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突然兴起,可能是2020年发生在中国最神奇的一幕了:刚刚还在直播间内直播的带货的企业老板,转眼间又来到地摊来叫卖产品了。当然也有不少人将地摊与直播结合,可谓是云摆摊了。而且笔者看到,不少以之前做O2O概念的公司已经开始行动了。比如水滴公司CEO沈鹏和CSDN的创始人蒋涛目前都在地摊行业小试牛刀。
在笔者亲身逛了逛地摊以后,感觉地摊释放经济个体活力的逻辑与IT界的开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逛Github与逛地摊的感觉其实差不多。
教堂与集市-开源与地摊经济的异曲同工
IT界传奇人物Eric Raymond有一本被喻为开源界圣经的著作《大教堂和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他说,世界上的建筑可以分两种:一种是集市,天天开放在那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还有一种是大教堂,几代人呕心沥血,几十年才能建成,投入使用。当你新建一座建筑时,你可以采用集市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大教堂的模式。一般来说,集市的特点是开放式建设、成本低、周期短、品质平庸;大教堂的特点是封闭式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品质优异。
而开源将软件之所以使用类似于地摊的集市模式,关键在于集市可以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软件的开发的过程中,提高软件的质量,来更好地支持自己的服务。这也是为啥微软也在逐渐开源一些自身的工具,比如vs,微软并不需要售卖vs所带来的利益,反而让更多的人免费使用vs,报告vs的bug,扩展vs的功能,反而更有利于微软操作系统 的推广,因为vs生成的软件大多是在windows上执行的,微软也可以通过通过vs来推广自身的一些相应的服务,例如:windows Azure。当然大教堂模式也是有存在的意义,当软件开发者不希望用户或者竞争公司知道自己的核心技术时,或者本身软件的使用就是有巨大价值时,大教堂模式就有存在的必要。
开源与的边际成本
在目前主流经济学界,最关注的指标就是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增量,如果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话,就是规模、成本曲线在在现有产量点上的微分。边际成本的引入表明在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时代,每一单位的生产成本与总产量是有关的。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成本极高,但是生产第100辆成本就低了,生产第10000辆的成本就更低了。
而开源就是典型的边际成本为0的软件销售方式,这就使得他比传统的工业产业更适合规模经济的思维方式,新分发一个开源软件的副本仅需要付出一定网络流量成本就可以了,而其背后的培训与服务支持需求却是巨大的。
而且目前开源之争就是标准之争,比如谷歌开源的TensorFlow已经成了各大学术会议的指定的标准AI框架,巨头开源基础软件,其实就是发布了软件的标准,这样趋势的背后其实都是开源边际成本极低的逻辑,所产生的结果。
信息过滤-开源与地摊开辟的新方向
谷歌创立的长尾理论关注到了位置后50%尾部人群,而地摊经济则关注到了人数所有需求的后50%,其核心逻辑都是激发经济末端的活力。
Github这样的开源网站和地摊最大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他们之中都大量充斥着低水平的产品,目前前大多数的开源项目属于是重复造轮子,目的就是锻炼程序个人的技术水平,而地摊也有很多个人加工制作的产品。而用户来到地摊的目的也是要寻求小众需求的解决方案,那么如何将用户小众化需求快速定位到具体的开源项目与摊位上,将是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一个升级方向。
开源与成就中国信息产业
去年年底一个老外发了一篇名为“中国的开源项目正在破坏 GitHub 的发现页面”的博客,吐槽中文项目已经占领了GitHub 的趋势排行榜,排名前10 项目中居然有 9 个中文项目,笔者认为这样火爆的场面恰恰是2019年中国开源项目发展的一个侧影。
目前在GitHub全球4000 万的注册用户中,来自中国的开发者从数量和贡献度上均位列第二,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国际合作的开源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的活跃开源项目贡献者,有40%以上都是在2019年内里加入的,他们大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完全出于兴趣参与开源项目。
如果要问两年前中国最大的文化输出是什么,那这可能是大刘的科幻,也可能是莫言的小说;而如果现在要问这个问题,那它的答案应该是开源。十年前业界流传“代码正在吞没世界”的观点,现在IT界普遍认为“互联网世界的一切源自开源”相信地摊与开源这两个中国大地上最神奇的两个新兴事物的相撞会为我们带来新的增长奇迹。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也愿这样来自于开源的活力能够快快带我们业界走出疫情,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