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子易篑到“不要绊倒别人”

今日读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书中提到曾子易篑的事,

从曾子易篑到“不要绊倒别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曾子临终,书童看到曾子身下铺着华丽的席子,于是提醒曾子这不合礼。曾子的弟子乐子春制止了童子。曾子意识到以后就要求换席,他儿子曾元则劝说因为他病情太严重,等到天亮再换。曾子因此而说自己儿子不如书童爱他,说“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说自己现在唯独求死得合乎正礼。

没搞懂,曾子的用意,在这么多人面前,曾子给出这么一个严肃的结论,且不说这句话本身有没有问题,就他说话的情景,却分明冤枉了儿子这个真正爱他对他好的人。反倒是对这个完全不通世事、不晓真理的人进行了误夸和误导!我看罪莫大焉!

从此这个童子是不是就会觉得不分情况任何时候,都要用僵化的道德礼仪去要求别人,并以此津津自夸。

而那些出于真心的情感却被打压,儿子会不会就此以为不必向所爱的人表达关心,而童子也会以为表达真爱在道德礼仪面前是可耻的行为。

想想就觉得非常可怕,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礼仪等次问题,竟然要这样辜负真心,夸奖教条错误虚伪?

如果我是曾子我会如何?如果我真心爱礼,我自然不会做不合乎礼仪的事,我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有要求,这无可非议。即就是看起来非常不近人情的事上,我可能也会严格要求。

那在我不小心或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了违背礼仪的事,又被人提醒,同时又有人在出于爱而维护自己。我想我会换席,但是,我不会表扬我的童生,也不会批评我的儿子。只顺从平日自己的主张做了就可以了。

如果当时,只有我儿子在身边看见我的不合礼,而我自己没有意识,后来我才发现当时的事。我会向儿子解释:孩子,我的做法不合礼仪,我要是意识到。我一定不会铺那个席子。但是,孩子,我不会怪你不提醒我。给你定罪,因为我知道你是出于爱我。如果我是你我也不会提醒我的父亲。

如果当时只有童子在,他提醒了,我一定会换席子,并感谢他:的确是这样,我不小心没有意识到做错了,感谢你的提醒。我知道童子这样说有些不对劲,也知道童子心中是因为疑惑和不够通透才这样的,知道这孩子钻了牛角尖。那么在这种时候,我需要尽可能轻描淡写地忽略过这件事,不要批评也不要过分夸奖他。不让他形成误解,以为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礼仪大于一切,这样虚伪的礼仪观会害了这孩子。

中国儒家学说讲究中庸,凡事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我以为中庸之道就是随情景变化之道,凡事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10是满,在这件事上5是中庸的,到那种情形下,7可能是中庸的。不固执不僵化,遇到情况随时灵活调整,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而我窃以为曾子此处的做法正是犯了“太过”的错误。他对礼仪的坚持已经到了顽固僵化的程度,好像已经将自己架得下不了台的感觉了,完全没有容忍度和回旋余地,用礼仪绑架了自己,也绑架了别人。圣人之道温润如玉内外通达,曾子离圣人远矣。

最可怕的是,曾子已经到黑白不分是非不明的程度,他的做法是对世人的误导。照他的主张下去,全世界就全都是伪君子。真情得不到鼓励和奖赏,来源于外的道德礼仪却无辜捆绑人,便宜那些欺世盗名之徒。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曾子易篑到“不要绊倒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