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港股市场出现大幅下挫,恒指创下近5年最大单日跌幅。
不过,在港股大跌的背后,港股通资金却在继续抄底。
有机构表示,鉴于恒指成份股选股范围调整带来的长效利好效应,中概股“回家”以及海外市场热钱流入港股市场,港股具备长期上行的动力。
01 港股创近5年最大单日跌幅港股周五出现大跌,恒生指数大跌1349.89点,收报22930.14点,下跌5.56%,以跌幅计,恒生指数创下自2015年7月8日之后,近5年最大单日跌幅。
从成交上看,港股市场全天成交超过1800亿港元,较此前交易日显著放大。
盘面上,各大板块全线收跌,恒生指数成份股中,信和置业、领展房产基金、新世界发展、友邦保险、九龙仓置业等跌幅居前,创科实业、工商银行、中国移动等则较为抗跌。
中泰国际(香港)分析师颜招骏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港股跌势全面,主要受到去年困扰港股的社会活动在近日又再死灰复燃,影响本地股的企业盈利。前期炒作两会政策的利好因素(包括提升赤字率、增发特别国债、减税降费等措施)落地兑现,触发获利盘回吐。此外,海外疫情仍未缓和,每日新增确诊数字仍多达9万人,欧美地区无视疫情坚持复工复产,增加第二次暴发的机会。恒生指数的预测市盈率亦升至11.3倍,接近11.5倍的均值,估值已修复过来,出现调整也是正常不过。阿里、美团等新经济公司最快也得8月的季检才能被纳入恒指,现时的恒指仍是由无增长的旧经济股主导,短期受到全球经济衰退压力加大,企业盈利仍有下行空间,现时旧经济主导的恒生指数易跌难升,不过,投资人应聚焦个别板块而非指数表现。
02 南下港股通近日净买入额有所降低 但年内净买入额已超2600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港股自3月中下旬的阶段底部弹升,港股通资金净买入港股的规模近日有所缩减。
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旬,港股通日净买入规模一度超过100亿港元,其中3月13日,港股通净买入金额一度达到161.71亿港元,创下年内新高。
而最近一段时间,港股通净买入规模总体维持相对低位,5月20日、5月21日连续两个交易日低于10亿港元。
不过总体而言,年内港股通资金总体一直呈现净买入趋势,5月22日,在港股大跌之际,港股通净买入额再次扩大至44.13亿港元,而年内港股通资金累计净买入已超过2600亿港元。
分月来看,今年前几个月,港股通资金对港股一直呈现净买入,其中今年3月净买入额高达1397.39亿港元,创下历史月度最高值。
截至目前,年内港股通资金对363只港股通标的的持股比例(注:指港股通持股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出现提升,占比超过3/4。从具体个股来看,年内港股通增持数量较多的股票既包括四大行在港上市的股票,也包括小米集团、阿里影业等公司股票,总体分布较为广泛。
03 中概股“回家”对港股市场带来长期上行动力颜招骏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而5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其中“略高”的表述是央行首次提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意义,预计今年逆周期货币政策调节力度将明显加大,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为经济提供托底作用。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及中国人民银行释放的流动性护航下,不需对港股后市太悲观。
华兴证券(香港)策略研究主管庞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我们认为中国通过大力推进内地资本市场与香港市场紧密合作,已经为进一步拥抱新经济做好了充分准备,受惠于港交所上市新规和恒生指数的优化,预计将有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基于其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我们中长期依然看好中国股票。短期来看,中概股有可能面临一定的市场情绪波动与估值压力。随着资本市场结构性改革不断加速,有助于重塑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投资格局,市场情绪进一步复苏。”
艾德证券表示,鉴于恒指成份股选股范围调整带来的长效利好效应,中概股“回家”,以及海外市场热钱流入港股市场,港股具备长期上行的动力,但是鉴于近期消息面的传导效应,短期市场将出现观望行情。
5月18日,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公布同意同股不同权以及第二上市公司拟被纳入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的选股范畴,中泰国际(香港)分析师颜招骏此前向记者分析,此政策对港股和即将回归的中概股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改变恒生指数的结构成分,修复港股估值,也能提高股票流通性,吸引主动与被动资金参与,从而刺激更多中概股回港上市。
而瑞幸造假风波正在引发新一轮中概股信任危机。香港某投行交易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质地好的中概股可能都在考虑赴港第二上市,或者私有化退市之后转战港股或A股,近期陆续接到一些中概股公司有关私有化退市的咨询。”
就在昨日路透社报道称,百度正在考虑从纳斯达克退市以提高估值,随后百度紧急辟谣。李彦宏也公开表态,并不担心美国政府的打压,但内部在研讨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在香港等地的二次上市。
此前阿里成功赴港上市为中概股打开了第二道直接融资渠道的大门,随后京东、网易也被传秘密递交了赴港上市申请,对于大市值的中概股来说,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回归不失为一条捷径。博大资本行政总裁温天纳向记者表示,私有化退市耗时较长,而且就目前情况来讲,企业需要保留现金,如果把大量资金用来做私有化,但未来上市平台还没有搭建好,这个成本将是巨大的,对公司的资金流将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中概股满足第二上市要求,应该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香港欢迎这些优质的中概股回港上市,同时也能改变港股生态。
根据华兴证券研报,目前有36支符合港交所2018年上市新规要求、有可能寻求在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
颜招骏认为,并不是中概股回流港股上市就一定是利好,如果是更多的瑞幸来港上市,对港股是非常不利的。港股需要的是更多优秀的中概股“回家”,香港集资额长期占据全球前三,但太多老千股了,毫无意义。
根据美国参议院当地时间周三通过的一项名为《外国公司问责法》的法案,规定如果某家外国在美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不能被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检视,则该公司必须披露它是否为外国政府所有或控制,如果PACOB连续三年无法检视会计师报告,则该公司的证券将被禁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美国证监会(SEC)在4月份表示,由于美国监管不力,投资中国上市公司的风险要大得多。SEC发言人周三表示,已经让投资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希望与国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一步接触,解决这些重要的投资者保护问题”。
华兴证券(香港)策略研究主管庞溟向记者表示,根据财政部2015年制定并实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受托开展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的,应当与中国内地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业务合作,并应当严格遵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等部门在2009年制定的《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涉及法律诉讼等事项需由境外司法部门或监管机构调阅审计工作底稿的,或境外监管机构履行监管职能需调阅审计工作底稿的,按照境内外监管机构达成的监管协议执行。在最近数月,美国政客们提出以各种理由迫使中概股从美国退市,并限制美国资金投资中国股票。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从美国交易所摘牌的中概股共达107只,而目前仍在美股市场交易的中概股共240只,摘牌中概股占比31%。
近日中概股私有化浪潮再度来袭。5月8日,中国高分子复合材料生产商鑫达塑料有限公司(CXDC.US)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以下简称“董事会”)已接到初步的不具约束力的私有化提议,收购提议来自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韩杰和XD. Engineering Plastics Company Limited(与韩杰合称“买方集团”,且由韩杰全资拥有),该提议于5月7日发出,提议以每股1.1美元的现金收购买方集团尚未持有的公司所有已发行普通股。
同一时间,在美上市的温州民企瑞立集团(SORL.US)宣布,在当日早些时候公司股东特别会议上,股东通过于在2019年11月29日,瑞立集团、母公司Ruili International Inc.(简称“母公司”)、以及母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Ruili International Merger Sub Inc.(简称“Merger Sub”)三方达成的合并计划协议,这意味着,瑞立集团与Merger Sub合并为一家全新公司,同时,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母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如果合并完成,该公司将成为一家私人控股公司,其普通股将不再在纳斯达克上市。
不过在颜招骏看来,通过的法案其实对投资者是有保障的,若公司财务没有问题,不需要惧怕更多的披露,能够维持上市的或不退市的公司,财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从另一角度来看,也会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提高公司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