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5再读《论语》

1973年,我在湖北水乡刚刚出生不久,远在河北定县的八角廊村进行了一次考古挖掘。这是一座西汉墓,其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被考古学家认定为《儒家者言》。随后的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就是这两次考古发现,正本清源,改写了很多备受争议的历史。

如今在我的书桌上,放置着一册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孔子家语》,虽然儒家十三经中没有它的踪影,但庆幸的是它终于进入了我的视野。

从真实的历史出发,努力还原孔子身处的时代,进而最大可能地走进真实的孔子和《论语》,对我的治学至关重要。

《孔子家语》的命运多舛,直到曹魏时期,一个叫王肃的经学家,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孔子的后人叫孔猛。王肃从孔猛那里得到这本书,大喜过望。遗憾的是,从唐代到近代,对王肃的质疑一浪高过一浪,皆认为此书为王肃杜撰,也因此被大多数研究孔子的儒家学者所冷落。

历史终于拨开层层掩埋的泥土,将真实放在眼前。

考古发现说明,《孔子家语》并非伪书,确系孟子以前遗物。应当也必须承认,它在有关孔子和孔门弟子及古代儒家思想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遗憾的是,《孔子家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和当时一些国家官员和贵族大夫关于国家政务的对答,而我当下最感兴趣的是童年孔子,少年孔子。

依据史料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大约在今日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身为第二个小妾的孔子母亲颜征在被逐出家门,不得已从陬邑搬到曲阜生活。

请记住这次迫不得已的搬家,这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因为曲阜是鲁国的国都,就像今天的首都北京一样,是当时鲁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正是这次被驱逐的羞辱,反而间接地促成了童年孔子生存环境的改变,从乡下到城邦,从文化的没落之地到昌盛之都。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多重要?为什么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到大城市去学习成长,为什么年轻人宁可在北上广漂着也不愿回到乡下农村?

因为大城市是文化文明的聚居之所。

讲学归来,昨夜唤弟子饮酒,将此次讲学心得说于他听。在大城市,最大的收获是,我们可以多维度,多方式地支配时间。我们可以去听交响乐演出,去看一场话剧,去参观一次世界级的画展,或者去听一场前沿学术讲座,甚至去拜访一位某个领域的高人。而在中小城市,这一切都不可能。低级单调,少得可怜的文化生活,限制的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见识的增长。

命运就是这样,面对厄运时,我们只是出于本能地抱怨,却从来没有想过,在厄运的背后,带给我们更多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19岁的单亲母亲颜征在,留着屈辱的眼泪离开孔家,她不知道将要面对的命运是什么,她根本不可能想象,腿边这个刚刚学会走路,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孔丘,今后会有怎样的人生。

还没到中秋,白日便明显了短了,趁着天色还未完全黑下,颜征在头也不回,走向那片掩映在灯火中的都城。

0635再读《论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0635再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