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八)蚊子的反扑

图片发自App

我们也该说说疟疾的老朋友蚊子女士了,为什么不说是先生呢?因为只有母蚊子才能传播疟疾,公蚊子实在还是有些差劲!

消灭疟疾的传播最主要的环节还是通过各种杀虫剂,其中一种叫做DDT(二氯苯基三氯乙烷)的杀虫剂最为有名。它是在1874年首次合成,但是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虫剂效果却是在1939年才被诺贝尔奖得主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掘,因为降低了蚊虫的密度也就相当于消除了疟疾传播的有效途径。

所以DDT在一段时间是疟疾的王牌杀手。比如1946年,意大利撒丁岛开始了一次灭蚊的行动,刚开始的第一年撒丁岛出现了7.5万疟疾的病例,灭蚊行动一共进行了4年,到了1951年的时候,岛上的疟疾病例从7.5万降低到9个,用来灭蚊的就是DDT。

因为DDT新作用的发现和推广,其它国家也都在大量的使用。比如斯里兰卡,疟疾患者从1947的300万降到1956年的7.3万,到了1963年斯里兰卡只有18例疟疾,其中起效最大的是在1958年,美国政府给全球提供的长达5年的消灭疟疾的专项拨款,这是给世界各国的,尤其是那些疟疾猖獗的第三世界国家。灭蚊行动进行了两年,到了1960年,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彻底消灭了疟疾。还有些国家虽然没有彻底消灭,但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比如印度从7500万降到了5万,中国的疟疾也从3000万降到了5万。随着美国资助计划的到期,到了1963之后,疟疾又开始疯涨。比如1969印度涨到了100万,斯里兰卡从18人升涨到了50万。所以1962年是全球历史上疟疾病例最少的,当时全球只有1亿个疟疾病人。

其实事态早就在蚊子和人类之间露出了微妙的苗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对人类来说原先本来要因为疟疾而死亡的人现在活了下来,但是粮食的短缺却导致这些人死于饥饿。所以对他们来说只是把贫穷的问题从疾病推到了饥饿,结果都是死亡。对蚊子来说,事态也变了。1970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发布了蚊子对DDT耐药性的报告,所以联合国建议各国都换用其他药物,因为DDT威力早已大不如前,从前蚊子的天敌和杀手,现在变成了蚊子的饮料喝美食。那时科学家们就隐约的看到了这种生存久远,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的物种的可怕。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到1965年的时候《寂静的春天》出版,里面悉数了DDT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者也在随后的两年因乳腺癌去世。人们把太多的疾病归咎于DDT。于是DDT的回溯性研究就变得非常多,人们也渐渐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农药在食物链顶端的富集作用实在是可怕极了。

美国的反应最快,在1973年就全面的禁止了DDT,随后其它国家也陆续禁止了它的使用。中国的反应比较慢,到2007年才禁止了DDT的生产。DDT禁用后的3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就再也没有像从前使用DDT那样大面积的使用杀虫剂,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杀虫剂。疟原虫就在这30年里的时间里恢复了元气。

上一篇:一将功成万骨枯:(七)大自然在捉迷藏

下一篇:一将功成万骨枯:(九)诺贝尔奖的葬礼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八)蚊子的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