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跑马

黄堡文化研究 第8期
作者:梁增奎
编辑:秦陇华


导语:王益跑马——是王益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活动。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社火表演,寓意内涵丰富,形式雅俗共赏,是王益民俗“百花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目前,随着加快城镇化建设,王益跑马发展传承受到了较大约束和冲击,面临着“青黄不接”,逐渐失传的境地。加强地方文化保护已刻不容缓,急需我们采取措施,提高认识、重视研究、保护传承,使这一承载王益文明的民俗文化世代相承,发扬光大。

王益跑马_第1张图片
社火中的跑马表演

王益跑马起源于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每年在春节期间村民们以闹社火跑马的习俗娱神,祈求神灵护佑马匹平安、民众康泰。后来,逐渐演变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具相关资料考证其形式已有200余年历史。
王益跑马,其主要器具有彩绘马、垫驴、花车等道具及锣鼓镲乐器等。起初为4匹马、4个马童,逐渐发展为6匹马、6个马童,据梁家塬村梁炜先生书中记载,在50年代跑马已发展到22匹,今为8匹马、8个马童。彩绘马,为纸制,以黑、红、白、黄四色为主色调;彩绘马头与现实中马的头一般模样,马头与马身用软布相连,马脖两侧设计有手柄,驾马者可灵活操纵马头,活灵活现;马身绘有吉祥图案,马背中间镂空成阔60公分方口,跑马时驾马者站立其间并用绸带从两肩斜拉与马身相连,架起马,马身下为绸布围挡,以遮挡驾马者的腿部,达到一个良好的视觉效果;马尾为棕制,整个彩绘马体长约1.8米,高约1.3米。垫驴为纸制,驴体长约1.6米,高约1.2米;垫驴头与现实中驴的头一般模样,驴身通体黑色,并斜挎铜铃一串增加表演戏份,其他与彩绘马大致相像。花车身长约2米,高约1.7米,车架木制,方形车盖、车身,车围原纸糊,今改为绸制,主色为红、黄色,两侧绘有古车轮图案,跑马时驾车者站立其间并用绸带从两肩斜拉与车身相连,架起花车,另有一名车夫推着配合行进。

王益跑马_第2张图片
社火中的跑马

每年正月十二至十五为表演时间。表演前驾马的演员按照表演戏目角色进行装扮,戴翎冠、着戏服、绘脸谱,执古代剑、刀、枪等相应道具,装扮演出的戏目主要有《忠报国》、《杨家将》等;马童,武丑脸,身着花布衫、红灯笼裤、腰系斜角红绸,手持绸制红、黄色战牌。所有表演者在锣鼓声中列队,首先到村中古城堡老槐神树下原祠堂旧址敬香祭祖,再到城门口敬香祭祀门神,又到山神庙敬香祭祀四圣(山神、徒弟、牛王、马云)后,沿村道行进表演,最后前往古戏楼广场正式演出。

王益跑马_第3张图片
社火中等待上场的小演员

表演时每匹马配有一名手持马鞭或战牌的马童,通过马童跟斗、翻腾以及他同架马角色的身段配合,呈现一马当先、快马加鞭、马不停蹄、人欢马叫、跃马争春、千军万马、人强马壮、马到成功等造型,另有花车两辆,外加一匹垫驴助兴。基本方法步法是手持马头前后伸展、小步跑;基本套路为“牵马”、“赶马”、“二马分鬃”、辫蒜”、“转灯”、“卷白菜”、“龙摆尾”、“打折子”、“立四门”等;基本锣鼓谱为“上南坡”、“七点谱”等。长串鞭炮为战马开道,表演者迅速进入阔80余米的圆形场地,在锣鼓节奏中或奔腾驰骋、或快跑跃空、或急转嘶鸣,并不断变换着表演套路,再现人喊马嘶古沙场鏖战场面,演绎忠烈贤良、美丑喜怒。王益跑马表现形态丰富,陈列布局各异,套路多彩多样,文娱中教化世人,传扬民族品德、传承民族文化。
作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活动,王益跑马习俗年复一年,传承至今,培养文化意识,丰富文化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为乡村家庭和睦、团结协作、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15年正月十五,王益跑马还参加了“铜川市春节优秀民间社火展演”活动,获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掌声和啧啧赞许,为广大市民带来了节日的喜庆。

王益跑马_第4张图片
社火表演中的小演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益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