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蒲公英”开始

学习从“蒲公英”开始_第1张图片

文/雒宏军

佐藤学的名字在中国并不陌生,他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三十年如一日,每周至少两天深入学校,实地观摩课堂教学,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是日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因为是一名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往往能够发现与众不同的教室和教师,其中,临时教师原田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书中原来的小题目是《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我就暂且借用过来。

首先,请耐心地读完这个教学故事。

这是两年前的事情。4月,原田老师当班主任的三年级教室里,有个学生拿了一棵蒲公英来,说是他上学途中在路边发现的。这是一棵长在厚厚水泥道路边上,只靠很少很少的一点泥土生根、开花的蒲公英!“在哪里发现的呀?”围绕着这个问题,教室里一直谈论着蒲公英的话题。班上有一个男孩的父亲是研究植物学的,这个男孩发表了自己的关于蒲公英的调查结果,说被拿进教室的这棵蒲公英是西洋蒲公英。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学生为了要找到日本蒲公英,就在放学、下课后、到附近一带探寻,想采到日本蒲公英,结果找来找去全都是西洋蒲公英。在这一过程中,原来连作文也没写过的学生,竟然也以蒲公英为题开始写作文了;过去不关心学校的妈妈们,在星期天也去郊外游玩、旅行时,也去寻找日本蒲公英,想采到后带以学校来;有的妈妈还去图书馆查询,发现除西洋蒲公英和日本蒲公英外,还有七种其他种类的蒲公英,于是积极地协助孩子们去采集。

这样一来,原田老师实在没法与年级“齐步走”了。终于,她号召学生“把空牛奶盒带来,用牛奶盒当花盆,尝试一下把蒲公英绒毛上的种子栽在盒子里”。于是,和学生一起,原田老师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体验----“蒲公英学习”。为了不引起同年级其他教师的注意,他们把30多个牛奶盒并排放在了教学楼边美工室的侧墙跟。不久从那一个个牛奶盒中,长出了小小的双叶片,于是他们开始培育“蒲公英小宝宝”。原田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想到,蒲公英一粒粒绒毛般的种子竟然都能够生长成一棵一棵蒲公英。蒲公英就因为有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在城市的水泥缝隙间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来。学生用诗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动,蒲公英的写生画、并观察、记录它的成长。

可是到了署假,这样投入过的‘蒲公英学习”被学生淡忘了,连原田老师也把美工室墙边的牛奶盒中的蒲公英忘得干干净净。9月1日开学典礼那天,原田老师在班上与学生谈起了上学期愉快的“蒲公英学习”,突然,她叫了起来:“啊!忘记了!”顿时,教室里谁也不说话了,因为暑假里谁也没去浇过水!而且,牛奶盒放的地方是墙边,那里的蒲公英是受不了炎炎夏日的。这时,静悄悄的教室里站起来一个男孩,他战战兢兢地说:“老师,我去看一下!”说罢就跑出去了。一会儿,楼下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这男孩跑回来大声呼叫着:“蒲公英全部都活着!”大家一下都跑出去看,果然,蒲公英的叶子虽然蔫了,但所有牛奶盒里绿色的蒲公英都长得很精神!如此强壮的生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动了。他们还试着把牛奶盒弄破观察,结果看到蒲颂的根从盒子的一边到另一边挤得紧紧的。

接着,原田和学生开始寻寻找学校空着的花坛来移植蒲公英。在向花城移栽时,学生和家长们把找到的日本蒲公英或者珍稀种类的蒲公英也拿来了,原来,“蒲公英学习”在学生的家里也一直支持续着。原田老师作为代课教师工作到10月份就该结束了,如果这些三年级学生继续栽种花坛里的蒲公英的话,是一定会想起原田老师的。然而,遗憾的是听说还没等这些蒲公英开花,已通通被校长拨掉了!

这些蒲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

比较中西“教育”一词的原意,就会发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 “引出”,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这样的教育观必然是以儿童本身为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的“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何谓“教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上施下效,从教育方式上来讲,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专制与强制性,从教育内容上来说,强调社会性,就是儿童行为要符合社会上“善”的要求。很明显,这样的教育观其出发点和目的都不是以儿童为中心,而是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从以上两种教育的本意出发,来定义教学,肯定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所谓的“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明显是站位于教师身份,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对象,佐藤学则强调创建“相互学习的教室”“教师和学生要息息相通”。

在上面这个教学故事中,原田老师不过是做了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由学生感兴趣的“蒲公英”开始,组织了一个学习活动,从西洋蒲公英到日本蒲公英,再到其它品种的蒲公英,然后大家一起栽培蒲公英,到最后蒲公英开出美丽的花朵。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了解到很多有关蒲公英的知识,并且学会记录蒲公英的成长过程,感动于蒲公英的顽强生命,还写了不少以蒲公英为话题的作文,期间,家长也参与进来,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研究。整个过程,有点像我们所说的“主题学习”,已经跨越了学科,超越了教材,其内容、问题和活动需要运用综合性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始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又是一个存在各种合作、探究并且发现的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顺应了孩子们的本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对于生命的态度等这样一些课堂上往往忽略或者无法顾及的要素,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得到了真实的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快乐,也必然为孩子们所喜欢。就这个教学故事而言,更加符合西方的教育本意。

我们今天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如果从夸美纽斯算起,已经有了500年的历史,即便在我国,也有150多年的历史,无论其组织形式还是教学形式,已经十分成熟。各种教材以及教辅资料越来越丰富,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子白板、触屏机等教学设施不断改进,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互联网又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按理说,随着教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臻于完美,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另外一种发展现状,那就是今天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无法吸引学生,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这和教育的本意渐行渐远。这说明,如果没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没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教学就会在完美的技术与物质中迷失,走上一条不归路。何以如此?核心就在于“控制”。课堂组织形式的成熟,使得教师的权威性不断增强,对课堂的过度控制颠倒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控制了教学;教材和教辅不仅绑架了学生,也绑架了教师,使得“用教材教”变成了“教教材”,教材控制了教学;制作精美的PPT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风景,在给学生提供了直观感受的同时,也悄悄地将技术与工具变成了课堂的主角,技术控制了教学。前几天,新闻报道杭州一中学引进“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无感“刷脸”考勤,同时通过摄像头,还可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皱眉、趴桌等异常行为实时反馈,该系统形成的分析报告对教师开放,用于教学行为分析。这些高新科技将课堂上的控制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想一想,有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背后盯着你的一举一动,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这样的控制和教学的本质又有多大联系?

教育是个宏大的命题,通过教学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本意究竟是什么。不可否认,教育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是依靠教育就能发生,它必须来自于学生内心的改变,是人性的成熟与改良,没有心灵参与的教育,是苍白的、枯燥的、机械的,也是无趣的。作为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建构教学模式,最终回归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就是杜威所说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学离不开控制,但是过度的控制往往适得其反,更多时候,应该是一种顺势利导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再回到原田老师。她是一名临时教师,临时教师有点像我们的代理教师,是由学校校长临时聘用的,原田老师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却很少能够在一所学校待上两年,因为在很多教师眼中,没有和大家“齐步走”的原田老师是个“异类”,必然与教师的群体文化格格不入,最后离开学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顺便的,那些班上孩子们一起种在墙边的蒲公英,最后被校长拔掉了。

美好的学习是从“蒲公英”开始的,但是很多时候,学校里是不允许蒲公英生长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悲哀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从“蒲公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