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史话(2)

电脑史话(22)——五十亿赌注1995年,美国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鲍尔科学奖,首次授予一位计算机科学家,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布鲁克斯教授,自60年代起,他就被人们称为“IBM360之父。然而,史书上记载“IBM360之父,还有另一位电脑专家阿姆达尔(J.Amdahl)。用集成电路制作的IBM360大型电脑系统,在电脑发展史上的确有其特殊的地位。 本世纪60年代初,IBM公司总裁小沃森已接近知天命的年龄,驾驶IBM这艘巨大的航船,责任心和使命感沉重地压在心头。面对电脑业界激烈的竞争,一个新的设想在他脑海里酝酿成熟,他让秘书召来公司的副总裁利尔森。 小沃森下达的指令是研制由集成电路组成的系列电脑,尽早淘汰过时的晶体管机器。利尔森马上组建了一个工程师委员会研究新机器方案。几经研讨,委员会无法取得共识,两个月过去后,方案还没有理出头绪。利尔森对委员们发火了:你们统统给我搬进旅馆,搞不出方案谁也不许回家!” 利尔森派车把工程师们送到康涅狄克州,关进一家汽车旅店里。19611228日,一份长达8页纸的报告完成,�黑体标题醒目地写着“IBM360系统电子计算机。新电脑系统用360为名,�表示一圈360度。既代表着360电脑从工商业到科学界的全方位应用,也表示IBM的宗旨:为用户全方位服务。利尔森粗略估算出需要的费用:研制经费5亿,生产设备投资10亿,推销和租赁垫支35亿──360计划总共需要投资50个亿!要知道,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也才用了20亿美元。 
  美国的新闻界惊呆了。�《幸福》杂志的通栏标题是:“IBM50亿元大赌博!小沃森自己也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所做的一项最大、最富冒险的决策。下一步是为360物色技术设计的主帅。�主管设计工程的总负责人正是布鲁克斯,他曾在超级计算机上开发出第一个交互式操作的系统,使用户在击键时就能同时看到屏幕显示,他还提出过许多现代电脑体系结构新概念。布鲁克斯负责协调4个小组的工作,其中3个小组都由阿姆达尔博士领导。�阿姆达尔博士当时年方40岁,IBM公司的最后一种电子管计算机IBM709就出自他的手笔;其后,他又受命担任过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脑IBM7030的设计师。  利尔森、�布鲁克斯和阿姆达尔等人,多次就360系统技术问题进行商讨。最后,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IBM360必须是一种兼容性的产品。兼容性将意味着,尽管360系统电脑在型号上有巨大区别,�但它们都必须能够用相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指令,享用相同的软件,配置相同的磁盘机、磁带机和打印机,而且能够相互连接在一起工作。当时,仅IBM公司的晶体管电脑就有7个种类20多个型号,软件和外部设备都不能互换使用,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兼容性是一个伟大的观念变革,它给现代电脑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至今还在发挥巨大作用。 
  研制360电脑的第一个难题,是IBM必须自己制造集成电路,因为他们买不到现成的芯片。�以前建造一所新工厂,对IBM来说根本不在话下。但是,新建一个集成电路制造厂,生产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车间里不能有一点灰尘,简直就像建造一间大型的外科手术室,成本超过普通厂房的四、�五倍。研制360电脑最大的障碍还是软件。为了让软件能适用于所有的电脑,必须编制几百万条电脑指令。投入编写程序的软件工程师越来越多,最后多达2000人,使软件开发的费用超过了硬件即电脑机器本身。巨大的开支,连小沃森也感到震惊。他在一次晚间会议上开玩笑说道: 
   玩笑归玩笑,IBM花在360电脑软件上的巨额费用,总共超过了5亿之巨! 
  196447日,历经4个年头的风风雨雨,就在老沃森创建公司的50周年之际,IBM公 
50亿元的大赌博为它赢到了360系统电脑。IBM360,共有6个型号的大、中、小型电脑和44种新式的配套设备,整整齐齐排放在宽大的厅堂里。从功能较弱的360/51型小型机,到功能超过51500倍的360/91型大型机,都是清一色的兼容机。 
  又是一个新时代的来临,IBM360标志着第三代电脑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庆祝它的诞生,�IBM公司分别在美国63个城市和14个国家举行记者招待会,全世界有近万人莅临盛会。在纽约,小沃森亲自租用一辆专列火车,率领着200多名记者,浩浩荡荡开往IBM波基普西的实验室。他向全世界庄重宣布:这是本公司自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划时代产品。” 
  5年之内,IBM360共售出32300台,创造了电子计算机销售中的奇迹。不久后,与360电脑兼容的IBM370机接踵而至,其中最高档的370/168机型,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250万次。

电脑史话(23)——巨型克雷机IBM的前任董事长小沃森生前曾经感慨道,在他掌管IBM的那些年头,竞争者中有个像“咬不动的胡桃”似的电脑公司,始终让他耿耿于怀。就在巨型机的“战场”上,IBM曾败给了这家销售总额仅有其1/15的对手。 巨型机又叫超级电脑、超大型机,它在电脑的家族中,以运算速度最高、系统规模最大、具有最高一级的处理能力得名。巨型机主要用于国防科研、航空航天、气象预报等需要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领域,有人戏称它们是“数据吞噬机”。巨型机虽然功能强大,但结构复杂,耗资巨大,研制起来实属不易。 50年代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急需一种超级电脑,要求速度比当时最好的计算机高出两个数量级,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自然而然直奔IBM而来。�IBM为这台电脑取名Stretch,意为“扩展”新技术的机器。小沃森保证说:“扩展”电脑的速度一定会比IBM现有的机器快100倍。 然而,1961年,当第一台Stretch电脑运抵洛斯阿拉莫斯时,它没有能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速度只有原设想的60%。IBM只得把“扩展”机价格从1350万元降低到800万,只能收回成本。�“扩展”型机器共生产了5台,又造成2000多万美元亏损。蓝色巨人初次涉足巨型机领域,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令其他电脑制造商心存余悸,踌躇不敢上前。 
  1960年,�一家刚成立三年的小小电脑公司,却打算从IBM手中接过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委托书,涉身于万难之险的超级电脑领域。这家名曰“控制数据公司”的电脑新秀,英文缩写CDC,�由威廉·诺瑞斯发起创建。诺瑞斯本人是位学者,1957年他带着兰德公司的一拨电脑工程师出走自立门户,正是奥尔森挂出DEC招牌准备涉足小型机的同一年度。 跟着诺瑞斯打天下的工程师之中,有一位名叫西蒙·克雷(S.Cray)的博士,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年仅31岁,领衔担任了CDC公司的总设计师。面对IBM咄咄逼人的360计划,他为CDC制定的创业韬略,是避实就虚,在蓝色巨人新近受挫的领域打开局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控制数据公司根据克雷的判断,专门建立了巨型机研究所。然而,势单力薄的CDC,能够集中的全部兵力仅有区区34人,其中15位工程师,4位程序员。他们的资历浅薄,连克雷在内,亦只有2位博士。 克雷抱定“背水一战”的决心,带着这30余勇士“隐入”威斯康星州的密林深处。整整四载春来冬去,他们谢绝一切社交往来,夜以继日地埋头于绘制图纸,制作零件,组装机器。连著名的学术团体要为克雷颁发奖章,他也愿不抛头露面。为此,电脑界给克雷博士取了一个绰号──“密林隐士”。 1963年8月,控制数据公司抢在IBM360之前,出人意料地宣布第一台超级电脑CDC6600研制成功。这种电脑的研制费只用了700万,功能却比IBM的“扩展”电脑强大三倍,运算速度达每秒300万次。�克雷手中并没有掌握更先进的元件,他在这台机器里第一次对诺依曼机方案作出重大改进,巧妙地采用一台中央处理器和10台外围处理器“并行”工作,就像一群蚂蚁围着大骨头啃,啃出了巨型机的速度。
  IBM“朝野” 上下一片震惊。 小沃森向公司高层领导发出备忘录, 他激动地写道:“我们是一个资金、人员十分雄厚的大企业,我实在难以理解,IBM为什么不能在超级电脑中领先一步?要知道,控制数据公司的研制班子,总共才34人,还包括一位看门人。”这份后来被人加上《看门人备忘录》标题的资料,一语道破了IBM的沮丧心境。  1969年,“密林隐士”又乘势推出改进的CDC7600巨型机,欧美各国的订单纷至沓来。于是,�在整个60年代,控制数据公司独霸巨型机市场,从一无所有成长为年销售额6千万的大企业。�强大的IBM很长时间都没能搞成超级电脑,最后连小沃森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领域里,IBM无法与CDC抗衡”,再一次“退避三舍”。 
  1972年,“巨型机之父”克雷告别控制数据公司,独创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克雷研究公司”�,专攻巨型电脑。1975年,享誉全球的超级电脑“克雷1号”(CRAY-1)在他手里完成。�1985年,他又推出功能更强的“克雷2号”(CRAY-2),首次安装在美国国家航天局,模拟航天飞机的风洞实验。到了80年代,后来居上的克雷公司,售出的巨型机占到全世界巨型机总数的70%。 克雷1号实现了当时电脑绝无仅有的超高速──它可持续保持每秒1亿次运算,相当于IBM370电脑的40倍。 克雷2号的速度更上一层,其最大能力可达每秒12亿次。相对于它们的功能而言, 克雷机是出人意外的小巧玲珑。例如克雷1号,它看上去就像一套开口的沙发圈椅,沙发靠背矗立着12个一人高的“大衣橱”,占地不到7平方米,重量不超过5吨。在那些“大衣橱”里,克雷1号总共安装了大约35万块集成电路。 
  超级电脑毕竟有它“超级”的一面──克雷1号的耗电量高达115千瓦,与埃历阿克相差无几。�要不是足智多谋的克雷想出了用老式冰箱冷却管道的方法解决降温,克雷1号散发的热量一准会把地板烧个大洞。�克雷2号对散热的要求更高,走了三次弯路后,克雷最后把它的外壳整个充满液体氟化碳,才取得理想的冷却效果。 1989年,由于意见分歧,克雷退出了克雷研究公司,又成立了另一家“克雷计算机公司”�,集中精力研制他的“克雷4号”(Cray-4)。这型机器计划采用64台处理器并行处理,速度将达到每秒1280亿次。奇怪的是,没有克雷的克雷研究公司,反而继续保持着兴旺发达;而有克雷的克雷计算机公司,却因技术上的决策失误陷入了困境。克雷开始犯错误的年龄是60岁,在计算机领域,不要说花甲之年的老人,就连“知天命”年龄的人也可能最不知道什么是“天命”。1996年10月5日,满怀着对“克雷4号”机的期待和无奈,71岁高龄的“巨型机之父”克雷博士,逝世于车祸造成的脑外伤没有克雷的克雷研究公司仍然继续着克雷博士未竟的事业,努力制造所谓“终极计算机”�。1996年12月,就在“克雷1号”来到洛斯阿拉莫斯20周年之际,该公司选择了与图形电脑领域的巨头SGI公司合并的发展战略,集两家公司的技术实力,研制出一台具有256台处理器的超级电脑,并且再次安装在美国国家实验室,他们计划在1999年把这个系统的处理器提高为4096台,�运算速度达到30000亿次。而美国能源部则宣布,它在下一个10年的目标,�是研制出每秒钟进行1000000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听来让人大有不可思议的感慨。

电脑史话(24)——爆发超新星

     IBM号称巨人,竟在巨型机领域败在小小的控制数据公司CDC手下。在小型机领域,“霸主”DEC公司的“后院”也曾“起火”,绝非一直风平浪静。 本世纪60年代末,DEC公司因开发小型电脑迅速崛起,赢得“小型机的IBM”雅称。奥尔森亲手拉开小型机时代的帷幕,把PDP-8托上星空,万万想不到,一颗名叫“Nova”的星座突然爆发,成为PDP-8的“伴星”争相辉映。 Nova是天文学的名词,中文译作“新星”。一颗肉眼看不见,谁也没有去注意的星,突然间大放光明,在一二天内亮度急剧增加几万倍到几十万倍,这就是新星。 有一本由数字设备公司出版的介绍公司技术史的书籍写到: “PDP-8型计算机确立了小型电脑概念,为DEC带来滚滚财源。”然而,这本书没有提及PDP-8的设计师之一,当时年仅20余岁的德·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1960年从洛威尔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DEC公司,正好成为公司的第100名员工。他参加过早期PDP-5型电脑的研制,又提出开发新机器的主意,理所当然,应该成为PDP-8型电脑的主设计师。然而,在奥尔森眼里,卡斯特罗是个爱惹麻烦的工程师,经常不遵守工作规程办事,总喜欢标新立异。部门负责人劝奥尔森说:“让他试试吧,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奥尔森虽然勉强同意,但还是给他派来一位顶头上司,以防这匹“野马”脱缰。 
  卡斯特罗,以及他麾下设计小组的另外几名工程师,越来越感到憋气。新电脑PDP-8经他们亲手完成后,为DEC公司创利120%,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和鼓励。与此相反,奥尔森又拒绝了卡斯特罗提出的另一项研究计划,着实伤透了他的心。 卡斯特罗一气之下,愤然出走,他还带走了伯卡特、索格等三人。这些青年工程师决心自己开办公司,在DEC的后院“烧”它一把“火”。 
  1968年4月,卡斯特罗一行四人来到麻省的小镇哈德逊,租下一间美容院的旧房子。哈德逊紧靠着DEC所在地梅纳德市,他们铁下心来,要与奥尔森“针尖对麦芒”大干一场。新公司注册的名字也不要有“电脑”二字,你叫“数字设备公司”,我就叫“通用数据公司”;你的英文缩写是DEC,我的英文缩写就是DGC,只差一个字母。 
  通用数据公司当然也搞小型机。1969年,卡斯特罗推出了一个小型电脑系列,名字就是Nova。新星电脑融合了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的最新成果,与数字设备公司的PDP系列相比,它的电路板较大,所用的集成块多,而其他零件少。一位用户看了机器后曾评价道:“Nova机的成功在于它的结构紧凑。”于是,DGC公司第一年就卖出200颗“新星”,从而成功地打进DEC的一统天下,成为1969年最红火的新公司。  对卡斯特罗最感恼火的还数奥尔森。在他看来,擅自离职而去唱对台戏简直就是犯罪。在他召开的大小会议上,奥尔森多次预言:“新星不过是颗盲目运行的流星,它会突然出现也会突然消失。”他要求销售经理们通知DEC的客户提防“流星”的窜入。 
  哪里知道,奥尔森的用心良苦反而助长了新星的“升空” 。一位老客户跑来问道:“请告诉我,通用数据公司在哪里,要不然我们如何防范它呢?”另一位老相识也打来电话询问:“你们知道DGC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要不我们怎么才能不拨那个号码呢?”顾客们然后纷纷涌向哈德逊小镇,对卡斯特罗说:“奥尔森说你们人很坏,机器也不好,我们特地来看个究竟。” 
  通用数据公司的新星Nova终于爆发了。Nova300、Nova800、Nova1000……,到1979年,卡斯特罗的小型电脑销售数超过7万台,利润每年增长45%,并挤进了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行列, 虽然刚好名列第500名。 
  两家毗邻的小型电脑的企业,�苦苦争斗了10多年,直到80年代初,奥尔森的DEC公司才好不容易挣出困境,再次领先于卡斯特罗的DGC公司

电脑史话(25)——王安的悲剧
        本世纪70年代,与DECNova小型机齐名的王安小型电脑,尤其是以小型电脑为基础的王安文字处理机,曾经在第三代电脑史册里写下过辉煌的一页;而王安博士,这位闻名美国电脑业界的龙的传人,也曾经以中国人的天才智慧,发明了电脑磁芯存储器,使自己的名字列于美国发明家纪念馆,�成为继爱迪生等人之后的第69位大发明家,�并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的殊荣。 
  早在1948年,�发明马克1号计算机的艾肯博士慧眼识英才,把研制新型存储器的任务交给了来哈佛计算机实验室工作刚三天的王安。艾肯查阅过王安的履历:年仅28岁,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1945年留学哈佛,从读硕士到获得博士学位仅用了16个月,在哈佛求学期间,时刻关注着计算机发展的王安就知道,当时存储器采用的都是效率极低的水银延迟线装置。他曾在图书馆读到过一篇介绍德国人研制软磁性材料的报道,这也许能为存储器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以后三周时间,王安把自己关在实验室,潜心探索磁性材料,�终于用铁氧体制成了一种直径不到1毫米的小磁芯。王安发明的磁芯,引起了电脑存储器的一场革命,统治了存储器领域将近20余年。 
  巨大社会反响促使着王安把自己的发明转化成科技商品。19516月,王安怀揣仅有的600美元积蓄,挈妻携子,坚定不移跳进了商海。。年底一盘存,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公司赚了约3千美元,虽然这赢利还不及他在哈佛大学任职年薪的1/3。 
  1952年,IBM公司购买了磁芯的专利使用权,使王安有了一笔启动资金。1955年,王安实验室更名为王安电脑有限公司,毅然决定下马传统产品磁芯的生产,根据用户的需要开发供科技人员使用的LOCI对数计算器和300系列可编程计算器。由于功能齐全,价格便宜,大受用户欢迎。1967年,公司股票首次上市,被股民们普遍看好,40万股票几个小时即抢购一空,使公司的资产总值升值为近8000万美元。 
  不久,王安派出去考察市场的调研人员,向他汇报了一个被人忽略的事实:所有办公室的文秘人员,仅有的固定资产是不值几百元的打字机,其工作效率低下与任务繁重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于是,文字处理电脑的构想在王安的头脑中逐渐成熟,他召集柯布劳、莫洛斯等高手迅速设计开发,并于1975年首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编辑、检索等功能的新型文字处理机。以往称王安企业为电脑公司的新闻界一反常态,纷纷改口叫它文字处理公司,因为从白宫总统办公室到各州州长办公室都竞相使用这种机器。 
  王安公司凭借文字处理机的业绩不断扩大战果,1976年,王安把他的总部搬到了罗威尔市,�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计算机制造厂,设计生产VS电脑系列产品,其中,VS300小型电脑是市场畅销的抢手货。�此时,他的公司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制造、销售产品和售后服务的分支机构,�成为一家举世瞩目的跨国电脑产业集团,员工超过3万人,营业额高达30亿美元,实力已经能够与电脑巨人IBM分庭抗礼。 
  19842月间,�美国各大商业报纸上刊登出一则电脑广告:请让我们试一试,我们就会在阁下的订单上把IBM一风吹走!�”这表明,大胆妄为的王安公司公开向蓝色巨人下战表。然而。当王安决定兴兵讨伐的时候,审时度势的结果,却作出不与IBMPC机兼容的决策,这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王安的战略失误是致命的。�到80年代后期,由于IBM和众多兼容机厂商众星捧月,PC机和软件标准化已成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当电脑网络热潮席卷而来时,王安的微电脑却因不兼容被排斥于各种网络之外,更使他的公司欲哭无泪。此时,公司早已是危机四伏,亏损额业高达4亿美元。�就在公司处于最危难的时刻,王安博士却无法继续坚持,他亲眼目睹了公司一蹶不整的全过程,�终于在1990324日,因癌症抢救无效,在痛苦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 
  还在王安病重住院期间,他的儿子王列等人曾先后接任王安公司总裁,但王列缺乏管理公司的才能,�面对残局,终归无力回天。1992818日,王安电脑公司正式向美国联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似乎走到了尽头。谁也不曾料想,破产保护后王安公司,居然卧薪尝胆第二次创业,他们重新聚集在图希、塞拉蒂等电脑精英手下,扬长避短,集中全力开发软件产品,并果断地裁减冗员2万余。经过短短一年的励精图治,几乎还清了绝大部分债务,于1993921日宣布脱离破产保护。截止到19966月底,美国王安电脑公司的年销售额又达到了11亿美元,这家宣布破产的公司已经奇迹般地东山再起。 
  电脑史话(26)——英特尔创业
1968年,集成电路发明人诺依斯站在了望山眺望硅谷,仙童公司漂亮的厂房在薄雾笼罩中越来越模糊。在这家由他亲手创建的高技术公司里,八叛逆们大都已经出走自立门户。诺依斯想起了激励自己奋发图新的一句箴言:任何一次革新都必须保持乐观,没有乐观精神,就难以离开安稳,去寻求变化和冒险。他毅然决定脱离已经无法大显身手的仙童,已过不惑之年的诺依斯又重新回到了创业的起点。 
  诺依斯早就在仙童公司里物色了两位创业伙伴, 其中之一是名列八叛逆的莫尔。莫尔早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是仙童公司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才华出众。另一位是在仙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的安迪·格罗夫(A.�Grove),原籍匈牙利,初来美国时连《纽约时报》上的大标题都读不全,全凭着坚强的毅力,在三年内读完纽约城市大学,接着又拿下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硅谷的人们一致公认:诺依斯格罗夫莫尔,真是创业班子的天合之作。诺依斯是公司的脸面,他最能吸引和团结人才,组织推动商业行销。格罗夫果断干练,具有铁石心肠,做事雷厉风行,擅长于管理和鞭策下属。莫尔天生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又善于运筹帏幄,公司的技术核心非他莫属。于是,这一最佳人才组合的创业小组,构成了新公司的三驾马车。三位创业者精心商议,最后决定采纳莫尔的建议,把新公司取名为英特尔,五个英文字母INTEL寓意着集成电子。 
  凭借诺依斯的名声,要筹集创办新企业的款项是轻而易举的。他曾经说道,他只需花半小时就能筹到资金。那一天,诺依斯来到硅谷著名风险资本家阿瑟·罗克的办公室,提出准备新办公司的设想。罗克随即拿起了电话, 连续拨通了几个号码,然后回过头说道:“250万,够了吧?诺依斯低头看看表,时间也就是30分来钟。 
  集成电子公司自然必须研制和生产集成电路。英特尔公司没费多少周折,就在仙童公司附近借到了一座旧楼房并租来了机器。诺依斯说:让我们对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扫描,看看哪些技术最有成效,最行得通。分析的结果,英特尔公司决定首先上的项目,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存储器。电脑内部的存储器,即冯·诺依曼用来储存程序的记忆装置,从王安的磁芯开始,经由英特尔公司的技术创新也跨进了一个新纪元。1969年春,这家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小企业,首创了全球第一颗双极性集成电路存储芯片──64比特存储器3101�1970年,他们又研制出第一颗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存储芯片1101,容量扩大到256比特。�同年,代号为1103的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问世,宣告了老式磁芯存储器的死亡。 
  英特尔公司对集成电路情有独钟的原因,除了因诺依斯等人是发明者之外,还因为莫尔博士曾作过一个天才的预言。�1965年,莫尔以3页纸的短小篇幅,发表了一篇奇特的论文,这是迄今为止整个半导体发展史上意义最深远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莫尔天才地预言说: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打个比方讲:50年代末,在一块芯片上可以做一个电路,好比圣克拉拉镇的一条小路。60年代,同样大小的芯片可以容纳下镇内某个街区的大片面积。70年代,圣克拉拉这座城市的市政地图都能装进这块芯片里。80年代中期,芯片里包容的面积将扩展到旧金山地区所有城镇。80年代末期,在这块芯片里描绘的已经是整个北美大陆的地图。到了90年代,如果还用地图来比喻由晶体管等元件组成的电路,则硅芯片吞吐的将是全世界所有乡村和城市。而这块硅芯片的大小,穿上外套像块指甲片,内部体积与碗豆粒儿差不多。 
  莫尔博士所作的预言,因集成电路近40年的发展历史而得以证明,成为电脑界闻名遐迩的莫尔定律。只是到了现在,莫尔定律的有效性才快要走到了尽头。因为小小芯片的面积毕竟有限,一旦元件数量增加使体积小到了原子那般尺寸,就不可能再继续缩微了。1995年,莫尔本人再次发表预言说:他发现的定律最终将会失效,人们需要寻找更先进的技术方法或材料。 
  70年代初,当集成了数千个元件以上的芯片开始被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时,第四代电脑就快要粉墨登场了。

电脑史话(27)——芯片计算机

        众所周知,所谓286386486个人电脑等名称的起源,在于它们采用了英特尔公司研制的微处理器X86系列芯片286386486。然而,这种以数字为电脑命名的奇特现象,却来源于霍夫博士等人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4004。霍夫也因此以二次大战以来最有影响的7位科学家之一�身份,入选美国国家发明荣誉展厅,与在科学领域作出伟大贡献的爱迪生等120人同列在一起。霍夫的发明引来了浪潮滚滚的计算机革命。 
  1968年,应诺依斯的恳切邀请,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马西安·霍夫(M.Hoff)加盟英特尔,成为这家刚刚开张的高技术公司第12名员工,年仅31岁。他被指派为英特尔公司应用研究的经理后,莫尔交给他的第一项重任,是代表英特尔与日本一家名曰商业通讯公司合作研制一套可编程台式计算器。 
  日本人带来了自己的设计资料,英特尔只承担芯片材料等方面的辅助任务。霍夫认真研究了图纸,发现这种简单的计算器竟然要安装约十块左右的集成电路芯片。 
  霍夫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潜心思考,只有一台DEC公司生产的PDP-8小型电脑。三个月来,霍夫把日本人方案的优劣翻来复去地琢磨。他写道:完全可以把日本人的设计压缩成三块集成电路芯片,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央处理器芯片,把所有的逻辑电路集成在一起;另外两片则分别用作储存程序和储存数据。” 
  这种把两样甚至更多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设想,让霍夫萌生了微处理器的新观念。莫尔对此首先表示赞许,并给他派来麦卓尔(S.Mazor)当助手。凑巧得很,仙童公司的芯片设计专家费根(F.Faggin跳槽转到英特尔,也加入到研制组,为霍夫设计的芯片画出了线路图。芯片图纸让霍夫十分满意,口口声声称赞它是一份干净利落的蓝图。 
  19711月,霍夫研制小组终于制成了能够实际工作的微处理器。在大约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共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英特尔的广告介绍说,它只比一枝铅笔尖稍大一点,在半只火柴盒面积大小的硅片上,可以容纳下48个微型的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体积如此之微小,但是每块芯片却包含着一台大型电脑所具有的运算功能和逻辑电路,比埃历阿克的计算能力还要强大得多。从埃历阿克到4004只有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埃历阿克电脑占地170平方米,而微处理器仅仅占地……,它还能用占地来描述吗? 
  19711115日,英特尔公司决定在《电子新闻》杂志上刊登一则广告,向全世界公布微处理器,并据此声称一个集成电子新纪元已经来临。这一天,就是微处理器正式诞生的纪念日,�它意味着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已经缩微成一块集成电路,意味着一块芯片上的计算机诞生。 
  不久,英特尔公司另一种型号的微处理器8008研制成功。紧接着,在少许改进后,又推出最成功的微处理器8080,这种芯片及其仿制品后来共卖掉数以百万计。随着销售量的增大,它的价格也从最初每块360美元迅速降低到3元钱就可以买回。对此,英特尔公司的销售部经理恢谐地提出了一个吉尔贝克定律,作为莫尔定律的补充:每一种芯片的单价最后都要降到只有5美元,除了那些卖不到5美元的芯片之外。在价格方面,不到5美元的8080,比起埃历阿克的40万巨资来,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在英特尔公司的带动下,1975年,摩托罗拉公司也宣布推出8位微处理器68001976年,曾经为霍夫画出干净利落芯片图纸的费根,在硅谷组建了ZILOG公司,同时宣布研制成功8位微处理器Z-80�于是,70年代后期,80806800Z-80微处理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电脑史话(28) ——“牛郎星升空
     197412月,美国《大众电子》杂志一反常态,把翌年一月号的刊物提前投放在各书报摊点,用最引人注目的大字标题发布消息:世界第一套微型电脑组件挑战所有种类的商业电脑!这台所谓微型电脑组件名叫“Altair8800”,即银河系里那颗明亮的星座牛郎星。 
  牛郎星的发明人爱德华·罗伯茨(E.Roberts)是位电脑爱好者,身高约有19,精力充沛,性格倔强。60年代从海军陆战队退役后,他就在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开了一家小小公司,叫作微型仪器与自动测量系统公司,简称MITS公司,专门制作和销售台式计算器,生意做得十分红火。不料到了1974年,拥有集成电路发明权的德州仪器公司(TI),以雄厚的实力大举进犯计算器市场。罗伯茨哪是TI的对手,削价竞争不几天就败下阵来,直滑到破产的边缘,欠下了25万美元的债务。 
  无可奈何之中,罗伯茨把目光投向了英特尔公司研制的8080微处理器,想用它来装配一种专供业余爱好者试验的计算机,以挽救濒临倒闭的公司。他以每块75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购到8080微处理器和其他元件,一面突击组装样机,一面派员与新闻媒介联络。恰好《大众电子》在过去数月里一直在寻找独家新闻,编辑所罗门主动上门观看了罗伯茨的设计方案,感到这是一个有可能吸引读者的话题。 
  回到家里,所罗门还在想着罗伯茨的计划。从报纸的角度看,这台尚在襁褓的电脑还缺乏一个响亮的名字。想着想着,他忍不住向他的女儿征求意见:一种新的电脑叫什么名字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呢?所罗门的女儿才12岁,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电视,而电视里恰好在播放科幻片《星球大战》,她随口便答:牛郎星。因为电视里的宇宙飞船正向牛郎星飞去。于是,罗伯茨的电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命了名。 然而,好事多磨。罗伯茨好不容易装配成功的第一台样机,在邮寄给所罗门的途中莫名其妙地不知所终。杂志已经排了版,十万火急地等着封面的照片,要抢在圣诞节前发行。MITS公司已绝无可能立即重装第二台,万般无奈,罗伯茨只好把一个仅有仪表外壳的机器重新寄出,《大众电子》上刊登的正是空壳电脑玉照,简直就是伪劣产品广告,把百万读者都蒙在鼓里。 
  谁知牛郎星的反应出人意外,定货单立即像雪片般纷飞而来,随之而至的,当然还有罗伯茨日夜盼望的转帐支票。MITS公司得救了,救星正是牛郎星”──世界上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装配的微型计算机。 
  根据杂志介绍,阿尔泰勉勉强强算是一台电脑。在金属制成的小盒内,罗伯茨装进两块集成电路,一块即英特尔的8080微处理器芯片,另一块是存储器芯片,最初仅有256B容量,后来才增加为4KB。既无可输入数据的键盘,也没有显示计算结果的面孔。插上电源后,使用者需要用手按下面板上的8个开关,把二进制数“0”“1”输进机器。计算完成后,面板上的几排小灯泡忽明忽灭,就像军舰用灯光发信号那样表示输出的结果。 
  牛郎星诞生时的模样实在不敢恭维,它完全无法与IBM360PDP-8或者新星等大、中、小各种电脑相比,更像是简单的游戏机。然而,它也有上述所有机器不可比拟的优点──体积小,小到只能以微型相称;价格低,低到罗伯茨只标价每台397元。 
  别看《大众电子》吹得天花乱坠,当时所有的计算机企业谁都不屑一顾,这种简易的机器,充其量供大学生当玩具。如果你的公司想用电脑处理业务,捧回一台阿尔泰,便会发现它确实没有多大用途。奇怪的是,仅在1975年,阿尔泰公司就卖出了它所能生产的全部牛郎星,共计2000台机器,比罗伯茨最乐观估计的800台翻了一番还超过。 
  2000牛郎星大都走进美国一些家庭的汽车库;它们的购买者,大都是些初出校门的青年学生。就在这些汽车库里,牛郎星引来成群的喜鹊搭就彩桥,终于呼唤出织女下凡,织就了电脑世纪的万紫千红。 人们现在普遍认为,牛郎星正是微型电脑的开山鼻祖。由于霍夫发明的微处理器必须配上存储器和其它外围设备才能组成计算机系统,或许当时正牌的电脑制造公司对它心存疑虑,直到三年后,以微处理器为心脏的微型电脑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电脑史话(29)——微软树大旗

    1975年,罗伯茨因发明第一台微电脑牛郎星大获成功。《大众电子》曾在宣传中说,牛郎星将面向普通用户,采用最简便的BASIC语言编程。然而,它的存储器只有4K,专家们都认为难以支持BASIC,罗伯茨手中根本没有这种软件。 那一日,罗伯茨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声称自己是西雅图市的交通数据公司,可以为牛郎星电脑开发出BASIC语言,并询问他是否有兴趣。 
  罗伯茨岂止是有兴趣,如果有谁真能做成这件事,那牛郎星就不再是件玩具,它将成为一台名符其实的个人计算机。一个星期后,罗伯茨又接到一封正式的信函,信中说他们已经做成了软件。罗伯茨当即按信里提供的地址打去电话,可对方答复说那儿是西雅图市的湖边中学。罗伯茨摇摇头,心想这一定是哪个调皮学生的恶作剧,正准备作罢时,子虚乌有的公司又打来长途。这一回,罗伯茨不客气了,他恼怒地大声嚷道:如果你们真有BASIC软件,那就劳驾送到MITS,我保证在阿尔伯克基机场恭候!他本想激出对方的真情,哪知电话传来肯定的答复:完全可以,三周后,请您到机场接站。” 
  三周后,罗伯茨接到的竟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大孩子。来者说他叫保罗·艾伦(P.Allen),全权代表他的伙伴比尔·盖茨(B.Gates)。此时此刻,比尔·盖茨正在远隔千里的波士顿哈佛大学校园,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 
  这位比尔·盖茨,戴着大镜片的眼镜,一副娃娃脸,只是个不到19岁的大学生。他生于西雅图一位律师和一位教师组成的家庭,家教良好,但绝无与电脑有关的遗传因子。1969年,他就读的湖边中学引入一套PDP-10小型电脑终端,用电线连接着电传打字机,并按使用时间付费。比尔在这台电传机上做起他的软件梦,同时也结识了比他高两年级的保罗·艾伦。两人共同在电脑上写出一个井字棋游戏,玩得好不开心。小家伙们终日迷恋电脑的后果,使学校付不起昂贵的费用,不得已对他们的上机次数进行严格限制。 
  无电脑可玩,比尔和保罗实在技痒难忍。翻箱倒柜凑齐360元钱,捧回一块英特尔生产的微处理器8008芯片,设想做一台记录分析交通情况的小装置。就这样,西雅图出现了一家由两个中学生组成的交通数据公司。这种灰色盒子里缠满电线的小玩意,不知为何被好几个州的交通部门看中,为此他们真的净赚了近2万元。直到后来,比尔·盖茨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律专业,仍对电脑情有独钟。 
  1974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天,保罗在路边报亭上偶尔发现了元月号《大众电子》配发牛郎星照片,兴匆匆找到已经考入哈佛大学的比尔·盖茨。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他对比尔嚷道,我们可以为它编写BASIC语言。比尔·盖茨受到感染,灵机一动想出了好主意,他对保罗说:我们可以用学校的PDP-10机开发一种模拟牛郎星的程序,然后向BASIC冲击!接下来,两人侃出了软件框架并初步分了工。保罗负责编写模拟程序,比尔则主攻BASIC解释程序。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当他们通过电话向罗伯茨拍胸保证三周交货的时候,所谓BASIC软件还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好在无论是模拟还是解释程序,对两人都不陌生。保罗的工作必须先行,他不到两周就干完了模拟程序。比尔·盖茨面对的难题更多,他整整写了8000行的机器语言程序,又千方百计地精练压缩,设法使它能装进牛郎星电脑狭小的身躯。然而,越是临近完工,他们就越是紧张,毕竟没有一台真正的牛郎星,编写的程序能不能在微型电脑上运行,谁也不敢打包票。直到最后把保罗送上了飞机,比尔·盖茨的心仍不踏实。 
  显然,跟随罗伯茨来到MITS的开发实验室的保罗更加紧张。当他终于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牛郎星时,立即就把带来的程序纸带送进电脑的读带装置,心已经提到了喉咙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读带机还在咔咔进纸带,这几分钟就像是过了好几年。突然,电传打字机轻轻地动作了一下,打印纸上印出了“READY”,标志着电脑做好了准备。保罗猛地转过身,双手抱住罗伯茨的肩膀:牛郎星现在有了BASIC他马上写了一段模拟阿波罗飞船登月的程序,交给罗伯茨打孔输入,程序果然十分准确地运行出结果。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台微电脑第一次真正的应用。 
  不久,罗伯茨开着他那辆蓝色货车巡回美国各大城市,为牛郎星电脑摇旗呐喊。在他的手里,如今有了一件最能吸引观众的法宝──买一部牛郎星电脑,可配上一位织女”──BASIC软件,引来各界人士纷纷解囊。到1980年为止,这种软件竟卖出了100万套。 
  在BASIC软件成功的鼓舞下,比尔·盖茨毅然从哈佛大学退学,于19757月在阿尔伯克基竖起了微软公司的大旗。公司简称MS,连同保罗和他自己,一共6员大将,专门从事微型电脑的软件开发。比尔·盖茨为公司制定了奋斗目标: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上都有一部微型电脑运行着微软的程序!

电脑史话(29)——微软树大旗

    1975年,罗伯茨因发明第一台微电脑牛郎星大获成功。《大众电子》曾在宣传中说,牛郎星将面向普通用户,采用最简便的BASIC语言编程。然而,它的存储器只有4K,专家们都认为难以支持BASIC,罗伯茨手中根本没有这种软件。 
  那一日,罗伯茨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声称自己是西雅图市的交通数据公司,可以为牛郎星电脑开发出BASIC语言,并询问他是否有兴趣。 
  罗伯茨岂止是有兴趣,如果有谁真能做成这件事,那牛郎星就不再是件玩具,它将成为一台名符其实的个人计算机。一个星期后,罗伯茨又接到一封正式的信函,信中说他们已经做成了软件。罗伯茨当即按信里提供的地址打去电话,可对方答复说那儿是西雅图市的湖边中学。罗伯茨摇摇头,心想这一定是哪个调皮学生的恶作剧,正准备作罢时,子虚乌有的公司又打来长途。这一回,罗伯茨不客气了,他恼怒地大声嚷道:如果你们真有BASIC软件,那就劳驾送到MITS,我保证在阿尔伯克基机场恭候!他本想激出对方的真情,哪知电话传来肯定的答复:完全可以,三周后,请您到机场接站。” 
  三周后,罗伯茨接到的竟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大孩子。来者说他叫保罗·艾伦(P.Allen),全权代表他的伙伴比尔·盖茨(B.Gates)。此时此刻,比尔·盖茨正在远隔千里的波士顿哈佛大学校园,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 这位比尔·盖茨,戴着大镜片的眼镜,一副娃娃脸,只是个不到19岁的大学生。他生于西雅图一位律师和一位教师组成的家庭,家教良好,但绝无与电脑有关的遗传因子。1969年,他就读的湖边中学引入一套PDP-10小型电脑终端,用电线连接着电传打字机,并按使用时间付费。比尔在这台电传机上做起他的软件梦,同时也结识了比他高两年级的保罗·艾伦。两人共同在电脑上写出一个井字棋游戏,玩得好不开心。小家伙们终日迷恋电脑的后果,使学校付不起昂贵的费用,不得已对他们的上机次数进行严格限制。 无电脑可玩,比尔和保罗实在技痒难忍。翻箱倒柜凑齐360元钱,捧回一块英特尔生产的微处理器8008芯片,设想做一台记录分析交通情况的小装置。就这样,西雅图出现了一家由两个中学生组成的交通数据公司。这种灰色盒子里缠满电线的小玩意,不知为何被好几个州的交通部门看中,为此他们真的净赚了近2万元。直到后来,比尔·盖茨考上了哈佛大学法律专业,仍对电脑情有独钟。 
  1974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天,保罗在路边报亭上偶尔发现了元月号《大众电子》配发牛郎星照片,兴匆匆找到已经考入哈佛大学的比尔·盖茨。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他对比尔嚷道,我们可以为它编写BASIC语言。比尔·盖茨受到感染,灵机一动想出了好主意,他对保罗说:我们可以用学校的PDP-10机开发一种模拟牛郎星的程序,然后向BASIC冲击!。  好在无论是模拟还是解释程序,对两人都不陌生。保罗的工作必须先行,他不到两周就干完了模拟程序。比尔·盖茨面对的难题更多,他整整写了8000行的机器语言程序,又千方百计地精练压缩,设法使它能装进牛郎星电脑狭小的身躯。然而,越是临近完工,他们就越是紧张,毕竟没有一台真正的牛郎星,编写的程序能不能在微型电脑上运行,谁也不敢打包票。直到最后把保罗送上了飞机,比尔·盖茨的心仍不踏实。 
  显然,跟随罗伯茨来到MITS的开发实验室的保罗更加紧张。当他终于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牛郎星时,立即就把带来的程序纸带送进电脑的读带装置,心已经提到了喉咙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读带机还在咔咔进纸带,这几分钟就像是过了好几年。突然,电传打字机轻轻地动作了一下,打印纸上印出了“READY”,标志着电脑做好了准备。保罗猛地转过身,双手抱住罗伯茨的肩膀:牛郎星现在有了BASIC他马上写了一段模拟阿波罗飞船登月的程序,交给罗伯茨打孔输入,程序果然十分准确地运行出结果。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台微电脑第一次真正的应用。 
  不久,罗伯茨开着他那辆蓝色货车巡回美国各大城市,为牛郎星电脑摇旗呐喊。在他的手里,如今有了一件最能吸引观众的法宝──买一部牛郎星电脑,可配上一位织女”──BASIC软件,引来各界人士纷纷解囊。到1980年为止,这种软件竟卖出了100万套。 
  在BASIC软件成功的鼓舞下,比尔·盖茨毅然从哈佛大学退学,于19757月在阿尔伯克基竖起了微软公司的大旗。公司简称MS,连同保罗和他自己,一共6员大将,专门从事微型电脑的软件开发。比尔·盖茨为公司制定了奋斗目标: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上都有一部微型电脑运行着微软的程序!

电脑史话(30)——微电脑先锋

  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历阿克的命运相似,1974年面世的“牛郎星”能否作为世界上第一台微电脑被载入史册,人们似乎也存在着分歧。 
  拥有微处理器发明权的英特尔公司,难道自己不会组装微电脑,非得罗伯茨来越俎代庖吗?事实上,早在1972年,英特尔公司组建的“开发系统小组”就曾以8080作为微处理器,设计出最早的一代微电脑,比“牛郎星”的诞生提前了2年。奇怪的是,他们把这种电脑命名为“蓝箱子”,全然没有认识到自已创造了又一个“吉尼斯纪录”。 
  “蓝箱子”电脑是英特尔配套于微处理器销售的一种工具。由于“开发系统小组”的工程师们大多设计过小型电脑,所以“蓝箱子”电脑使用了小型机上的许多技术,有自己特殊的总线,也有专用的操作系统软件。英特尔把这种机器定位于“帮助用户辅助开发微处理器”,价位也定得较高。当时的电脑业界谁也没有“微型电脑”的概念,因而都把“蓝箱子”看作某种新的小型电脑,英特尔也为自己能跻身于“第七大小型机公司”而沾沾自喜,错失了独占微电脑产业鳌头的良机。对于这一点,英特尔公司华裔副总裁虞有澄博士曾感叹地说:“如果当时在经营策略上略作调整,也许后来全球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会因此而改写。” 
  与“蓝箱子”诞生大体相同的年代,以首创复印机闻名于世的美国施乐公司,在硅谷的帕洛阿托市创办了一所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施乐公司提供了非常优厚的研究经费,吸引了100多位科学家前往工作。PARC希望自己的研究人员尽量发挥出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限制他们的研究方向。这些世界一流的电脑专家们斜躺在铺着麻袋的地板上,四周放满了黑板,幻想着电脑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中间的佼佼者阿伦·凯博士于1972年首创Smalltalk语言,提出了图形用户界面的新概念,为13年后微软公司的WINDOWS诞生铺平了道路。有关资料介绍说,Smalltalk语言的测试是在一台名叫阿托(Alto)的微电脑上进行的,Alto即代表着帕洛阿托研究中心。阿托电脑的操作系统以位元映射为基础,并率先采用鼠标器操作,比“牛郎星”的功能强大得多。 
  遗憾的是,施乐公司没有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仅把它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直到1977年决定推出阿托电脑时,仍把价位定在2~3万美元,无法面向广大民众。PARC的天才人物于是纷纷“跳槽”,他们带着“视窗”、“图标”、“鼠标器”等崭新的概念出走,有的成为微软公司视窗软件的设计主笔,有的为苹果公司成就了麦金塔(Mac)电脑;也有的自立门户,创立诸如3Com、Adobe等公司,成为网络系统或桌面排版印刷系统的始作俑者。 “蓝箱子”和阿托电脑都沿袭了传统电脑的营销策略,它们没能够引起更大的反响。应该说,真正称得上拉开新时代帷幕的微型电脑只有“牛郎星”。 
  罗伯茨把“牛郎星”定位在青年“电脑迷”身上,无意之中引发了一场真正的革命。自这种电脑问世后,美国出现了一个电脑业余爱好者购买散件,在家庭汽车库里组装微电脑的热潮。这些狂热的青年人还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自发组织了一个“自家酿造计算机俱乐部”,相互交流在车库里组装电脑的经验。在第一次聚会后的几个月内,就有75%的会员设计出自己的微型电脑。不久后,这些电脑迷们又纷纷以汽车库为基地开始创业,把“自家酿造”的电脑推向市场。这种状况,正如1976年哈佛商学院高才生纳尔逊所概括的那样:他们发动了一场解放计算机的运动。 
  “解放计算机!”纳尔逊大声疾呼,“计算机安放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只为那些高级专业人员占有的状况已不复存在。让我们去掉计算机的神秘色彩,计算机属于全人类!”当纳尔逊在亚特兰大桃树广场饭店作这场著名讲演的时候,从“电脑迷”的汽车库里走出的企业已经为市场提供了约200个品牌的微型计算机,较有名气的有克罗门科公司和柯摩多尔公司的微电脑,以及坦迪公司的微电脑TRS80。 
  克罗门科公司是斯坦福大学两个毕业生梅伦和加兰创办的企业,名称源于他们居住的学生宿舍。克罗门科电脑采用的是英特尔的8085微处理器;柯摩多尔公司则倚仗为摩托罗拉公司开发出6800芯片的佩德博士之力,把它的微电脑命名为“柯摩多尔—佩特”。可笑的是,“柯摩多尔”译为“海军准将”,“佩特”则译为“宠物”。TRS80微电脑采用的是Zilog公司的Z-80芯片,据说是由一位推销员“酿造”而成。这些早期的8位机器,作为第一代微电脑的开路先锋,为推动“计算机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电脑史话(31)——游戏机溯源

  无论是资深的计算机编程高手,还是入门级的电脑发烧友,谁能说他从未玩过电脑游戏?国外的报刊说得更邪乎:从美国白宫的总统,到中国偏僻小镇的儿童,人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玩具,那就是电脑游戏机。电脑游戏,似乎构成了本世纪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线,有人甚至认为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它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20余年的发展,电脑游戏走过了自身的轮回:从运行于电脑的影像游戏发端;继而被专用游戏机称雄一时;直到目前返朴归真,把阵地拱手交还给多媒体电脑,并且在互联网络上争奇斗妍…… 
  风靡全球的电脑游戏,却源于一位25岁青年白手创业的雅达利,正是在微处理器诞生后不久,而第一台微电脑牛郎星尚未出世的年月。 
  1971年,地处硅谷的安派克斯公司的工程师诺兰·布什内尔(N.Bushnell)耳闻目睹惠普、英特尔创业成功,决心自己也闯出一番事业。然而,他已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家境并不宽裕,暂时不敢脱离安派克斯。妻子从箱底翻出仅有的500元储蓄交给丈夫,权当布什内尔公司的全部投资,地点只好将就设在圣克拉拉自己的家里。布什内尔把女儿住的卧室腾出一间改成工作室,开始了他的业余创业生涯。 夜深人静之时,在一张张画满线路图的纸上,布什内尔的构思渐渐清晰起来。他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涉足新的电脑,但丰富的想象力却为他独辟蹊径。他始终不能忘情于大学读书时见过的一个电脑程序,程序的名称叫太空争霸,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捣蛋鬼马丁·格利兹1962年首创,据说是第一个在电脑上运行的影像游戏。然而,用400万元的大电脑干这种营生,却太不合算,他要设法把这种游戏改造为供大众娱乐的电脑游戏机。 
  布什内尔记得非常清楚,他在1971年一天的清晨4点钟,试制成功了这种商业性电脑游戏机,名称就叫计算机宇宙。宇宙游戏的规则太奇妙也太复杂,复杂得让那些只会在台桌上打弹子的家伙不知所措。结果,尽管布什内尔四处游说,游戏机卖出为数不多就再也无人问津。 
  有人告诉布什内尔:谁能大胆低估美国人的智慧,谁就能赚到钞票,电脑游戏必须是一种不太伤脑筋的玩艺。此时,他已经囊空如洗,只得找朋友借了一点钱,把计算机宇宙改头换面,变成一台最简单的乒乓球游戏机。乒乓球游戏机是一种由电脑程序控制的小小玩具,两道竖杠代表球拍,一个小光点代表球在屏幕上蹦蹦跳跳,由人操纵按纽控制反弹,打不中就失去一分。这一次,布什内尔不想出卖整机,就在机器上开了个投币口,然后扛到年轻人经常光顾的一家小酒吧里,临时拜托掌柜照看。 
  第二天清晨,布什内尔在被窝里被电话吵醒,酒吧间的老板不耐烦地告知乒乓球游戏出了故障。布什内尔顿时睡意全消,急匆匆套上衣裤,跑步赶到酒吧间。 
  布什内尔从兜里摸出一枚硬币,想把它塞进投币口,可就是塞不进去。拧下螺钉,打开后盖,布什内尔突然大张着嘴惊呆了:机器中那只用来装硬币的塑料牛奶杯,整个地装满二角五分的硬币。把游戏机得不能动弹的东西是钱币!就这样,布什内尔无意之中让他的乒乓球大获成功,稀里糊涂地拉开了电脑游戏时代的幕布。 
  1972年,布什内尔索兴辞退掉安派克斯的工作,把自己公司的牌子高高悬挂出去。公司的大名雅达利Atari),取自他钟爱的日本象棋,雅达利就是象棋中那句杀棋的吆喝声──“将军,也常常被译作阿塔里。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雅达利公司以每台1200元的售价,批发带零售卖出乒乓游戏机10000台。第二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50万元,第三年又猛增至1500万。于是乎,美国几乎每间酒吧、每所娱乐场和每所大学俱乐部,终日响着乒乒乓乓的声音。1975年,雅达利公司又下出一着将军的妙棋,他们把投币式的街机改造成家庭游戏机,显示屏幕用电视替代,程序录在盒式磁带里,第一次销售数量就有10万之巨。不久,又把一种新的节目大嘴巴制作成家庭游戏机磁带销售。大嘴巴又叫贪吃的人,由于不用刀枪火炮,更受小女孩欢迎。这一时期雅达利的电脑游戏机,有专用的微处理器控制游戏规则,储存在集成电路卡里的节目越来越丰富,可随意拔插更换,并且添加了色彩和简单的音乐,几乎成了美国所有家庭在圣诞节送给孩子的最佳礼物,雅达利公司也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脑游戏机生产厂商。 
  以今天的目光看,即使是雅达利后来推出的新型游戏机2600都已成为古董,但它毕竟使电脑与游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电脑史话(32)——车库谱新曲

  闻名全球的苹果电脑,是电脑史里值得大书一笔的传奇故事。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而已,在我之前,苹果电脑快速成长给人以太深的印象。就在20年前,计算机解放热风吹雨,正是乔布斯(S.Jobs)和他的伙伴沃兹奈克(S.Wozniak在汽车库里组装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用双手托起了微电脑产业的一轮朝阳。 
  乔布斯是硅谷第一代土生土长的青年人,肖克利回帕洛阿托打天下的那年,他刚好出生。这位自小被人收养的孤儿,性格狂放不羁。他在里德学院只读了一年书,就离开学校独自闯荡天涯。久,乔布斯返回雅达利,好友沃兹奈克  沃兹奈克比乔布斯年长5岁,被乔布斯亲昵地称为沃兹。由于出生在工程师家庭,  1975年,乔布斯20岁,沃兹奈克25岁,两人都还是双手握空拳的穷小子。沃兹奈克是电脑奇才,乔布斯的才华表现为非凡的洞察力。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沃兹经常逗留在乔布斯的车库里钻研电脑,也常常携手参加家酿电脑俱乐部的活动。看到伙伴们炫耀自己的牛郎星电脑,沃兹心中羡慕不已,乔布斯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做一台更好的机器。制造微电脑首先需要微处理器,两人跑到商店询问价格,每块8080芯片要卖270元。经过反复比较,他们驱车来到旧金山威斯康电脑展销会碰运气,结果只用20元的价格就买回摩托罗拉公司的6502芯片,与英特尔8080的功能也差不离。 
  沃兹后来回忆说,在他们买回6502的当天晚上,他和乔布斯又来到家酿参加聚会。有人带来一台能与电视相联的电脑,向大伙展示一幅彩色图象。沃兹看呆了,目不转睛地看电脑在屏幕上画彩色圆环。后来,他躲在惠普的实验室偷偷制成有同样功能的芯片,但拿不定把握是否应该装进那台自制电脑里。乔布斯得知后却说:为什么不装呢?我们要把所有的新技术都用上。他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说服了惠普的主管,允许沃兹把芯片回家使用。乔布斯对好友鼓劲说:这台电脑会使家酿的小子们大吃一惊。” 
  乔布斯的预言十分灵验,当他俩带着沃兹的自制电脑再次出现在家酿聚会时,到会者都坐不住了。电脑玩家里三层外三层把沃兹围得水泄不通。沃兹的电脑虽说仅是一块较大的电路板,但它有8K存储器,也能发声和显示高分辨率图形。家酿小子岂止是大吃一惊,他们纷纷向沃兹提出要订购这种机器。 
  一直站在圈外观看动静的乔布斯,此情此景启动了头脑里计算机飞快运转,计 
算机顿时成了一台算计机。他默默地算计着:俱乐部500人中间大约会有100人买沃兹的宝贝,第一台卖出,我们能有50元利润,然后就卖第二台,第三台……” 
  第二天,他说服沃兹卖掉他珍爱的惠普牌计算器,又把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送进拍卖行,好不容易凑到1300元垫底资金。汽车没有了,正好腾出车库充当工厂,两人没日没夜赶起活来。没有人剪彩,没有举行任何奠基仪式,20世纪微型电脑的制造工业就这样悄悄在汽车库里迈出第一步,因为这是第一次应客户要求成批生产的微电脑产品。 
  1976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奈克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共同签订了一份合同,这些愚人们要为沃兹的电脑成立一家新的车库公司。按照规定,上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表格必须尽快填写,乔布斯于是发动大伙为公司起个名字。他自己首先提出一个奇怪的名称──苹果电脑公司,说是能给公众一种亲切的感觉。大伙儿七嘴八舌意见不一,眼看就要过了时限,乔布斯发话道:“5点钟前还不能统一,它就是Apple(苹果)。有人猜测,这是乔布斯不能忘情于在苹果园打工的经历。可笑的是,他后来托人为公司设计的标牌,居然是被人咬了一口的苹果,据说Bite)与字节Byte)同音,但猛一看却像只烂苹果。就这样,苹果电脑公司也竖起了大旗,与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一,遥相呼应。

电脑史话(33)——“苹果的滋味

在汽车库建立了生产车间后,乔布斯又开始为新公司进行第二步算计,他要说服商店直接销售电脑,虽然他从来没有经商的经验。 19766月,乔布斯夹着一块电路板,大摇大摆走进刚开业半年的拜特电脑商行。好在商行经理威尔逊也是家酿俱乐部成员,并不感到十分意外。威尔逊对乔布斯说:我们早就想经销电脑,不过,你们这种电路板实在不像一台计算机,它必须装在箱子里才是商品。乔布斯立即接受了威尔逊的条件,拜特商行一次就订购50台,并爽快答应先提供2.5万元的元件。威尔逊告诉他,这是为期30天的卖方贷款。什么是卖方贷款,乔布斯弄不太懂,但也不好意思开口问。结果,当他们在29天内把50台机器交给威尔逊,还清了所有的元件费用并小有盈利时,他才尝到卖方贷款的甜头  乔布斯与沃兹商量,不能再这样小打小闹,必须找到一家大公司合作。很自然,他们首先想到自己打工的雅达利和惠普。 沃兹奈克满怀信心地回到惠普公司,向主管技术的经理建议由惠普接手生产微型电脑。惠普公司当时并不打算介入这个市场,从而错过一次领先微电脑产业的大好时机。 
    正当乔布斯四处游说筹措资金的时候,布什内尔念及旧情,介绍风险资本家瓦伦丁前来考察。瓦伦丁先生把他的名牌车停在乔布斯的车库前,第一眼看到的乔布斯,穿着拖鞋,披头散发,牛仔裤半挽到膝盖。  马克库拉是英特尔公司的前销售经理,年方不惑,他才不管乔布斯的穿着打扮如何怪异,他看中的是沃兹的微电脑,愿意拿出10万元支持苹果公司,并运用自己的影响从银行搞到25万元贷款。一个大人加两个孩子组成又一套三驾马车,招兵买马,扩大规模,终于把工厂搬出了汽车库。 
  轮到沃兹奈克大显身手了。1977年初,他精心设计了另一新型微电脑。这台电脑安装在淡灰色的塑料机箱里,前部是键盘,角上镶嵌着一个由6种颜色组成的烂苹果图案。它重量总共只有5公斤,装配着高效能的开关电源,主电路板只用了62块集成电路芯片。为了提高机器的性能,沃兹几乎用了一年时间设计出灵巧的磁盘机,尽量缩小其的体积,仅用8块芯片就达到老式磁盘机50块集成电路的效果。这种电脑达到当时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最高水准,乔布斯命名它为“AppleⅡ”(苹果Ⅱ型),并追认他们在家酿电脑俱乐部展示的那台机器为苹果Ⅰ型。 
  19774月,乔布斯动员公司所有的员工日夜奋战,抢在旧金山西海岸计算机交易会开幕前,制造出5台苹果Ⅱ型微电脑样品。苹果Ⅱ型电脑第一次公开露面,就造成意想不到的轰动。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到苹果公司的展台,几乎要把桌子挤翻,订货单被一抢而空,公司第一年的赢利即达到250万。从此,苹果Ⅱ型微电脑走向了学校、机关、企业、商店,走进了个人的办公室和家庭,它已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工具,它为本世纪后期领导时代潮流的个人电脑铺平了道路。 
  随着苹果电脑带来的巨大收益,苹果电脑公司在短短5年时间内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营业额跃升10亿美元,跨进美国最大500家公司的行列。乔布斯头顶着一只苹果的照片,被《时代》杂志刊登在封面,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

电脑史话(34)——大象踢踏舞
如果要把电脑50年的历史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那么,1981年无疑是个分界线。就在那一年,IBM公司推出个人电脑PC机,使人类社会大步跨进个人电脑新时代。今天,全世界正在使用的PC机已达到2亿台,一个在自己家里玩多媒体游戏的孩子所使用个人电脑的功能,都大大超过了美国为阿波罗飞船登月所用的大型计算机。这一切,都发端于那一年前后令人难忘的日日夜夜。 
  1978年到1979年间,英特尔公司已经把他们的微处理器发展为16位的芯片,赢得了前所未有的2500例成功的产品设计。1980年下半年,IBM公司找上门来要求合作,。IBM的人说他们正在利用英特尔微处理器开发新产品, 微软公司也受到了同样的待遇1980年夏天,比尔·盖茨接到了IBM公司的一个神秘的电话,表示要对微软公司进行考察。员工多达34万的跨国公司要访问当时仅仅30余人的作坊式企业,使比尔·盖茨感到十分诧异。第一次会谈,身着蓝色西装的IBM的代表提出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并要求微软当场签署一份保密协定;第二次会谈才把IBM的计划和盘托出:原来,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公司也准备涉足微型电脑,极端保密的项目代号国际象棋,他们希望与微软合作,请比尔·盖茨负责提供新电脑的软件。 IBM国际象棋计划始于那年7月在阿芒克总部召开的一次高层秘密会议。由于蓝色巨人在计算机革命浪潮中步子慢了半拍,以苹果电脑为代表的车库公司业已把微型电脑演成了大气候,IBM庞大的机构又无法使它迅速作出反应,处境十分尴尬。据一本描述这段历史内幕的《蓝色奇迹》书中披露,IBM博克雷顿实验室主任比尔·洛威(B.Lowe)采用激将法,向公司的决策者们提出向雅达利公司购买电脑的建议,令董事长弗兰克·卡利(F.Cary)大发雷霆。 
  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过的最荒唐的建议,卡利大声嚷道,我命令你立即着手开发IBM的个人电脑,让我们自己的苹果尽快占领市场。谁知洛威听到斥责反而露出笑脸,他要求组织一个精干的小组,可以不受公司传统的约束。卡利欣然同意,并强调说:今后,若有人问到如何让大象跳踢踏舞,我们的回答就是这个国际象棋” 
  IBM对微电脑的渴求迫在眉睫,洛威当即挑选了13名思想活跃的精干员工组成了工程设计小组,其中包括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营销人员,把开发新型电脑的技术负责人重任压在了埃斯特奇(D.Estridge)肩上。 
  身材魁梧的埃斯特奇充满了活力,此人对微电脑十分痴迷,曾自己掏腰包购买一台苹果电脑放在家里研究,这在IBM氛围里被人认为是离经叛道之举。他曾对人讲:如果你与一个在车库里发家的公司竞争,那么也必须从车库干起。” 
  在迈阿密附近的博克雷顿实验室,埃斯特奇领导的国际象棋小组下出的第一着,是研究苹果成长的奇迹。研究的结果,他们决定采用英特尔公司8088微处理器作为新电脑的中枢,即内部为16位而外部一次只传送8位数据的芯片,既保持了节约成本、8位机器兼容的优点,又使其思考的速度远远快于它可以通讯的速度(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语)。同时,IBM的新电脑也需要向苹果那样,委托独立的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程序,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与微软签署的保密协定。可笑的是,国际象棋小组的工程师们要向苹果学习,居然认为IBM公司的微电脑也应该取名为某种水果。经反复斟酌,也没能找到一种满意的东西,最后才决定把它命名为一个大众化的名称──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即IBM PC机。 
  IBM公司内部的人都尊敬地称埃斯特奇为“PC机之父,不幸的是,为PC电脑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埃斯特奇4年后因飞机失事英年早逝,人们将永远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电脑史话(35)——跨进新纪元 
19808月到19818月,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埃斯特奇领导着国际象棋工程计划13人小组奋力攻关。当时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一小组人即将改写全世界的历史。(英特尔华裔副总裁虞有澄语)据说,IBM公司后来围绕PC机的各项开发,投入的力量逐步达到450人,英特尔公司也组成特殊客户部PC机供应高质量的芯片。 根据协定,微软公司应该为PC机提供包括BASIC在内的系列电脑语言软件。然而,未来的PC电脑,最需要的软件是操作系统,于是,比尔·盖茨把IBM的代表介绍给了另一家以研制CP/M操作系统软件闻名的DR数字研究公司。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出现了戏剧性情节,CP/M操作系统软件的设计者基多尔恰好不在家,而他的太太又不愿在保密协定上签字画押,千载难逢的机遇与DR公司失之交臂。 
  IBM的代表只得掉转头来,仍请微软公司帮助解决操作系统的问题。比尔·盖茨急中生智,想起了西雅图电脑公司的软件天才帕特森(T.Paterson),此人早就为英特尔的16位芯片编写了一个QDOS软件,正好可以充当PC机的操作系统。QDOS快而粗糙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以低价购买到这款软件的版权,只是当时帕特森这位“DOC之父并不知晓内情。 
  1980年感恩节刚过,国际象棋工程小组把IBM公司的最高机密──两台PC电脑的样机,从迈阿密空运到西雅图。同样在高度保密的条件下,比尔·盖茨率领着微软公司的软件小组开始为PC电脑编写程序。他们的任务除了需要赶写BASICCOBOLFORTRANPASCAL四种电脑语言的4万个程序代码,还要把QDOS改造成适合PC机使用的MS-DOS操作系统。从此,微软和IBM公司两个小组的技术人员,不断地乘飞机来来往往,飞越美国距离最远的两个城市,相互交换信息。微软的工程师还必须把自己关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满头大汗地日夜加班。比尔·盖茨大量招聘编程高手,使参加PC机软件工程的人员增加到了70人。直到19816月,帕特森也加盟微软公司,并立即参加到MS-DOS的开发之中,经过反复修改和调试,终于完成了这件影响深远的著名软件。 
  一年的时间转瞬而至。1981812日,IBM公司在纽约市对外宣布:IBM PC机横空出世,昭示着人类社会跨进了个人电脑的新时代。应该说,这是由英特尔公司提供微处理器芯片、微软公司编写软件、IBM公司主要设计电脑系统的共同作品。 
  IBM PC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埃斯特奇代表设计部门宣布,他们将把所有的技术文件全部公开,热诚欢迎同行加入个人电脑的发展行列。于是乎,全世界各地的电子电脑厂商一轰而上,争相转产仿造PC机,仿造出来的产品就是IBM PC兼容机。不久,IBM PC机就成为个人电脑事实上的标准。 
  为了推广这种供个人使用的电脑,IBM公司巧妙地借助卓别林式的小流浪汉形象,头戴园顶高帽,身着灯笼裤,滑稽可爱地在电视上频频露脸,手里舞动着个人电脑,表示人人都能够使用。《华尔街日报》评论说:IBM大踏步地进入微型电脑市场,蓝色巨人可望在两年内夺得这一新兴市场的领导权。果然,就在1982年内,IBM PC机卖出了25万台,以每月2万台的速度迅速接近了苹果198358日,IBM公司推出改进型IBM PC/XT个人电脑,增加了硬盘装置,当年就使市场占有率超过76%。1984814日,IBM公司趁胜又把一种先进技术IBM PC/AT机投向用户的怀抱。AT机采用英特尔公司后来发展的80286微处理器芯片,能管理多达16M的内存,并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从此,个人电脑开始了所谓286386486……的接力赛跑。 
  1982年,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在介绍本年度新闻人物时曾满怀激情地写到:在一年的新闻里,这个最吸引人的话题,它代表着一种进程,一种持续发展并被广泛接受和欢迎的进程。这就是为什么《时代》在风云激荡的当今世界中选择了这么一位新闻人物,但这完全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台机器。” 
  这个史无前例的新闻人物,就是个人电脑IBM PC机。

电脑史话(36)——“苹果穿雨衣
 IBM PC机横空出世,仅过了三年两载,就占据了个人电脑主流机的地位,苹果公司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 1983年暮春时节,乔布斯在家里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约40多岁,正在仔细听乔布斯讲话。我们活在世界上的时间太短,可能只有机会做出一件伟大的事,但要把它做好,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乔布斯深深呼了口气,似乎想排解郁积在胸中的闷气,说实话,苹果如今的处境不妙,IBM想要大小通吃,我们新机型苹果Ⅲ号和丽萨电脑又连连受挫。公司董事会很想请你就任总裁,好让我集中精力开发新的产品。”  苹果公司打算重金礼聘的这位客人名叫斯库利(J.Scully),莫看此人对电脑一窍不通,他绝非等闲之辈。工商硕士出身的斯库利,来此之前曾任美国著名企业百事可乐公司主管销售的经理。70年代初他领导了一次享誉全美的商战,使百事可乐一举击败百年老店可口可乐。在乔布斯的心目中,苹果公司就是百事可乐而IBM好比可口可乐,他之所以跨行业拜帅,想的就是借助斯库利的谋略,重演一出百事战胜可口的历史活剧。 
    斯库利接手苹果帅印,遂与乔布斯结成了莫逆之交,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谈上数小时。他俩管这种神聊脑力转移”──把乔布斯的电脑知识转移给斯库利,把斯库利的销售思想转移给乔布斯。侃的最多的,当然还是乔布斯研制小组正在奋战的新机器,斯库利也经常光顾那所秘密的公寓。 
  乔布斯麾下的队伍是一群有奉献精神的狂热青年,技术主力就是他从施乐公司PARC“来的罗斯金(J.Raskin)等一批软件高手,他发誓要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图形用户界面机器。乔布斯在车间挂起一幅海盗战旗,申明他们这些现代海盗要把所有的新思想统统洗劫一空,要用最新的技术武装他们的新机器。 新电脑进入到最后的调试阶段,需要为它起个响亮的名字。有人提议叫红苹果,以便与苹果保持家族关系,乔布斯欣然认可。红苹果Mcintosh)译音莫金托什可是商标注册后,人们发现这个单词被多写了一个a,变成了麦金托什Macintosh麦金托什的意义是胶布雨衣,再想挽回也来不及。雨衣就雨衣罢,苹果公司将错就错,新电脑大号就是麦金托什,也译作麦金塔。 
    麦金塔电脑的确是天才的杰作。它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68000微处理器芯片,是一种32位的机器。它能显示五彩绚丽的颜色,能发出动听的音响,用鼠标器引导图形操作界面。它的外形短小精干,可以放在旅行包里带走。它的标价仅2795美元,适合了大众的购买力。人们后来才知道,麦金塔电脑不仅为视窗软件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且也是九十年代风靡全球的多媒体电脑的先驱。  轮到斯库利大显身手了,他再次发动了百事可乐般的宣传攻势,宣称苹果披上了雨衣,不再惧怕蓝色巨人倾盆大雨。斯库利还耗费160万费用,拍摄一部名曰《1984》的广告巨片,买下超级杯足球赛转播权60秒钟,向全世界释放麦金塔旋风。  于是,在超级杯球赛实况转播中场休息时,全世界约有近5000万观众看到了这样一幕震憾人心的镜头:一群面色憔悴呆若木鸡的人,列队观看电视屏幕上一个穿蓝色西服的严肃家伙演讲。突然,有位身着白色麦金塔运动衫的碧眼金发美女跳跃而出,手持大锤向电视机砸去,随着屏幕的爆裂,人们像是从催眠术里惊醒。一个温柔的声音对他们说:元月24日,苹果公司将推出麦金塔电脑,1984年将不会成为《1984》!1984》是美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小说,形象地描写了在集权体制统治下,人们对大哥控制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恐惧心理。 
  元月24日,斯库利把乔布斯请上了讲台。乔布斯身着笔挺的西服,配上红领结,显得那么英姿飒爽。现在是1984年,乔布斯说,显然IBM想要吃掉整个市场,把枪口瞄准了苹果公司。    观众的掌声雷鸣般响起,乔布斯激动得热泪盈眶。斯库利精心策划的宣传战没有让他失望:百日之后,麦金塔电脑的销售量达到7万台;到了年底,累计卖出的数量是27万台。苹果公司随即投资2000万美元建造一条自动流水线,以平均每27秒钟一台的速度批量生产麦金塔电脑。直到今天,各种新型的麦金塔电脑仍在全球多媒体热潮中大显身手。 
  1984年麦金塔的辉煌成为历史,1985年对乔布斯和他的老友沃兹奈克可不是好兆头。 
  这年年初,沃兹奈克因苹果Ⅱ型电脑受到冷落,永远离开了苹果,到一家较小的电脑公司从事开发。就在当年年底,乔布斯也遇到同样的麻烦:他与斯库利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电脑史话(37)——三比二要好
  1984年春天的阳光特别明媚。硅谷的了望山,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远远看去,一幢用彩色玻璃包裹起来的大楼,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时隐时现。当人们驱车驶近楼房,一块精美的“intel”标牌矗立在花团锦簇的庭院中,似乎在诉说英特尔公司辉煌的业绩。 
  格罗夫总裁办公室的门被人轻轻推开。来访者已年过不惑,发亮的头顶没有一根头发,黄皮肤,字脸,眉毛又黑又弯,一眼望去就是正宗的华裔。 
  格罗夫打量着虞有澄,往事历历,又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当年在仙童公司,正是格罗夫发现了虞有澄这匹骏马,他很快就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研究中崭露头角。当格罗夫协助诺依斯自立门户,把虞有澄从仙童到了英特尔以后,虞有澄立即使生产集成电路的硅片直径从2英寸提高到3英寸,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后来他到质量管理部门担任总监,又不孚众望让公司的管理迈上了一个台阶。想到这里,格罗夫对虞有澄说,你就是不来请调工作,我也会把你放在刀刃上去,英特尔迫切需要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难题。” 来到微处理器事业部的当天傍晚,虞有澄请微处理器部门经理豪斯(D.House)到一家中国饭馆促膝谈心,两人一直聊到深夜。从豪斯的话语里,虞有澄深切感到到公司面临的危机,局势比他预想的还要严峻得多。苹果公司新春伊始展开的麦金托什攻势势如破竹,胶布雨衣心脏却是莫托罗拉公司的68000芯片,英特尔公司眼看着就要失去无穷商机。 
 虞有澄博士后来回忆说:人生际遇有时相当微妙,短短一餐饭的光景,却决定了我往后十年与微处理器密不可分的命运。品尝过饭馆的中国美味佳肴,他与豪斯已经心心相映。两个人相互约定:豪斯今后仍负责微处理器的生存”──IBM等大公司销售芯片,虞有澄则主持微处理器的发展大业──尽快开发出32位微处理器新产品,并推动这个部门的组织转型。  虞有澄博士是技术精湛的工程师。在上海度过了孩提时代,曾跟随父母辗转迁徙到台北和香港。父亲要求他学有专精,莫要指望有什么遗产可继承。赴美留学,他选择了加州理工学院就读,原因是这所大学着重学生是否理解而不要求死背。后来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他以全校排名第二的考试成绩脱颖而出。 
 虞有澄知道,开发32位的芯片必须认真挑选掌管芯片设计的主将。他请来拥有英特尔技术大师头衔的柯劳福德(J.Crawford)为新的微处理器催生。柯劳福德以软件技术出身,转而研修微处理器硬件设计,集”“技术于一身,又善于团结部属,是不可多得的高级将才。 
开发32位的芯片还必须不拘一格启用人才。虞有澄原任职的质量管理部门有位17岁的青年名叫做季尔辛格(P.Gelsinger),虽然只有高中学历,却因勤奋好学深得他的赏识。于是,虞有澄也当了一回伯乐”──他把季尔辛格调到微处理器事业部,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直接提拔到芯片设计组挑起了测试芯片的大梁。此外,虞有澄还为芯片设计组调来一些为286芯片立过战功的电脑辅助设计大师、负责设计32位微处理器软件的高级程序师,以及熟悉用户需求的专案经理。  英特尔公司将要研制的32位微处理器就是被称作“386”的小小芯片。这种芯片将要集成晶体管27.5万个,是第一代微处理器4004120倍;运算速度也将达到每秒500万条指令,比其它公司研制的32位芯片快了2倍。由于这种芯片是英特尔第一次研制的32位微处理器,没人可以为虞有澄指点迷津,他们不得不重新开始修炼绝顶的“386武功。总线架构、内置高速存储器、浮点运算问题……,技术难关被他们一一攻破,小组的成员们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连柯劳福德也亲自带着研究人员跑到生产线,亲自开车,迫不及待地把第一批出炉的芯片运往实验室作测试。 
  19857月,英特尔公司在286芯片的海报上打了一个红色的叉,大张旗鼓地宣传三比二好,也就是说,16位的286芯片即将退位,在电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386微处理器正式登场。

电脑史话(38) ——PC新霸主
 IBM PC个人电脑,为IBM公司创造了本世纪最辉煌的业绩。 想当初,IBM公司仰仗PC电脑的开放政策,公开技术标准,鼓励同业仿照,其目的当然是想尽快以PC机取代苹果电脑的主流地位,占领全球市场。果然,这一开放政策使得IBM PC电脑成为个人电脑事实上的标准,即不需要联合国或其它什么机构认同,电脑业界都自觉按照IBM制定的标准执行;机器的构造、规格和运行的软件等等,都必须向IBM靠拢。IBM PC机成了个人电脑的代名词。 然而,IBM PC机的开放政策又象一柄锋利的两刃剑,一面把自己送上了成功的巅峰,一面又造就了众多的仿造者,仿照出来的机器被人称作兼容机。短短几年光阴,IBM公司便饱尝养虎为患的恶果,它一手扶植起来的兼容机厂商,现在反过来威胁到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市场部门送来的邸报表明,1986年刚过去两三个月,兼容机厂商所蚕食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IBM,使蓝色巨人丧失了全球近55%的疆土。 
IBM当局龙颜大怒,断然下令各兼容机厂商进贡”──缴纳技术专利使用费。 兼容机厂商却一致说:不!” 于是,蓝色巨人宣布更改总线结构,而兼容机厂商已经羽翼丰满,纷纷举起了反旗。带头以PC兼容机围攻”IBM PC机的电脑厂商,是一家名叫康柏(Compaq)的公司。 
与苹果、英特尔等公司的发家史略有不同,康柏电脑公司创立在一家馅饼店里。 
 美国德克萨斯州素以牛仔的形象闻名于世,德州仪器公司(TI)因基尔比首创集成电路千古留名。19822月的一天,德州仪器公司工程师康尼恩(R.Canion)、史蒂麦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相邀来到休斯顿市区一家出售馅饼的餐馆,商议着辞去原任的高级职务,共同创办自己的电脑企业。 
  或许,西部牛仔不拘小节的气质影响着这些工程师的行为,谈着谈着,他们掏出钢笔,你一笔,我一笔,在餐桌纸上匆匆地画起图来。不一会儿,一张草图逐渐有了眉目,一项关系到今后命运的计划也酝酿成熟。康尼恩等人决定每人出资1000美元作为创业股本,康柏电脑公司于是诞生在这间馅饼店的餐桌前。他们在餐桌纸上绘出的那张草图,就是新公司第一台PC机的设计原型。 
  198211月,康柏公司正式推出这种名叫Portable的便携机,比IBM PC机的面世仅迟了一年多。这种机器外形如缝纫机,虽然重量并不轻,还需要外接电源,但它可以运行所有为IBM PC机开发的软件。由于康尼恩总裁特别强调对IBM PC电脑百分之百的兼容性,使得它成为检测个人电脑兼容性的基准,当年内就售出5万余部。传媒纷纷评论说:这是PC机家族里第一个非IBM公司开发的PC兼容机。 
1985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32位的386微处理器,巨大的机遇降临康柏电脑公司,这机遇却是IBM公司拱手给康柏的。英特尔公司虞有澄博士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当英特尔行销高手豪斯捧着386芯片,兴冲冲地跑到IBM公司通报佳音,居然碰了一鼻子灰。从微软公司那里也许可以获得对这一微妙问题的答案。当时比尔·盖茨正在为IBM的电脑开发新的操作系统OS/2,极力主张把它升级为32位的版本。然而,在国际象棋工程中为IBM立下汗马功劳的埃斯特奇不幸遇难,接手项目的洛威完全听不进比尔·盖茨的规劝。洛威反复对盖茨说道:IBM已经收到286机器的大量订单,不可能立即转向386,否则将失去大量客户。他没有透露真实的原因是:IBM对于受英特尔芯片的钳制早不耐烦,正悄悄地聚集人马,开发他们自己的微处理器。 
386芯片被IBM拒之门外,却被康柏公司当作宝贝迎进了家门。19869月,康柏公司第一次领先于IBM推出桌上型386个人电脑Deskpro PC全世界都为之一惊。直到19874月,IBM公司的386电脑才跚跚来迟。历经个人电脑竞技场上首次缺席后,蓝色巨人在这个领域里逐渐失去了优势。 
1991年,康柏公司董事会推举菲佛(E.Pfeiffer)继任新总裁,着力整顿企业管理,大幅度降低成本,刮起阵阵降价飓风。康柏公司的员工总数已达到1万余人,产品销往100多国家。1994年,康柏公司在全球PC机市场上的投放量达到483万台,终于第一次超越了IBM,成为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供应商,雄居PC市场霸主的宝座。

电脑史话(39)——龙梦变成真
几乎与康柏同时推出386电脑的还有中国台湾的宏基公司,它的创办人名叫施振荣。 
施振荣出生在台湾彰化的鹿港。三岁那年,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地捱过了好多年。为了生计,妈妈开了一家小杂货店,主要出售鸭蛋。打记事的时候起,少年老成的施振荣开始了他叫卖鸭蛋的经商生涯。母亲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他从未做过让母亲伤心的事,高中时期还以优异的数理成绩获得过爱迪生奖,从而奠定了今后踏入电脑高科技领域的扎实根基。 
  1964年,乡下来的青年施振荣考取了台湾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四年本科、三年硕士,施振荣以大学第一名、研究生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当即与电子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到两家由交通大学校友开办的电子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发明和创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从研制数字钟、频率器、桌上计算机,直到发明了台湾第一部掌上型袖珍计算器,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支电子表笔。这些研究成果使施振荣声名大噪,仅仅5年时间,他就被推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 
1976年是施振荣事业的转折点,那年7月天气异常炎热,施振荣满头大汗回到家中,挥动着手中的资料对夫人叶紫华说:这个东西太奇妙了,我们将用它改写人生!叶紫华不解地问:什么东西这么奇妙?”“微处理器。你看,我写下了今后的创业计划,制造微电脑。在他家的住宅里,施振荣邀了5位好朋友,加上自己夫妇二人,合股投资创办一家新的公司,并把新公司的名称定为宏基就是围棋,围棋高手施振荣要闯进电脑业界,下一盘气势恢。 
宏基公司的创业基金只有100万新台币,约折合美金2.5万元,绝大部分都是向亲朋好友借来的。母亲为支持儿子的事业,把家里菲薄的积蓄都取了出来充作股本。19769月,施振荣租下一座临街公寓的二楼,从家里搬来办公桌椅,正式挂出了宏基公司的牌子。为了集中精力开发和销售产品,决定由没有技术背景的叶紫华女士暂且担任董事长,而董事长的主要工作居然是每天清晨负责开门,负责亲自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擦洗楼梯。从19812亿新台币的营业额,增长为1984年营业额30亿。宏基公司被视为个人电脑的先驱企业之一。 
不过,施振荣也强调指出:自从开始生产IBM PC兼容机后,才使宏基进一步跨入个人电脑的主流市场。宏基后来迅速崛起,莫不因此而得益。 
自宏基创业以来,施振荣感受到的一次最大震撼,是1982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的所见所闻。开展的第一天上午,他匆匆步入会场,到处都听见人们在传述着兼容一词。参观者纷纷涌向康柏公司的展台,康柏的第一台PC兼容机被围得水泄不通。康柏公司的发言人宣称:它可以执行IBM PC机上的所有应用软件。 在返回台湾的飞机上,施振荣脑海里仍充满了人们对兼容电脑欢呼雀跃的影像,康柏的成功使他大受启发,也坚定了他加入兼容电脑行列的决心。从此,宏基公司逐渐把产品的重心,转移到发展PC兼容机方向。1984年底,施振荣调集研究开发部门的精锐部队,把他们送上了飞往美国硅谷的征途,任务就是熟悉和研究英特尔的微处理器。一年后,他们带着学到的技术返回台湾,施振荣当即下达研制386个人电脑的命令,当时,组装一台个人电脑除了需要有微处理器芯片之外,还需要几十块不同功能的集成电路配合,而市场上能购到的芯片组件,只能达到装配组合286电脑的水平,32位的电脑芯片技术还是一片荒漠。对宏基的拓荒者来说,386工程是一次极其艰难的历程。 
198610月,宏基公司把它的第一台,也是全世界第二台386个人电脑推向了市场,仅比康柏公司的386电脑迟到了一个月时间。施振荣兴奋地说:这不仅是中国台湾的荣耀,更为亚洲国家在个人电脑发展史上争了一口气! 从1976年算起,十年弹指一挥,施振荣把一个小公寓里的七人企业,发展为营业额近3亿美元的跨国集团公司, 1985年,宏基公司在各大报刊上刊登大幅广告,醒目的标题是:龙梦成真,指日可待!到了1995年,宏基公司已经打进个人电脑世界十强,名列全球第七大PC电脑厂商。1996年,施振荣本人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最杰出的25位企业家之一。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honeysky/p/4862516.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脑史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