会在某些事上很较真儿。
甚至可以称之为“偏执”。
这一点,也在他塑造的人物中有所体现。
在他的电影中,总能找到对某件事情无比偏执的人物。
比如《记忆碎片》中不断为妻子复仇,追求真相的莱尼。
《致命魔术》中,对魔术忘我痴迷的波顿和安吉尔。
《盗梦空间》中,始终期盼和孩子团聚的科柏。
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往往就是对导演最直接的映射。
现实中,让诺兰痴迷和偏执的,便是电影。
他对电影偏执到什么程度?
《星际穿越》上映的时候,他曾亲自造访了纽约的各个电影院,以确定他们有设备播放35mm胶片的拷贝。
甚至,他还与昆汀、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一起组了个70mm 胶片俱乐部。
诺兰与昆汀
为的是拯救在数字电子公司与片厂的压力下,日趋弱势的胶片电影。
他曾坦言:“当胶片摄影的光化学产业受到相当大的压力时,电影创作者就必须挺身而出。”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出于他对电影的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珍惜;
因为珍惜,所以倾尽全力。
当胶片电影面临衰败的时候,他成了拯救胶片的先行者;
如今电影院陷入萧条,他又化身为拯救影院的先锋。
而他的行为,拯救的何止是影院?
更是千千万万个电影从业者的生活和梦想。
这个过程,必定是异常艰难且充满未知的。
但你若问我诺兰能成功吗。
我的答案肯定的。
因为他曾教会我一个道理——
既然要做梦,就干脆做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