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北京
明清时代,北京城的地形图呈现一个凸字。
那个时候的北京城拥有“内九外七皇城四”,
那个时候的北京才是真正的四九城。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本期推送无音频!
记录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
就是将它藏进相机里,
各位生活在北京城的老街坊们,
你们还记得近百年来北京的沧桑变化吗?
我们或许无法参与过去,
但我们必须了解过去。
明清时期的北京
明清时代,北京城的地形图呈现一个凸字。
那个时候的北京城拥有“内九外七皇城四”,
那个时候的北京才是真正的四九城。
紫禁城俯视图
清末永定门外,作为四九城外,当时已经很热闹了。
远远还能看见永定门城楼子。
热闹的前门大街,路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还有远处的箭楼,您看到了吗?
清末的天安门广场,赶着马车,这是要送贵人进宫吗?
崇文门大街的街市,虽然在内城之中,但看起来还有不少种植土地呢。
安定门,路上行人还有长长的大辫子呢,
现在此处已经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安定门立交桥。
西南城的角楼
大清门,就是如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
明清两朝的国门象征,明朝叫大明门。
1900年顺天贡院中间的明远楼、古槐及两旁低矮的号房,一排排小房子大概就是学子们考试的地儿,能进这里考试的都是举人老爷。但那时候已经荒凉了,周围长满了杂草。
最初的考棚是木质的,有一年起火烧死了不少学生,便改为砖瓦结构,门口还摆放了防火的水缸。
1900年远眺顺天贡院明远楼及周围的建筑,房屋整齐,看起来还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然而第二年再看,房屋都已经破败了。
次年景象
北京的玉河,现在的正义路。当时两旁还都是民房,人口也不那么密集,是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清朝时期的正阳门箭楼,厚实的城墙,看起来很结实的样子。
北海大西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毁万佛楼;1919年,大佛殿与大圆镜智宝殿等又一次失火烧毁,至此,号称大西天的建筑群化为灰烬。
外金水河,流过皇宫的水,听说里面还养过鱼,现在还有吗?
午门,进了午门就是皇宫了,不过皇宫看起来也破败了,路边长满野草。
金水桥旧照和如今的金水桥,感觉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两张图放一起,跟找茬似的。
太和殿的御路,连台阶都雕刻的十分精美,如今再去看,花纹仿佛没这么清晰了。
民国时期的北京
民国时期的珠市口,珠市口的老居民能看出来原来的样子吗?电线什么的都架上了,家家都通上电了。
玉泉山航拍图,不远处是一片整齐的耕地。
钟鼓楼俯视图,在周围低矮的小房子中算最高大的存在。
东四牌楼,人力车,拉车的是老百姓,坐车的应该是比较有钱的人家。路上的行人还穿着袍子,中间那个人是骑着自行车吗?
胡同里锔碗的艺人,这是流传上千年的老行当了,建国后还存在过一阵子,如今已经完全看不见了。
正阳门东站,英国人建的,为了这个火车站,拆除了四九城的城墙。
东华门与东南角楼,挨着皇宫城墙的马路,看着像是铺上了沥青,十分平整。
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红楼,这座楼并不在如今北京大学校址内,而是在景山的正东方向,如今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西长安街牌楼,位于新华门西侧,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北海公园白塔前的积云牌楼,那年冬天的雪看起来挺大,北海公园的雪景别有一番风味,可惜去年的北京没下雪,少了一些乐趣。
50-60年代的北京
1954年复兴门外大街,如果不说,大家能看出这是哪来吗?
1956年冬天的天安门广场,地面湿漉漉,应该是刚下了一场小雪,街上行人也很少。
同年,从古观象台向东拍摄的建国门外大街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正阳门火车站的铁路一直在用,客流量也十分大。
1958年新街口南大街,路上行驶的还是有轨电车,道路虽然不宽,但绿化看起来不错,树木茂盛。街道两侧也变成了二层小楼。
50年代的陶然亭公园,那时候还没有门票,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当然更多的还是附近居民。
一大片水,您知道这是哪吗?看起来很荒凉,其实这里是紫竹院公园,简直不敢相信!
50年代的西单路口,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虽然没有如今各个大商场,但在当时也是热闹非凡!
1959年周总理视察北京站建设工地。
同年,北京站已建好。
同仁医院,建筑风格还是苏联风格。
西交民巷,一水儿的欧式房屋,颇有国外小镇的感觉,现在还有呢。
1950年长安左门
1952年长安右门
到60年代,北京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下图是五一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的“大头娃娃”舞蹈。
1961年,东单路口,马路相对于50年代已经拓宽不少,街上行人也渐渐变多。
1961年菜市口丁字路口,打小在南城长大的宝宝们能认出来吗?
1961年护国寺西口,十字路口中间站着交警蜀黍,维护着这里的交通。
1962年的方巾巷,远处还有北京火车站的身影。
1961年的南池子,真正的皇城根儿。
1961年西单北大街,昔日看起来都是居民区,如今马路两旁多了商场店铺。
70-80年代的北京
70年代,几辆机动车点缀在宽阔的马路上
位于前门老火车站前的公共汽车站
那会公交车是人们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搭的地震棚。
1979年虎坊桥南大街,偶尔经过的卡车车队,远处看样子是前门饭店。
1979年的建国门,远处高高的吊桥还在建设着新北京,大公共太怀念了。
当时长安街两侧的建筑物屈指可数
路上的车辆即便再多,也不可能拥堵
这张「资产阶级情调」的作品当时受到了批判
观看的人离跳舞的人远远的
时而还能听到几句带刺的评论
戴蛤蟆镜保留镜架上作为进口货标志的商标
曾是70年代末北京街头和公园的一道风景
北京街头最早出现的一幅最大的美人广告
当时这幅手绘广告的视觉冲击力极大
羊剪绒帽子、大拉毛围巾、军大衣、进口蛤蟆镜
一度是北京时尚青年的最爱
那会年轻人结婚办理结婚证时
可以领取购买一件家具的票证
凭票证领号排一夜的队
就可以买到一件家具
东单路口东北角
1987年,大栅栏电影院,约会看电影的人特别多,看海报应该在上映《冒险的旅行》,当时小丫还小,没看过这个。
1981年7月1日,北京市首座人行过街桥——西单人行天桥建成。90年代初,西单商业区改造,马路拓宽,老天桥也被装有扶梯的新桥取代。
崇文门菜市场再就没有了,过街天桥也改为了地下通道
80年代北京街边的交通宣传图,中规中矩的宣传语。
王府井南口
画面左上方位置是现在的东方广场
这种场景70后、80后和90初的都经历过吧
你们是跟我这儿拔份呢?还是想岔架?
真不局气!
「北京板爷」
那时的天安门前
三轮车是可以通行的
1982年三里屯,完全看不出如今时尚繁华的样子来,
不过美发在当时也是个时髦的词汇。
1983年,六部口的交警蜀黍。穿着厚实的衣服,看样子已经冬天了。
1987年一家国营食品店门前,人们早早来排队,家里有孩子的推着小竹车就来了。
1987年北京街头,咖啡和烤鸭一起卖?等等,还有羊杂牛杂?小丫觉得这是一家杂货铺。
80年代已经有了舞厅,都是时髦的年轻人的去处。
1987年接待台湾归来的老兵,很多地方都开通了台胞通道。
副食店,小时候我们叫做合作社,部分商品凭票购买,
像黄酱,酱油醋之类的,都是零卖的。
冬天采冰夏天用,那时都没听过冰箱这个词儿。
西单菜市场,挂着当时的标语。
人民大会堂前的方阵,据说只有好学生才能加入。
米市大街前的东风蹦蹦
那前儿的靴子只有演节目的配穿
四周还是一片低矮
大公共,黄色的面的,起步价是多少来着?
这种便宜座位又多的小黄「面的」
让出租车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不但能挤进好几个小伙子
更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
1983年,北京的德外大街。这一年,北京出现了第一批招手即停就近下车的小公共汽车。直到2007年12月21日,才被取缔。
现在还有孩子知道新华街是哪吗?
其实就是今天的和平门站,老宣武的应该知道吧?
宣武门一带的街景
除了电车及公家的车之外
私人一般没有汽车
街上更不会出现堵车
东华门个体经营的夜市小食档
相当简单,一个灯泡就照亮整个排档
颐和园的茶水部
那个时候学生都要参加学农劳动
那会的菇凉
还带着毛主席章
那会人们衣着颜色单调、样式朴素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比较慢
一位农民在天安门广场卖萝卜
但是没人管
天很蓝,大街很清净
马路宽敞不拥挤
报廊是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荷花盛开的夏季
人们在小桥的攀谈着
浪漫而美好
六一节汇报演出
孩子们的笑脸温暖人心
马路上的二八自行车
透露出了老北京的年代感
街上,人来人往,街道清净而美好
蓝色卡其布衣帽是70年代人们着装的潮流
过去的百货店门口,人头攒动
上学的孩子们
女孩子们花棉袄、红头绳
男孩子们深色棉袄
集体运动,跳皮筋
北京站还挂着老主席像
这样的「三轮车」早就不让上路了吧
一位小脚老太太在孙子的搀扶下过马路
90年代以后的北京
90年代就有大批人口涌入北京,每年春节返乡的人口也挤爆了,
这是94年的北京站。
大使馆门前排队的市民,那时候办理出国的已经开始排长队了。
街头卖冷饮的老人,黄色盒子里放的是北冰洋瓶子。
天安门前的外国友人,看来不仅咱们去国外旅游,歪果仁也来中国旅游
动物园公交总站,去动物园必做电车~
放学过马路的小朋友,如今都已经奔三了吧!每人一顶小黄帽,整齐可爱。
那时候的年轻人都喜欢崔健:我曾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大哥大、BP机....小时候一直认为是BB机哈哈哈哈,不过这种东西在当时都是高配。
90年代家里的电视终于换成了彩电,但后面依然有“大屁股”。
西单百花市场,当年曾在那里买过多少潮服?
动物园公交总站,每次去动物园都坐电车,比如102....
90年代的天宁寺桥,就这路况,十五分钟能在这个桥转三次吧?
甘家口的挂历一条街,什么时髦的传统的山水的这种挂历都有,过期了的挂历用来包书皮
现在的北京
现在北京的建筑很具有现代的活力--央视“大裤衩”
这是“魔方大厦”吗!
国家大剧院--“天鹅蛋”
现在的北京出趟门,上个班是这样的
那个时候的北京
生活在这里的人,惬意,舒服,热情
整个城市的味道,安静,祥和,干净
随着时间的远去,都已经烟消云散
高楼、雾霾、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古老而沧桑的北京经历了战乱与许多挫折
才迎来今天的美好,
同时也失去了它部分的韵味,
环境、人文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如今一想到北京只有一个词:
国际大都市
而我们幼时的北京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北京交通广播~《徐徐道来话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