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安娜·卡列尼娜》

我读《安娜·卡列尼娜》_第1张图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https://www.freethink.fun
如果要评比列夫·托尔斯泰最受人所熟知的名言,那「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应该位列榜首。这句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一开头就出现的句子,不仅概括出本书人物面对家庭矛盾的复杂关系,还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深刻体会到家庭琐事的无奈。其实所有家庭都麻烦缠身,无论是深陷烦人婆媳关系的困苦,还是面对爱人不忠的挣扎,内心的纠葛与痛苦,会像一根藤蔓,紧紧缠绕住每个人,折磨得人痛苦不堪。列夫·托尔斯泰所要写的,也正是家庭间麻烦不断的故事。

有麻烦才有故事,小说开头以奥勃朗斯基与法国女教师有染带出整个故事,从而引出妻子陶丽解决这一麻烦的困惑。对于过于软弱的陶丽,在内心无法开解的煎熬中,转而求助妹妹安娜的帮助。年轻貌美的安娜,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趟劝说之旅,对她来说却是另一场追求爱情与自由的不归路,她不得不为了自身所求,与丈夫产生裂隙……

复杂的故事需要层出不穷的麻烦,但麻烦太多,会令读者不适。我初读这本书前四分之一部分时,心情偶有烦躁,在不断出现的生活困苦事件中备受煎熬,偶尔迫不得已,快速向前浏览,希望找到一些快乐的事物。列夫·托尔斯泰仿佛明白我的心思,在安娜追求真爱和自由过程中,搭配了列文追求幸福这一条线,幸与不幸相互印衬,诠释小说开头的两句话的同时,故事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变得趣味迭起。

我对于幸福这条线充满期待。每次读列文的故事,如同田园里自由劳作的农夫,不必在逼迫中寻求渺茫生存的微光,只需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中,寻求内心的那片安逸。我喜欢列文,他为人善良、真诚、热情,对农业充满兴趣,希望改善农人们对生活。但他也有自己的软肋,在爱情上犹豫、寡断,几经坎坷才收获自己的幸福。

幸与不幸,很好地诠释整本书的内容,列夫·托尔斯泰在讲述这两条线的故事中,在一些细节上,处理故事巧妙,使我叹服。他把事情隐线有序排列,奥勃朗斯基的出轨,引出安娜的出轨,从而制造一系列家庭与家庭间的事件。有意思的是,奥勃朗斯基和安娜虽然都是出轨,但结果却不同。前者出轨是吊儿郎当的拈花惹草,仿佛预示整个社会默认男尊女卑的权力结构。后者是在为追求自身爱情与自由,与这个社会抗争下,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前者以相对和谐的气氛,暂时化解问题,得到谅解。后者却在轰轰烈烈的寻觅中,献出自己的生命。每个人在家庭生活中会做何种选择,会引起什么样的「蝴蝶效应」,只有那些能走到白头的人才明白。或许,有时候忍一忍,让一让,退一退,是处理家庭关系的最好方式。

与此同时,列文的妻子吉娣也在选择,好在她的选择虽有些磕绊,最终并未错失良缘,觅得佳偶,从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始终觉得列文身上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向往与追求,列文似乎就是那个在不断书写《忏悔录》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也与列文一样,最终在寻找自身信仰中,获得崭新的人生。

或许每个人都在家庭中寻求一种和谐的关系,希望找到一种平衡的力量,但麻烦缠身始终是无法化解的矛盾共同体,磕磕碰碰自然难免,能找到心中理想的另一半诚然可贵,只是这种选择,往往会在最紧要关头,出现无法预料的意外事件。命运始终不会给人太过于平坦的道路,我们所能做的,只能在不幸到来之前,学会体谅、宽容、理解、信任。

小说最后,年轻貌美的安娜在与伏伦斯基第一次相遇的火车站里卧轨自杀,她最终获得了救赎。这并不是我想看见的结果,因为这代价实在是太过惨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https://www.freethink.fun

图片来源: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