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乘客生存预测

1. sklearn 中的决策树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掌握 sklearn 中自带的决策树分类器 DecisionTreeClassifier,方法如下: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到目前为止,sklearn 中只实现了 ID3 与 CART 决策树,所以我们暂时只能使用这两种决策树,在构造 DecisionTreeClassifier 类时,其中有一个参数是 criterion,意为标准。它决定了构造的分类树是采用 ID3 分类树,还是 CART 分类树,对应的取值分别是 entropy 或者 gini:

  • entropy: 基于信息熵,也就是 ID3 算法,实际结果与 C4.5 相差不大;
  • gini:默认参数,基于基尼系数。CART 算法是基于基尼系数。CART 算法是基于基尼系数做属性划分的所以 criterion=gini 时,实际上执行的是 CART 算法。

我们通过设置 criterion='entropy’可以创建一个 ID3 决策树分类器,然后打印下 clf,看下决策树在 sklearn 中是个什么东西?

DecisionTreeClassifier(class_weight=None, criterion='entropy', max_depth=None,
            max_features=None, max_leaf_nodes=None,
            min_impurity_decrease=0.0, min_impurity_split=None,
            min_samples_leaf=1, min_samples_split=2,
            min_weight_fraction_leaf=0.0, presort=False, random_state=None,
            splitter='best')

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参数,除了设置 criterion 采用不同的决策树算法外,一般建议使用默认的参数,默认参数不会限制决策树的最大深度,不限制叶子节点数,认为所有分类的权重都相等等。当然你也可以调整这些参数,来创建不同的决策树模型。

我整理了这些参数代表的含义:
泰坦尼克乘客生存预测_第1张图片
在构造决策树分类器后,我们可以使用 fit 方法让分类器进行拟合,使用 predict 方法对新数据进行预测,得到预测的分类结果,也可以使用 score 方法得到分类器的准确率。

下面这个表格是 fit 方法、predict 方法和 score 方法的作用。
泰坦尼克乘客生存预测_第2张图片

2. Titanic 乘客生存预测

  • 问题描述:
    泰坦尼克海难是著名的十大灾难之一,究竟多少人遇难,各方统计的结果不一。现在我们可以得到部分的数据,具体数据你可以从 Kaggle 上下载:
    Titanic_Data下载

其中数据集格式为 csv,一共有两个文件:

  • train.csv 是训练数据集,包含特征信息和存活与否的标签;
  • test.csv: 测试数据集,只包含特征信息。

现在我们需要用决策树分类对训练集进行训练,针对测试集中的乘客进行生存预测,并告知分类器的准确率。

在训练集中,包括了以下字段,它们具体为:
泰坦尼克乘客生存预测_第3张图片

生存预测的关键流程

我们要对训练集中乘客的生存进行预测,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
泰坦尼克乘客生存预测_第4张图片

  • 准备阶段:我们首先需要对训练集、测试集的数据进行探索,分析数据质量,并对数据进行清洗,然后通过特征选择对数据进行降维,方便后续分类运算;
  • 分类阶段:首先通过训练集的特征矩阵、分类结果得到决策树分类器,然后将分类器应用于测试集。然后我们对决策树分类器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并对决策树模型进行可视化。

下面,我分别对这些模块进行介绍。

模块 1:数据探索
数据探索这部分虽然对分类器没有实质作用,但是不可忽略。我们只有足够了解这些数据的特性,才能帮助我们做数据清洗、特征选择。

那么如何进行数据探索呢?这里有一些函数你需要了解:

  • 使用 info() 了解数据表的基本情况:行数、列数、每列的的数据类型、数据完整度;
  • 使用 describe() 了解数据表的统计情况:总数、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等;
  • 使用 describe(include=[‘O’]) 查看字符串类型(非数字)的整体情况;
  • 使用 head 查看前几行数据(默认是前 5 行);
  • 使用 tail 查看后几行数据(默认是最后 5 行)。

我们可以使用 Pandas 便捷地处理这些问题:

import pandas as pd
# 数据加载
train_data = pd.read_csv('./Titanic_Data/train.csv')
test_data = pd.read_csv('./Titanic_Data/test.csv')
# 数据探索
print(train_data.info())
print('-'*30)
print(train_data.describe())
print('-'*30)
print(train_data.describe(include=['O']))
print('-'*30)
print(train_data.head())
print('-'*30)
print(train_data.tail())

运行结果:


RangeIndex: 891 entries, 0 to 890
Data columns (total 12 columns):
PassengerId    891 non-null int64
Survived       891 non-null int64
Pclass         891 non-null int64
Name           891 non-null object
Sex            891 non-null object
Age            714 non-null float64
SibSp          891 non-null int64
Parch          891 non-null int64
Ticket         891 non-null object
Fare           891 non-null float64
Cabin          204 non-null object
Embarked       889 non-null object
dtypes: float64(2), int64(5), object(5)
memory usage: 83.6+ KB
None
------------------------------
       PassengerId    Survived     ...           Parch        Fare
count   891.000000  891.000000     ...      891.000000  891.000000
mean    446.000000    0.383838     ...        0.381594   32.204208
std     257.353842    0.486592     ...        0.806057   49.693429
min       1.000000    0.000000     ...        0.000000    0.000000
25%     223.500000    0.000000     ...        0.000000    7.910400
50%     446.000000    0.000000     ...        0.000000   14.454200
75%     668.500000    1.000000     ...        0.000000   31.000000
max     891.000000    1.000000     ...        6.000000  512.329200

[8 rows x 7 columns]
------------------------------
                                          Name   Sex   ...       Cabin Embarked
count                                      891   891   ...         204      889
unique                                     891     2   ...         147        3
top     Peter, Mrs. Catherine (Catherine Rizk)  male   ...     B96 B98        S
freq                                         1   577   ...           4      644

[4 rows x 5 columns]
------------------------------
   PassengerId  Survived  Pclass    ...        Fare Cabin  Embarked
0            1         0       3    ...      7.2500   NaN         S
1            2         1       1    ...     71.2833   C85         C
2            3         1       3    ...      7.9250   NaN         S
3            4         1       1    ...     53.1000  C123         S
4            5         0       3    ...      8.0500   NaN         S

[5 rows x 12 columns]
------------------------------
     PassengerId  Survived  Pclass    ...      Fare Cabin  Embarked
886          887         0       2    ...     13.00   NaN         S
887          888         1       1    ...     30.00   B42         S
888          889         0       3    ...     23.45   NaN         S
889          890         1       1    ...     30.00  C148         C
890          891         0       3    ...      7.75   NaN         Q

[5 rows x 12 columns]

模块 2:数据清洗
通过数据探索,我们发现 Age、Fare 和 Cabin 这三个字段的数据有所缺失。其中 Age 为年龄字段,是数值型,我们可以通过平均值进行补齐;Fare 为船票价格,是数值型,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人购买船票的平均值进行补齐。

具体实现的代码如下:

# 使用平均年龄来填充年龄中的 nan 值
train_data['Age'].fillna(train_data['Age'].mean(), inplace=True)
test_data['Age'].fillna(test_data['Age'].mean(),inplace=True)
# 使用票价的均值填充票价中的 nan 值
train_data['Fare'].fillna(train_data['Fare'].mean(), inplace=True)
test_data['Fare'].fillna(test_data['Fare'].mean(),inplace=True)

Cabin 为船舱,有大量的缺失值。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缺失率分别为 77% 和 78%,无法补齐;Embarked 为登陆港口,有少量的缺失值,我们可以把缺失值补齐。

首先观察下 Embarked 字段的取值,方法如下:

print(train_data['Embarked'].value_counts())

结果如下:

S    644
C    168
Q     77

我们发现一共就 3 个登陆港口,其中 S 港口人数最多,占到了 72%,因此我们将其余缺失的 Embarked 数值均设置为S:

# 使用登录最多的港口来填充登录港口的 nan 值
train_data['Embarked'].fillna('S', inplace=True)
test_data['Embarked'].fillna('S',inplace=True)

模块 3: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分类器的关键。特征选择不同,得到的分类器也不同。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些特征做生存的预测呢?

通过数据探索我们发现,PassengerId 为乘客编号,对分类没有作用,可以放弃;Name 为乘客姓名,对分类没有作用,可以放弃;Cabin 字段缺失值太多,可以放弃;Ticket 字段为船票号码,杂乱无章且无规律,可以放弃。其余的字段包括:Pclass、Sex、Age、SibSp、Parch 和 Fare,这些属性分别表示了乘客的船票等级、性别、年龄、亲戚数量以及船票价格,可能会和乘客的生存预测分类有关系。具体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交给分类器来处理。

因此我们先将 Pclass、Sex、Age 等这些其余的字段的字段作特征,放到特征向量 features 里。

# 特征选择
features = ['Pclass', 'Sex', 'Age', 'SibSp', 'Parch', 'Fare', 'Embarked']
train_features = train_data[features]
train_labels = train_data['Survived']
test_features = test_data[features]

特征值里有一些是字符串,这样不方便后续的运算,需要转成数值类型,比如 Sex 字段,有 male 和 female 两种取值。我们可以把它变成 Sex=male 和 Sex=female 两个字段,数值用 0 或 1 来表示。

同理 Embarked 有 S、C、Q 三种可能,我们也可以改成 Embarked=S、Embarked=C 和 Embarked=Q 三个字段,数值用 0 或 1 来表示。

那该如何操作呢,我们可以使用 sklearn 特征选择中的 DictVectorizer 类,用它将可以处理符号化的对象,将符号转成数字 0/1 进行表示。具体方法如下: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 import DictVectorizer
dvec=DictVectorizer(sparse=False)
train_features=dvec.fit_transform(train_features.to_dict(orient='record'))

你会看到代码中使用了 fit_transform 这个函数,,它可以将特征向量转化为特征值矩阵。然后我们看下 dvec 在转化后的特征属性是怎样的,即查看 dvec 的 feature_names_ 属性值,方法如下:

print(dvec.feature_names_)

运行结果:

['Age', 'Embarked=C', 'Embarked=Q', 'Embarked=S', 'Fare', 'Parch', 'Pclass', 'Sex=female', 'Sex=male', 'SibSp']

你可以看到原本是一列的 Embarked,变成了“Embarked=C”“Embarked=Q”“Embarked=S”三列。Sex 列变成了“Sex=female”“Sex=male”两列。

这样 train_features 特征矩阵就包括 10 个特征值(列),以及 891 个样本(行),即 891 行,10 列的特征矩阵。

模块 4:决策树模型
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如何使用 sklearn 中的决策树模型。现在我们使用 ID3 算法,即在创建 DecisionTreeClassifier 时,设置 criterion=‘entropy’,然后使用 fit 进行训练,将特征值矩阵和分类标识结果作为参数传入,得到决策树分类器。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构造 ID3 决策树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 决策树训练
clf.fit(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模块 5:模型预测 & 评估

在预测中,我们首先需要得到测试集的特征值矩阵,然后使用训练好的决策树 clf 进行预测,得到预测结果 pred_labels:

test_features=dvec.transform(test_features.to_dict(orient='record'))
# 决策树预测
pred_labels = clf.predict(test_features)

在模型评估中,决策树提供了 score 函数可以直接得到准确率,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真实的预测结果,所以无法用预测值和真实的预测结果做比较。我们只能使用训练集中的数据进行模型评估,可以使用决策树自带的 score 函数计算下得到的结果:

# 得到决策树准确率
acc_decision_tree = round(clf.score(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6)
print('score 准确率为: {:.2%}'.format(acc_decision_tree))

运行结果:

score 准确率为: 98.20%

你会发现你刚用训练集做训练,再用训练集自身做准确率评估自然会很高。但这样得出的准确率并不能代表决策树分类器的准确率。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没有测试集的实际结果,因此无法用测试集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做对比。如果我们使用 score 函数对训练集的准确率进行统计,正确率会接近于 100%(如上结果为 98.2%),无法对分类器的在实际环境下做准确率的评估。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统计决策树分类器的准确率呢?

这里可以使用 K 折交叉验证的方式,交叉验证是一种常用的验证分类准确率的方法,原理是拿出大部分样本进行训练,少量的用于分类器的验证。K 折交叉验证,就是做 K 次交叉验证,每次选取 K 分之一的数据作为验证,其余作为训练。轮流 K 次,取平均值。

K 折交叉验证的原理是这样的:

  • 将数据集平均分割成 K 个等份;
  • 使用 1 份数据作为测试数据,其余作为训练数据;
  • 计算测试准确率;
  • 使用不同的测试集,重复 2、3 步骤。

在 sklearn 的 model_selection 模型选择中提供了 cross_val_score 函数。cross_val_score 函数中的参数 cv 代表对原始数据划分成多少份,也就是我们的 K 值,一般建议 K 值取 10,因此我们可以设置 CV=10,我们可以对比下 score 和 cross_val_score 两种函数的正确率的评估结果: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 使用 K 折交叉验证 统计决策树准确率
print('cross_val_score 的准确率: {:.2%}'.format(np.mean(cross_val_score(clf, 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cv=10))))

cross_val_score 的准确率: 78.35%

你可以看到,score 函数的准确率为 0.9820,cross_val_score 准确率为 0.7835。

这里很明显,对于不知道测试集实际结果的,要使用 K 折交叉验证才能知道模型的准确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分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