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测的发展

生化检测又称临床化学,是在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化学过程变化的基础上,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检测人体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样本中化学物质的量与质的变化,为临床医生或研究者提供疾病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判断预后以及健康评价等信息,最终判断被检者是否存在潜在疾病或排除某些疾病、揭示疾病变化以及药物治疗对机体生物化学过程影响的一门学科。

在临床上,我们的医学检验就经常要用到生化检测,而在科研方面,生化检测更是为物质含量测定、酶活力快速检测、药物研发等方面提供各种便捷。

一起来看看,生化检测的发展历程:

1904年,Folin用目视比色的方法测定肌酐

20世纪30年代,光电比色计法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分析技术如离心、层析、电泳、免疫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发光等技术出现

20世纪70年代,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技术和电化学发光技术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聚合酶链反应(PCR)将生物化学检验与分子生物学检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0世纪90年代,生物芯片技术飞速发展

21世纪,酶学分析技术建立,为生物化学的快速化、特异化奠定了基础。

生化检测的检测原理:

生化试剂盒检测的本质就是某物质化学变化的显色反应,其反应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延迟区、等速区、过渡区和平衡区,以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如下所示:

生化检测的发展_第1张图片

 

延迟区:无规律可寻。等速区:对应的是速率法,一般应用于酶类项目,可以使用因数法来计算待测浓度。

过渡区:对应的是固定时间法,目的是解决某些化学反应的非特异性问题,提高准确度。

平衡区:对应的是终点法,主要是测定某物质在样本中的含量。

某物质与显色剂反应后,形成区别于自身的颜色反应,在某一波长下,吸光度的强弱与物质的含量呈正比关系,其显色反应的示意图如下:

生化检测的发展_第2张图片

生化检测试剂盒和ELISA检测试剂盒对比

生化检测的发展_第3张图片

 

现在,很多公司都将测定特定指标所需要的试剂制成可直接使用或简单配制即可使用的固体或液体,这就是——生化检测试剂盒。

一般这种试剂盒会配备详细的操作说明,为广大实验小白们省去查询文献资料、采购各种化学试剂、摸索试验条件、优化实验体系等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大大节约了样本量,获得更可靠的实验数据。

与实验室常用的ELISA试剂盒对比发现,生化检测试剂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和ELISA试剂盒互为补充。

生化检测试剂盒一般检测领域:

氧化与抗氧系列、谷胱甘肽系列、氨基酸代谢系列、脂质代谢系列、氮代谢系列、辅酶I系列、辅酶II系列、神经递质系列、维生素系列、糖代谢系列、离子系列、酯酶系列等

生化检测试剂盒可以检测的样本类型的:

体液:血清(浆)、尿液、唾液等

组织:动植物组织

食品:果汁、蜂蜜、牛奶、红酒、巧克力等

其它:保健品、化妆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健康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