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心身体健康,学业成绩,工作生活,却很少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有时是不自知,有时你是明明知道却不知如何面对解决.
心里学书籍我读的很少。<<少有人走的路>>是参加丽芳老师的思维导图深度慢阅读社群后知道的。
这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是位优秀的心理医生。这本书激励人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问题,注重个人心智成熟的培养。
与一位专业的心理医生对话真的很有趣,因为未知所以新鲜。这本书我反复读了两遍,正如万维纲老师分享的一篇读书笔记中提到,读书要读二遍,[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因为过往未接触过心理学著作,第一次读时我完全是陷入的状态,画的思维导图都是从原书内容中进行的简单提炼。而第二遍阅读就是为了跳出来。
此书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适合成人及为人父母者阅读。因为不论对自身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心灵塑造都有诸多借鉴指导。
以下分享几点小感悟,愿与大家共勉.。
一.关于自律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都要面对各种各样问题。对待问题有的人拖延,等待或忽视,更有甚者远离逃避。不论你怎样对待,问题己经发生,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应对处理。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局部的自律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能解决完整的问题”.所以关于自律书中提到要遵循四点才算完整.这里列举两点参考.
1.推迟满足感
常常我们想要一样东西总想马上拿到手,想见一个人总想立刻见到.心理有需求时总是期望即时得到满足.而现实生活中需要转换思维培养自律,延迟满足感.学会正确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顺序。通常自制力强的人会“先吃苦,后享受”.而贪图安逸者是“先享受,后付费”.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普遍都有”先享受,后付费”的心理.家长们在养育过程中,父母要懂得自律,自制,自尊。学会恰当运用敦促,鼓励,表扬,或必要警告和责备来帮助孩子学会自律.父母应灵活调整孩子的发展方向,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倾听孩子的心理话,对孩子管教上,掌握分寸,张弛有度。多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适时亲吻,拥抱,爱抚,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
2.承担责任
属于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面对,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前提.因为趋利避害逃避责任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逃避责任的倾向,哪怕是以微妙的方式逃跑都随处可见。因此在承担责任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神经官能症,一种上人格失调.当与外界发生冲突或矛盾时,神经官能症者认为错在自己,而人格失调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些症状.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求改变,改变工作方式,改变时间安排,改变认知模式.勇敢承担责任,不推诿不逃避直视问题,积极寻求方法解决。
育儿:因承担责任同时会伴有痛苦体验。孩子常常偏向人格失调。做为父母要时常保持敏感,把握时机了解孩子的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尽职尽责全身心付出爱.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并克服恐惧与困难.让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二.学会爱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爱的定义一直有些模糊.有时被孩子问到什么是爱?此时我总有些词穷.因为更多的我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缺少理性的认知.这一章节.作者对爱给出了清晰明确的答案,并对几种不同的爱进行了解读,比如陷入情网式的爱,浪漫爱情式的爱,还有依赖性的爱以及自我牺牲式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
那么什么是真正有内涵的爱呢?它必须具备以下四点.
1,自己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一致的.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2,爱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
3,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4.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
爱就是有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当你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会有获益.爱不是感觉,是实际行动,需要真正的付出.需要互相滋养.不论对己对人尊重个性,延伸自我界限才能走向成熟。
三.死亡关于死亡,一直是我们比较避讳的话题,之所以避讳是因为恐惧,不愿面对.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去过火葬场,不要说去,就是想想都觉得恐怖害怕.而当真正有一天,你不得不去,不得不面对时.那种死亡离别的痛,仍是刻骨铭心的.因为有爱你的人离开了你.你必须正视,必须直面死亡.
其实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书中提到完整意义的人生中,势必伴随着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面对心爱之人或心爱之物的死亡.逃避这些痛苦只会让我们脱离现实.要学会坦然接受”死亡”并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
四.熵与原罪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原罪就是”懒惰”.虽然各人的懒惰程度不同,但人人存在.这也是我们内心熵的力量.
“熵”百度搜索起源于希腊语,源义为”内向”.指一个系统不受外部干扰时,内部呈稳定的状态特性.作者从心理学视角阐述了”熵”并对原罪进行了解读.事实上对抗懒惰的最好方式就是付出爱.因为爱与懒惰是正反面.只要心中有爱,懒惰就会弱化.
最初看到书名很是好奇<少有人走的路>会是条什么样的路?为什么是少有人走的路?
通过7天的拆书阅读我知道了自律的四个技巧,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其中对于死亡的解读以及熵与原罪的认识是过往我认知上的盲区,这些扩大了自我心理地图。
建议身边的朋友都读读这本书,因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己;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前进的道路,你走的是否是少有人走的路呢?
期待和朋友们沟通学习,共同成长!
我是诗一。乐于分享,感受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