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话剧篇

这部剧看过剧本,而今又看了话剧,看剧本时觉得似懂非懂,看剧时也是此感,看的是2006北京人艺复排版,由张培(饰曾思懿)、王斑(饰曾文清)等人主演。尽管学习的比较多,但我始终觉得无法get到它的主旨情感,也许是年龄不到,经历不够,情感不足?其实总的来说,我个人对这版演出是不太喜欢的。

文清说话的语调。剧本说,曾文清,三十六岁,举止给人懒怠之感,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到使有眼之人皆能看穿:“这是一个生命的空壳。”我以为他说话的语气该是慢的、软弱的,语调该是无生气的。而王斑的语调让我觉得不自然,带着些不自然的腔调,台词给人一种故作虚弱的感觉,甚至有点娘~(对王斑老师say sorry,仅个人感觉,绝无针对。)

愫方的形象,与我想象相差较远。剧本愫方年龄不过三十左右,而剧中愫方让我觉得好像年龄比较大(付瑶老师对不起,我的妈,写不下去了,谁给我的勇气评价前辈们。)

文彩,一出场,我还以为是江泰的仆人,没有大家小姐的气质,尽管曾文彩性格软弱,但毕竟出身大家,曾经的曾家还是很辉煌的,我以为文彩身上还是该有些大家闺秀气息的。不过这样好像也是符合剧本的,剧本说其病久了,几乎一点也看不出往日的风韵

江泰,三十七?戴着眼镜,袍子外边套西服,中西结合的留学生一个,看着得有五十,也可能是我眼神不好。

还有袁学者,确定是人类研究学家?我怎么觉得有点像抗日剧里街头吃西瓜的汉奸?

(真的,再说一次,以上真的只是我自己的非常不专业的感觉,没有对各位前辈的意见)

今天在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中读到一句话:“批评家善于观看并看到美好的东西,而那些喜欢吹毛求疵的挑剔家却只能看到坏东西,好东西总是被他错过了。”这句话让我思考我是不是陷入了挑剔家的阴谋。而一会儿,这个想法就被我推翻了,我是有很喜欢的地方的:

瑞贞的表演,我很喜欢。从台词到形体,尤其是台词,语调与情感,细腻而准确。

舞台的设计,阴沉,暗淡,整体符合剧本大背景。

小柱儿和袁圆,还有曾霆的表演整体也是生动的。

    在整体内容的感知上,是有新的把握的,愫方和瑞贞:两代人,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况,相似之处在于,年纪轻轻时便陷入这幽深的大院,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不同之处,愫方爱着的文清,爱着她却不敢拥有她,而瑞贞的丈夫曾霆,是一个还不懂爱的孩子。不同的选择:愫方苦苦守候几十年,最好的青春,最美的时光都消耗在这个他在的大院里,为他守候着他的爹,照顾着他的家族,甚至连他的刻薄的媳妇,她都为他看护,只为着是他亲近过的。而瑞贞,果断而勇敢的打掉他们的非爱情的结晶,生下来也不会幸福的孩子,勇敢的去追逐新世界。而有幸是,这善良的俩人儿最终都走出了这吃人的宅子,走向了自由和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人》-----话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