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电影《狗十三》
Jun.
19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在面对孩子时,成人们只有学会并做到“三缄其口”,教育才会有希望吧。
作者|金穆兰
来源 |阿依达中芬国际教育
01
尘封记忆
回想这些年,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意识到我习惯性地评价他人而不自知,是在 2003 年,也就是出国三年后。那时,我在比利时实习,共同租住的一套房子里,新来了两位芬兰实习生。我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对那位浓眉大眼黑头发的女孩脱口而出:你长得不像芬兰人呢(当时肤浅的我觉得她更像西班牙或意大利人)。转向那位清秀的男孩说:你好瘦啊。芬兰女生尬尬地笑了笑,对着那位男孩低声重复了一遍我的评价:我不像芬兰人,你好瘦。
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样的评价也没有什么伤人的呀。是呀,在一个习惯性给予他人评价的文化环境里长大的我,当初也是这样认为的。
小学三年级,从农村转到城里的我,被城里的邻居们笑话我土,被老师嘲笑我不懂什么是“日记”和“作文”,幸好我的数学成绩好,才不至于被严重打击到。
上初一时,被英文老师笑话我发音的样子可笑,她甚至当着全班的面模仿我读英文伸出舌头努力正确发音的滑稽样子。上初三时,因为自习时讲话乱哄哄,老师进来后怒不可遏,操起桌上的大部头书,抡起来就挨着个儿地打。当时全班同学低着头,惶恐地等着挨打。
班里鸦雀无声,只听见那厚重的书击打同学脊背传出来的闷响,除此之外,班上安静得似乎能听见同学们的心跳声。而且有两种不同的心跳声律,已经被打过的同学放松下来的心律,和还没轮到的同学们紧张的心律。那短短的几分钟,在我的记忆里,无限延长。
17 岁去深圳打过工后,意识到自己的学识不足,决定继续读书深造,可上世纪九十年代选择的途径并不多,没经过高中这一环节的我,怎么努力也都无法并入所谓“正规的”高等教育轨道了,只能是成人大专。
我一边学习,一边隔夜打通宵工养活自己,这时,家里的亲戚说:“这么大了还读书,自从我嫁过来,你就在读书,现在还在读。”而我当年 19 岁,正当读书的年纪。学期结束后,在汉正街给自己买了件当时流行的衣服,穿上回家过春节,家里人又说:“你总算穿了套像样的衣裳。”
再后来想出国学习,不被家人看好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连高中都没上过,要钱也没有,还想出国,真是心比天高呀。”这样还不算完,还“好心”地警告我父亲:“你可别给她贷款啊,那可是有去无回的呀。”
后来生完孩子,亲戚的评价又来了:“怎么第二个又是女娃呀?你老公真的不想要男娃吗?你咋变这么胖了啊,真是膀大腰圆呀……”
02
冷语如刀
在芬兰生活二十年,伤害我的仍然是他人的恣意揣度与评价。当年刚生完俩娃的我,可能是一孕傻三年,因为他人的恶劣,足足抑郁了 5 年。那 5 年里,我反反复复地陷入泥潭,无法自拔,怎么也想不通,人怎么可以如此丑陋,卑劣的行径让我都不愿回想。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先生的日夜守护和不放弃,那 5 年我很难走出来,即使整天面对两个可爱的孩子,也无法开心起来。
以前的我非常不善言辞(其实现在也没进步多少啊),年轻时经历的语言暴力,我连一个字都没回过,当时也不懂这就是语言暴力。一生老实的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有时他们自己的话也会让我心如刀绞好多年。后来在芬兰经历的,我也只能用丑陋和卑劣两个词来形容,再也说不出别的了。我唯一愧疚和不安的是,抑郁的 5 年时光里,我没能像现在这样成熟,像现在这样爱护和照顾我的两个孩子。很感谢先生毫无怨言的默默陪伴,他反而宽慰我说:别太自责了,当时你得先自救啊!
现在这一切噩梦都过去了。我本以为这些阴影不会再左右我的情绪,直到今天看到微信圈里两位不幸离世的可怜人:缪可馨和张灵。我想结合我亲身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芬兰人值得借鉴的做法,他们对成人的不轻易评价,对孩子的小心呵护,可以作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借鉴并反省。
03
无可奉告
我曾因为一名员工能力和公司需求的岗位不匹配,婉言辞退了她,她情绪激动,跟公司的其他同事哭诉。后来我想跟我的芬兰同事了解,该员工哭诉什么呢?
芬兰同事真诚地看着我的眼睛说:“无可奉告。”有零点一秒的时间,我愣了。我心里想说,我是你老板诶。
接下来,芬兰同事仍然非常真诚地看着我的眼睛说:“她跟我说的任何话,就仅存于我俩之间,这是对她的尊重。但我有我自己独立的判断,如果我对公司或对你有任何意见或想法,我都会第一时间跟你当面直说。”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且合作得非常高效。
不得不说,芬兰同事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意识到,不管处于什么职位,到什么年龄,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就是得学习和改进,不枉我们被赋予了学习的能力。身为教育工作者,尤其得以身作则。
04
孩子在,嘘!
俩孩子从小就时不时地去爷爷奶奶家过一夜或过个周末,把孩子送去之前和之后,先生都会跟爷爷奶奶打通电话或当面沟通交流。去之前,是分享孩子们最近的状况,信息非常全:孩子们最近的身体状况,学习情况,交友,兴趣爱好,心情,爱玩的游戏,玩具,爱看的书,爱吃的食物和小癖好等等,相当于是一个完整预警,如果孩子们聊起来,爷爷奶奶不会出现茫然无知的状况,让孩子们感到失望或困惑。
之后呢,就是爷爷奶奶给跟我们分享,这次的拜访都发生了些什么。如果是好事或开心的事呢,譬如看她俩的画,手工作品,烘焙成品,大家都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分享,甚至会调侃和打趣,孩子们也都一起咯咯地笑。但如果是某些不太好的,值得提醒我们注意的事情,譬如俩姐妹吵架了,孩子们闹情绪了,或者就是聊不太正面的社会新闻时,奶奶和爸爸就跟地下工作者似的,到一边窃窃私语,悄悄交流和嘱咐。
其实他们偷摸聊的大多数事情,在我这个中国背景的人看来似乎完全没有避讳的必要,但芬兰长辈们却是慎之又慎,绝不敢给孩子们造成任何可能的伤害。也正因为如此,芬兰孩子们不会从大人身上学到随意议论他人,评价他人言行举止的行为。
05
三个优点
孩子们在幼儿阶段,表述往往会比较容易直抒胸臆,譬如:你画得没我的好看,你唱得好刺耳,你跳得好滑稽等等。这时,芬兰幼儿老师和家长们会先蹲下身子,温柔而坚定地放下孩子伸在空中指指点点的手指头,看着孩子的眼睛说:“你能先找出三点你赞赏的地方吗?”
孩子若有所思,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努力发掘对方或对方作品的三个优点。那副被孩子笑话的画作,此刻的评价可能会变成:她画得颜色鲜艳,太阳公公很温暖,小狗好可爱等等。你瞧,这副画哪里丑呢,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哪里都能看到美。
如此这般,反复纠正和训练,在孩子们做出任何评价之前,首先寻找出被评价目标至少三个优点的做法,慢慢内化成一种思维习惯。当然这个评价也可以是对自己。如今的我们妄自菲薄,自我怀疑的情况也时常发生,我们何尝不可以先找出自己的三个优点,先对自己进行肯定呢?
06
优秀,好,良好
芬兰的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直到小学五年级才开始用数值给出成绩,也就是在 11 岁之前都是文字描述式的学年年度成绩单。
拿四年级举例。四年级的孩子的成绩单由两部分组成,一份是科目成绩,一份是行为表现。科目成绩里,包括了十二门课:芬兰语文学,英语,数学,环境,美术,手工,伦理,历史,音乐,体育及任意选修的两门课,譬如说回收材料手提包的制作,自然中的运动课。行为表现成绩单分四个版块评估:行为举止,遵守规章制度,注意到他人并给予赞许与鼓励,保护环境及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整体评估16项。
虽然我只能看到自家孩子的成绩单,无法看到其他孩子的,但到目前为止我所能看到的评分描述,就只有三个等级:优秀,好,良好。不管孩子们得到哪个等级的评分,都不会让孩子和家长感觉太糟糕吧。
而这评估的 16 项里,最吸引到我的一项是:注意到他人并给予赞许与鼓励。我想就此一项足够我们所有成人学习终身,足够让教育工作者们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所谓的教育完整评估体系真正应该包含哪些?
07
结语
缪可馨和张灵永远地离开了,我无法想象她们生前的痛苦与悲伤,但一想起,心就痉挛地痛,写完初稿,已是半夜一点,强迫自己睡下,结果一晚上做梦都梦见这件事。今天再修改,心也堵得慌。我禁不住想,如果我们成年人,在给孩子评价或评语时,能多一份敬畏与尊重,能三思而后行,仔细考量后再谨慎发声,这样的悲剧还有什么理由发生呢?
在面对孩子时,成人们只有学会并做到“三缄其口”,教育才会有希望吧。
08
后记
我本来不想加这一段,但为了让大家看到希望,我还是写出来吧。
小学三年级不懂什么是日记和作文,并没有妨碍我现在写下十几本厚厚的日记和在各杂志和媒体上发表文章,且被很多人阅读和转发。
初一英文发音不准,并没有妨碍我现在用英文,甚至用芬兰语生活,学习和工作。
没有上过高中,也并不妨碍我现在读着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做着传播好教育的工作。
那些嫌弃我 19 岁还在念书的人们,我可以告诉他们,我现在 44 岁,还在读书。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的路很长,让所有对你不友善的成人们见鬼去吧,不要被他们吓到,哪怕你很害怕,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也要忍着,要在心里可怜这些可悲的大人们,他们自己活得不如意,他们自己很害怕,才会如此疯狂地攻击你,而这跟你没关系。
亲爱的成人们,在你们对孩子们说出任何不友善的评语时,请先转身背向孩子,在心里默数十个数,再微笑着转身面朝孩子,先列出孩子的或孩子作品的优点。其实,孩子们没有那么糟糕,你只管付出时间和爱,他们会回你拥抱与奇迹。
—THE END—
作者:金穆兰,芬兰教育学习和发展中心创始人,创立了芬兰教育品牌 AIDA 阿依达,致力于传播温暖的教育。本文选自阿依达中芬国际教育(ID:gh_8ed685b7b289)。灼见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