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母亲的美国之行(8)



 

今天刮了一上午的暴风雪,细碎如沙的大雪忽而从天直下,忽而从地上、房顶上卷起,狂风裹着雪沙吹打着门窗,发出一阵阵疯狂的呼啸,这是明尼苏达冬季最恶劣的天气。我望着窗外昏天暗地的暴风雪,心情隐隐地有些落寂、渺然。

壮壮睡了,我蜷缩在沙发里百无聊赖地翻起了一本音乐家谈音乐的书。原以为这种书是写给音乐人才的,与自己无缘,没想到读起来却让我爱不释手,大有一种在旅途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一种经历了漫长的行程后一次触动灵魂的朝圣。

书中关于莫扎特、贝多芬的介绍感人肺腑,读着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不仅是艺术家又是哲人,不仅是超凡的圣人又是朋友。我把他们记录下来,以备长久的铭记、共勉。

莫扎特,不仅在音乐史上,而且在整部艺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他短短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八岁时写了第一支交响乐),全部的作品没有一种体裁不是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不是经典文献,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像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乐坛。他的音乐像甘泉飞涌,飞涌得又是那么自然、安祥、轻快、妩媚。作者说,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更接近于天籁了。他朴素、天真、温婉蕴籍的风格所表现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及清晰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一直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求人类最高理想的“人间性”。“人间性”是所有的大艺术家不受时代限制的共性。然而莫扎特的生活完全不像他的作品,他的生活是苦难的。他25岁到31岁期间博得了殊名,却没有固定的生活保障。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是报以冷淡、轻视、嫉妒。他曾被奥皇约瑟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年薪还不够付房租的。为了婚姻,他和敬爱的父亲决裂,至死也没有完全恢复父子感情。而婚后的生活,九年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夭折四个,妻子分娩既要准备迎接婴儿,接着又要准备埋葬。贫穷、疾病使放高利贷的债主成为他唯一的救星。但他并未因生活的艰辛而消沉,而是不声不响地忍受着鞭挞,以天使般的温柔,用温馨甘美的音乐安慰自己,抚慰别人,不让生命的考验在他的作品上印有一个烙印,不让一滴泪水把他的音乐沾湿。在他的作品里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们只能从他的音乐里体会他的心灵,却想象不出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是痛苦的,但他却活在幸福之中。这幸福是他在不断征服苦难中创造出来的。可以说他先天已获得了幸福,因为他视患难如无物,是超凡入圣的。

担起贝多芬,作者说他是音乐家中最男性的。他的音乐赛似狂风暴雨中的魔术师,会从深渊中把精灵召到高峰上。听着他的音乐,众人嚎啕大哭,没有一双眼睛不湿,而他弹完后耸耸肩,放声大笑。贝多芬说:“艺术家是火,他是不哭的。”

耳聋对于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于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死亡,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以那种超人的创造力重创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创音乐的王国,不但是为他自己,而且为着“可怜的人类!”这种创造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在死亡包裹着一切的沙漠中,唯有自然的力才能维系一片水草!当拿破仑把自由、平等、博爱当作幌子踏遍欧洲时,贝多芬站在“无意识”界的高峰上,酷似一个圣徒,兢兢业业修积道德,用音乐向人类奉献同情、怜悯、自由;教人隐忍、舍弃、欢乐。他的《第九交响乐》是代卑微的人类呼吁,为受难者歌唱。他欢乐的颂歌解放了、扩大了人。这解放与扩大的结果是人与神明的迫近,是人与神明的合一。贝多芬用自己的音乐之“力”将残杀、野蛮、丑恶融于和平、幸福、文明之中……

因为习惯使然,每每翻起什么书,只要读到兴致,便立即放下,顾不得作者后边的思路,好让自己的心绪自由飞扬。读到这里,自然又是情不自禁地放下书,在方厅里踱步、思索……

音乐的确是一种绝美的语言,它是人类对生命的独白,是大自然对人类独特的倾诉。它可以像甘甜的泉水,让干枯的心田得以滋润;音乐又是一种绝妙的语言,它只能用心灵解读,心灵可以跨越国界、可以跨越民族、可以跨越时空。古今中外的人,谁能在聆听《二泉吟月》后,生不起苍凉之感?在小提琴讲述《梁祝》时,还会有人说忠贞不渝是一种守旧?被称之为老歌的《南泥湾》至今可以燃起人们尘封的激情;一首佛曲《心经》可以把人带入空灵、神秘、祥和的气氛中,让心灵得以抚慰,让进退、荣辱、炎凉、恩怨,退却得无影无踪……。想到这里,我蜷缩的心被两颗伟大、高尚、坚毅、温柔的心灵所震撼,对那些刹那间将人类的心灵得以净化,得以交融的音乐家敬仰不已。他们的天才是天赐的,而他们的人格是在磨练中升华的。走进音乐,便是走进良师益友,走进圣境。

外面的暴风雪仍在呼号,整个明尼苏达被冰封素裹了。我的心绪不再因天气而郁闷,代替它的是静听窗外的疯狂,用心感受它的严慈。

 

                       

OO五年一月十七日

 

 

 

在旅途中朝圣

你可能感兴趣的:(IT人母亲的美国之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