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常用指标(一)


对于风险的测量方式有很多,也衍生出很多的各式指标,在学习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名词的定义及概念,在进行实务分析时,风险指标常会搭配使用这些名词。

逾期天数

预期天数(days past dure,DPD)代表已逾契约书预定缴款日的延滞天数,贷款型产品自缴款截止日(通常为次一关账日)后第一天开始计算,而信用卡较为特别,虽然缴款截止日为关账日后20天,但逾期天数也是由次一关账日后起算,也就是说不论何种产品,若于下一次关账日前未缴足最低应交金额,将开始计算逾期天数。

逾期期数

逾期期数(bucket)直译为“桶子”,但是在风险管理的专有名词中代表逾期期数,也有人将bucket解释为逾期月数。逾期1期成为M1,2期称为M2,3期称为M3......以此类推,信用卡缴款截止日与次一关账日之间虽然不计算逾期天数,但其bucket称为M0.
由于每个月的天数不一定相同,所以各期长短会有不同。
在衡量逾期时间的指标中,bucket是最为普遍的,主要原因是他简单易懂,但其缺点是各期长度不同,所以无法与DPD直接对应,只能约略推算其逾期天数。若需要精准计算逾期长度,应该使用DPD而非bucket。

逾期阶段

逾期阶段(stage)依据bucket区分为前期(front end),中期(middle range),后期(hot core),转呆账(write-off)。stage的划分并无硬性规定,可依据各个银行的催收策略,转呆账政策与产品特性决定。

延滞率

即期指标

即期指标(coincidental)为计算延滞率时常用的两种方法之一,即以当期个bucket延滞金额除以当期应收款,其概念为分析当期应收账款的质量结构。
由于不需要回溯历史数据,计算方法简便且浅显易懂,因此使用普遍,一般公开信息所显示的延滞率,若无特别说明,均是以coincidental概念计算的。
不过因为其分母为当期应收款,所以起伏较大,对于资产质量的评量容易失真,尤其是在其应收款快速上升或者萎缩之时,对coincidental延滞率的解读要特别小心,以免被误导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递延指标

递延指标(lagged)为计算延滞率时常用的另一种方法。前面提到即期指标的主要目的是为解析当期资产结构,其分母一律定为当期应收账款,不过其分子实际上由之前的应收账款所产生,为了回溯逾期起源,分母须改为之前月份的应收账款,如此比较合理。
比如说本月的M1金额,其源头为一个月前的应收款,所以计算延滞率时,分子为本期M1金额,而分母为一个月前的应收款,这种递延的计算方式就是递延指标的概念。
一般而言,银行的风险管理单位较常使用lagged指针,优点是可以回溯逾期起源,不受业务起伏影响,较能合理的反应逾期状态,缺点是需要回推历史数据,计算较为麻烦。

  • 平稳期:coincidental%与lagged相差不大。
  • 扩充期:分母(AR)急速上升,分子(逾放)尚未反应,coincidental%易低估风险。
  • 萎缩期:分母(AR)急速下降,分子(逾放)尚未反应,coincidental%易高估风险。

结算周期

分析报表依结算日,可分为月底结算(month end)及期末结算(cycle end)两种。

月底结算

month end 报表主要在表达个月月底结算数据,适用于消费金融所有产品,尤其是跨产品并列分析时,为实现资料切点一致,多采用month end数据。

期末结算

Cycle end 表示期末计算,为信用卡特有的结算方式,因为信用卡客群最为庞大,作业处理相当耗时,许多银行会将其客户划分至不同账务周期(cycle),因此信用卡产品通常有多个关账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风险常用指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