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判断与多维度信息

越来越觉得作为旁观者去主动评价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是不够明智的。我喜欢刷微博,每每遇到公共事件,主流舆论的判断往往被后续披露的事实打脸,而且被打脸的概率很高,看到这个规律后我就不再主动凑热闹去评论人和事,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何况吃了那么多堑。客观的判断大多基于多维度信息,但现实世界里,很多判断所能依据的信息都是单维度的,最终结果就是:多数判断是片面的。

最近在007er线下聚会的一次亲身经历很有趣。7月7日参加参加安徽007er线下第二次聚会,一位之前在群里频繁推送广告而被大家排斥的大姐也到了现场,这位大姐很偏执,话又特别多,像一台大功率语音播放器,被几位现场的战友怼了也无感,搞到大家没脾气,每个人的现在都是他过去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缩影”,这么偏执、这么话痨,我预感到这位大姐应该有特别的经历,她是聚会结束前最后一个分享自己故事的人,她的人生经历归结起来很不好:少年耳疾听觉障碍,中年家庭破裂,而后挚友病逝,分享过程中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流了下来,我跟旁边的那位战友听过后心情很沉重,对她的偏执也表示了理解,一个从小失聪被人喊做小聋子的人,从外界获取声音信息的渠道是受阻的,这样的人向外表达信息的能力和欲望就高于常人(就好比盲人的听觉和嗅觉特别发达),不停的唠叨也在情理之中,线下会结束后我在首次线下会的群里把这个大姐的情况发了一下,希望大家对她多写理解,首次聚会的一位战友D倾向于认为这位大姐分享自己悲伤的经历是传销里以情制动的套路(也不能怪D对大姐的判断,大姐的做广告的偏执带有鲜明的传销特征),D还举例说了她身边一些类似的传销案例,提醒我别上当。

事后我就在想:为什么对大姐的表现我跟D战友的判断会有这么大的差异?随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做判断的信息维度是不一样的。D战友当天不在现场也没有跟大姐在现实世界里接触过,她只从我的文字里知道这位大姐分享自己坎坷经历的时候哭了,而我了解这位大姐的职业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成员的情况,我不仅仅看到了她哭,我还看到了她哭时眼神的悲戚和泪水的决绝(这是很多专业演员都演不出的),这位大姐的“哭”对我来讲是立体的、多维的、形象的,而对不在现场的D战友来讲大姐的眼泪只代表大姐“哭”了而已,而且这哭极有可能是刻意的表演,我做出的判断基于的信息是多维的,D战友做的判断依据的信息是单维的。

单维度信息得出的结论往往容易失真,特别是单一时间点的图片、语音,脱离了具体场景,得出的结果大多不真实。看看前段时间在加拿大召开的G20峰会上的两张照片,你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左边的照片是德国官方媒体发的照片,表现出以默克尔为首的大国在问责特朗普,右侧的图片表现出的却是各国领导人在特朗普面前听候重要指示,照片都是真的,但哪个传递的信息是真的?

客观判断与多维度信息_第1张图片
同一场景下不同时间点的照片可以表达出完全相反的信息

单维度信息对应的其实是信息不对称,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里很难寻求到公平公正的交易,同样,根据单维度信息想得出客观的判断,也是妄念。

那么问题来了,在生活中,如何才能提高我们对事物和人的判断客观性呢?别无他法,只能是多接触、多了解,把单维度信息变成多维度信息,把单点模糊的信息叠加成立体清晰的信息,在这个问题上,时间就是很重要的变量,时间会让信息维度越来越立体。

总而言之,遇到事情,当自己掌握的信息比较单一时,就别急着表态。最近的崔冯刘撕×大战、周立波平冤诉苦门等公共事件就是个很好的样本,谁积极站队、率先表态,被打脸的概率就最大。成年人还是要学会当一个旁观者,每当出现热闹的公共事件禁不住想凑热闹表态时,我都会刻意自问:脸疼不?

刘德昌  2018年7月15日  于合肥

你可能感兴趣的:(客观判断与多维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