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偶尔打打《星际争霸2》的青铜选手,我经常会被卷入这款游戏“凉没凉”的争论中。说起来它还蛮有代表性,在 2010 年到 2015 年的这段时间内,光“欧美贴吧”Reddit 的星际子板块中,就有 1000 多个帖子包含了“Dead Game”的短语,看来玩家们怨念不浅。
如果笼统的做个解释,“Dead Game”和“游戏凉了”在当今的语意下,一般代指游戏“没人玩了”。只不过真实的情况是,虽然暴雪对《星际争霸2》的支持越来越少,但即便在它发售 10 年后的今天,黄金时段单个服务器的在线玩家数仍然能达到 4 万人,说它寿终正寝恐怕还值得商榷。
上述的案例,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不是什么怪事,你可以随手将一款服务型游戏的名字和“凉了”排列组合,有 90% 的概率能在搜索引擎中查到一大票唱衰内容。死亡名单里包括但不限于《Dota 2》《绝地求生》《堡垒之夜》和《英雄联盟》,把它们归为“Dead Game”显然不太公平。
互联网放大了人们的敏感程度,就连和游戏业务交集不多的肯德基,也在《Apex 英雄》热度开始下滑的那段时间内,发了一条嘲讽性质的推文 —— 一张图片中,手绘小人拿着木棍一边戳着《Apex 英雄》的 LOGO,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拜托,整点活吧。”
言下之意,可以理解是调侃它已经“凉了”。
因此,到了流行文化研究网站 KnowYourMeme(懂你的梗)的分析中,“Dead Game”(游戏凉了)已然偏离了本意,这个词语经常与危言耸听联系在一起,不怀好意的被用来调侃某款游戏和某个群体的处境。
“Dead Game”最早作为一个梗出现,可以追溯到 2010 年 10 月 10 日。一位 ID 名叫 Steve 的用户,在 Hexus 技术论坛发布了主题为“你希望哪个 Dead Game 系列回归”的话题。他当时列出了《海豚历险记》《自由空间》和《半衰期》,考虑到这些远古系列的续作确实没盼头,Steve 应该是没什么恶意的。
但没过多久,当这个词被电子竞技的社群引用时,它的含义显然变了味。除了 Reddit 的星际子板块闹得凶之外,《Dota 2》和《英雄联盟》板块也能搜出上千个“Dead Game”的相关条目。
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玩 MOBA 的认为 RTS 死了,玩“吃鸡”的认为 FPS 死了,MOBA 里面打《英雄联盟》的说《Dota 2》死了,“吃鸡”里面打《绝地求生》的又要说《堡垒之夜》死了,和国内的情况也差不多。
总之,老外们要是话里有话,还经常会把单词故意变形或错拼成“Daed Game”“Dead Gaem”和“Daed Gaem”,这样会显得更加嘲讽。
从 2016 年开始,直播和视频网站的一系列播主对这个概念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 YouTube 用户 N.S. 就推出了“游戏之死”的视频专题,他着重解析了各类作品的玩家为何会骤减的原因,大受欢迎。播主 theScore esports 则认为这个梗有“恶意中伤”的含义,在他一档节目的下方有人留言说到:
“不管我看的是哪款游戏的直播,总有人发「游戏已经凉了」的垃圾信息。”
实际上,中文圈有“游戏凉凉”这种相对总结性的说法,源头还是 2017 年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因为片尾曲《凉凉》的传唱度颇高,于是便衍生出“一首凉凉送给 XX”的固有格式。本来只是对人不对物,后来被主播、微博、贴吧相继引用,蕴含的意义被不断放大,也成了玩家们口口相传的流行语。
互联网赋予了消费者分析大量数据的条件,即使是对于普通玩家而言,不管是销售统计网站 VGChartz、数据挖掘信息平台 Steamspy,还是调研机构报告或企业的公开财报,似乎都可以成为他们手中的子弹。
尽管不能排除“凉凉”有时是用于自嘲,也不该否认有些类型的内容确实日薄西山,但我们必须正视一种常见的现象,涉及到某款游戏更新缓慢、平衡存在问题,或是活跃玩家数有些微的减少时,立场稍有不同的另一方就会在还未挖好坟墓旁幸灾乐祸,拿着喇叭大呼“你的游戏凉了”。
2017 年时,不少 Twitch 用户通过比较《英雄联盟》的直播热度,得出它已是“Dead Game”的结论。但没想到到了 2019 年,这款游戏再次一度窜到 Twitch 榜首的位置,观看人数和时长都领先排名第二的《堡垒之夜》一大截。于是,又有另一批玩家打出了“堡垒之夜 Dead Game”的横幅,犹如无尽的套娃。
为什么不好好玩游戏,反而要如此热衷于作品的热度呢?
KnowYourMeme 的主编 Don Caldwell 认为,主要是因为厂商和用户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20 年前的游戏更新是一次性的、完整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内容变化的反馈要相当久的时间才能看到。但近年来的项目开发更像是“放长线钓大鱼”,内容以分散的形式一层层剥给玩家,能够维持热度自然是关键:
“很多游戏一生中都在不断的更新和调整,将一部作品形容为「Dead Game」的趋势,似乎与游戏和互联网的融合方式密不可分。”
无论是厚积薄发的《彩虹六号:围攻》,慢慢排除负面意见的《无人深空》,以及盛极转衰的《Apex 英雄》,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到非常多的变化,以至于公众的态度同样可以瞬息万变。
对此,研究了很多年社交媒体的专家、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 Anjana Susarla 举了几个实事方向的例子。比如一名乘客在飞机起飞前被美联航强行赶下飞机,在网络上引起众怒,最终迫使该公司的 CEO 道歉赔钱。又比如优步由于拥护难民禁令,至少有 20 万人删除了他们的手机应用。
这类事情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1989 年时,阿拉斯加港湾漏油事件最终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损失赔偿,但灾难的规模直到几个月后才变得清晰起来,漫长的诉讼也持续很多年。前后对比就能发现,社交媒体会放大事件的可见性,将更多人变成意见的创造者,并且很容易吸引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加入其中:
“一旦一个梗的曝光程度达到了阈值,随后的讨论只会放大这个话题的影响力。那些被动的共享者,最终也会变为主动的传播者。”
因此,只要“Dead Game”和“凉凉”的说法被分享得足够多,它确实会获得潜在受众的信任。
结果便是,无论一款游戏实际上有多活跃,它仍然会被很多人看成是“凉了”。这还不单单只是游戏的问题,我们的偏见往往和假新闻不谋而合,人们也更愿意相信阴谋论而非官方的说法。
如果抛开占有统治地位、且不怀好意的含义,玩家们分明能从“凉了”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一款游戏是否还存在核心粉丝跟社区,竞技游戏的匹配机制需要多少人才能满足,失去主流的拥护后,开发者是否仍有动力让作品保持活力。平和与真实的常规讨论,反而成为了现今大环境中的稀缺品。即使有人愿意这么去做,他们的言论往往也收效甚微。
这不禁让人想起主机大战时那些“盲目忠诚”的用户对垒,很多人也陆续察觉到了这一点。从 2019 年开始,反讽“Dead Game”诋毁的群体变得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利用简单的图片和符号引导,来重塑大众对“凉了”的认知。当然,在网络大环境的影响下,这些举措也可能矫枉过正。
若是开个玩笑,“PC 游戏凉了;主机游戏凉了;单人游戏凉了;网络游戏凉了;恐龙凉了……”以上的论调你大概看过无数次,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恐怕只有关于恐龙的论述才是准确无误的。
当人们说一款游戏“凉凉”时,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想好好谈一件事情了,它背后蕴含了莫名的偏见。如果一种模因的意义遭到曲解,逐渐脱离了现实,或许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一笑了之。所谓冷暖自知,归根究底,游戏的乐趣大多也不是别人讲出来的。
参考资料:
How Social Media Turned United’s PR Flub into a Firestorm
微信内搜索VGTIME2015,关注我们
长按图片下载App,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