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容器(zz)

容器这两个字很少被Python 技术文章提起。一看到容器,大家想到的多是那头蓝色小鲸鱼:Docker,但这篇文章和它没有任何关系。本文里的容器,是Python 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是对专门用来装其他对象的数据类型的统称。

Python 中,有四类最常见的内建容器类型:列表(list元组(tuple字典(dict集合(set。通过单独或是组合使用它们,可以高效的完成很多事情。

Python 语言自身的内部实现细节也与这些容器类型息息相关。比如Python 的类实例属性、全局变量 globals() 等就都是通过字典类型来存储的。

在这篇文章里,我首先会从容器类型的定义出发,尝试总结出一些日常编码的最佳实践。之后再围绕各个容器类型提供的特殊机能,分享一些编程的小技巧。

内容目录

  • 底层看容器
    • 写更快的代码
      • 1. 避免频繁扩充列表/创建新列表
      • 2. 在列表头部操作多的场景使用deque 模块
      • 3. 使用集合/字典来判断成员是否存在
  • 高层看容器
    • 写扩展性更好的代码
      • 面向容器接口编程
  • 常用技巧
    • 1. 使用元组改善分支代码
    • 2. 在更多地方使用动态解包
    • 3. 最好不用获取许可,也无需要求原谅
    • 4. 使用next() 函数
    • 5. 使用有序字典来去重
  • 常见误区
    • 1. 当心那些已经枯竭的迭代器
    • 2. 别在循环体内修改被迭代对象
  • 总结
  • 系列其他文章
  • 注解

当我们谈论容器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我在前面给了容器一个简单的定义:专门用来装其他对象的就是容器。但这个定义太宽泛了,无法对我们的日常编程产生什么指导价值。要真正掌握Python 里的容器,需要分别从两个层面入手:

  • 底层实现:内置容器类型使用了什么数据结构?某项操作如何工作?
  • 高层抽象:什么决定了某个对象是不是容器?哪些行为定义了容器?

下面,让我们一起站在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重新认识容器。

底层看容器

Python 是一门高级编程语言,它所提供的内置容器类型,都是经过高度封装和抽象后的结果。和链表红黑树哈希表这些名字相比,所有Python 内建类型的名字,都只描述了这个类型的功能特点,其他人完全没法只通过这些名字了解它们的哪怕一丁点内部细节。

这是Python 编程语言的优势之一。相比语言这类更接近计算机底层的编程语言,Python 重新设计并实现了对编程者更友好的内置容器类型,屏蔽掉了内存管理等额外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开发体验。

但如果这是Python 语言的优势的话,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劲去了解容器类型的实现细节呢?答案是:关注细节可以帮助我们编写出更快的代码。

写更快的代码

1. 避免频繁扩充列表/创建新列表

所有的内建容器类型都不限制容量。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递增的数字不断塞进一个空列表,最终撑爆整台机器的内存。

Python 语言的实现细节里,列表的内存是按需分配的[1],当某个列表当前拥有的内存不够时,便会触发内存扩容逻辑。而分配内存是一项昂贵的操作。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它不会对你的程序性能产生什么严重的影响。但是当你处理的数据量特别大时,很容易因为内存分配拖累整个程序的性能。

还好,Python 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官方的问题解决指引,那就是:变懒

如何解释变懒range() 函数的进化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Python 2 中,如果你调用 range(100000000),需要等待好几秒才能拿到结果,因为它需要返回一个巨大的列表,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在内存分配与计算上。但在Python 3 中,同样的调用马上就能拿到结果。因为函数返回的不再是列表,而是一个类型为 range 的懒惰对象,只有在你迭代它、或是对它进行切片时,它才会返回真正的数字给你。

所以说,为了提高性能,内建函数 range “变懒了。 而为了避免过于频繁的内存分配,在日常编码中,我们的函数同样也需要变懒,这包括:

  • 更多的使用 yield 关键字,返回生成器对象
  • 尽量使用生成器表达式替代列表推导表达式
    • 生成器表达式:(i for i in range(100)) ?
    • 列表推导表达式:[i for i in range(100)]
  • 尽量使用模块提供的懒惰对象:
    • 使用 re.finditer 替代 re.findall
    • 直接使用可迭代的文件对象: for line in fp,而不是 for line in fp.readlines()

2. 在列表头部操作多的场景使用deque 模块

列表是基于数组结构(Array)实现的,当你在列表的头部插入新成员(list.insert(0, item))时,它后面的所有其他成员都需要被移动,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n)。这导致在列表的头部插入成员远比在尾部追加(list.append(item) 时间复杂度为 O(1))要慢。

如果你的代码需要执行很多次这类操作,请考虑使用 collections.deque 类型来替代列表。因为deque 是基于双端队列实现的,无论是在头部还是尾部追加元素,时间复杂度都是 O(1)

3. 使用集合/字典来判断成员是否存在

当你需要判断成员是否存在于某个容器时,用集合比列表更合适。因为 item in [...] 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n),而 item in {...} 的时间复杂度是 O(1)。这是因为字典与集合都是基于哈希表(Hash Table)数据结构实现的。

这个例子不是特别恰当,因为当目标集合特别小时,使用集合还是列表对效率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这不是重点:)

VALID_NAMES=["piglei""raymond""bojack""caroline"]

 

转换为集合类型专门用于成员判断

VALID_NAMES_SET=set(VALID_NAMES)

 

 

defvalidate_name(name):

    ifname notinVALID_NAMES_SET:

        此处使用了Python 3.6 添加的f-strings 特性

        raiseValueError(f"{name}is not a valid name!")

Hint: 强烈建议阅读 TimeComplexity - Python Wiki,了解更多关于常见容器类型的时间复杂度相关内容。

如果你对字典的实现细节感兴趣,也强烈建议观看Raymond Hettinger 的演讲 Modern Dictionaries(YouTube)

高层看容器

Python 是一门鸭子类型语言:当看到一只鸟走起来像鸭子、游泳起来像鸭子、叫起来也像鸭子,那么这只鸟就可以被称为鸭子。 所以,当我们说某个对象是什么类型时,在根本上其实指的是: 这个对象满足了该类型的特定接口规范,可以被当成这个类型来使用。 而对于所有内置容器类型来说,同样如此。

打开位于 collections 模块下的 abc抽象类Abstract Base Classes”的首字母缩写) 子模块,可以找到所有与容器相关的接口(抽象类)[2]定义。让我们分别看看那些内建容器类型都满足了什么接口:

  • 列表(list:满足 Iterable、Sequence、MutableSequence 等接口
  • 元组(tuple:满足 Iterable、Sequence
  • 字典(dict:满足 Iterable、Mapping、MutableMapping [3]
  • 集合(set:满足 Iterable、Set、MutableSet [4]

每个内置容器类型,其实就是满足了多个接口定义的组合实体。比如所有的容器类型都满足 可被迭代的Iterable这个接口,这意味着它们都是可被迭代的。但是反过来,不是所有可被迭代的对象都是容器。就像字符串虽然可以被迭代,但我们通常不会把它当做容器来看待。

了解这个事实后,我们将Python 里重新认识面向对象编程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面向接口而非具体实现来编程。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看看如何理解Python 里的面向接口编程

写扩展性更好的代码

某日,我们接到一个需求:有一个列表,里面装着很多用户评论,为了在页面正常展示,需要将所有超过一定长度的评论用省略号替代

这个需求很好做,很快我们就写出了第一个版本的代码:

注:为了加强示例代码的说明性,本文中的部分代码片段使用了Python 3.5

版本添加的Type Hinting 特性

 

defadd_ellipsis(comments: typing.List[str], max_length: int=12):

    """如果评论列表里的内容超过max_length,剩下的字符用省略号代替

    """

    index =0

    forcomment incomments:

        comment =comment.strip()

        iflen(comment) >max_length:

            comments[index] =comment[:max_length] +'...'

        index +=1

    returncomments

 

 

comments =[

    "Implementation note",

    "Changed",

    "ABC for generator",

]

print("\n".join(add_ellipsis(comments)))

# OUTPUT:

# Implementati...

# Changed

# ABC for gene...

上面的代码里,add_ellipsis 函数接收一个列表作为参数,然后遍历它,替换掉需要修改的成员。这一切看上去很合理,因为我们接到的最原始需求就是:有一个 列表,里面...”但如果有一天,我们拿到的评论不再是被继续装在列表里,而是在不可变的元组里呢?

那样的话,现有的函数设计就会逼迫我们写出 add_ellipsis(list(comments)) 这种即慢又难看的代码了。?

面向容器接口编程

我们需要改进函数来避免这个问题。因为 add_ellipsis 函数强依赖了列表类型,所以当参数类型变为元组时,现在的函数就不再适用了*(原因:给 comments[index] 赋值的地方会抛出 TypeError 异常)。如何改善这部分的设计?秘诀就是:让函数依赖可迭代对象这个抽象概念,而非实体列表类型。

使用生成器特性,函数可以被改成这样:

defadd_ellipsis_gen(comments: typing.Iterable[str], max_length: int=12):

    """如果可迭代评论里的内容超过max_length,剩下的字符用省略号代替

    """

    forcomment incomments:

        comment =comment.strip()

        iflen(comment) >max_length:

            yieldcomment[:max_length] +'...'

        else:

            yieldcomment

 

 

print("\n".join(add_ellipsis_gen(comments)))

在新函数里,我们将依赖的参数类型从列表改成了可迭代的抽象类。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一个最明显的就是:无论评论是来自列表、元组或是某个文件,新函数都可以轻松满足:

处理放在元组里的评论

comments =("Implementation note""Changed""ABC for generator")

print("\n".join(add_ellipsis_gen(comments)))

 

处理放在文件里的评论

withopen("comments"asfp:

    forcomment inadd_ellipsis_gen(fp):

        print(comment)

将依赖由某个具体的容器类型改为抽象接口后,函数的适用面变得更广了。除此之外,新函数在执行效率等方面也都更有优势。现在让我们再回到之前的问题。从高层来看,什么定义了容器?

答案是: 各个容器类型实现的接口协议定义了容器。 不同的容器类型在我们的眼里,应该是 是否可以迭代是否可以修改有没有长度 等各种特性的组合。我们需要在编写相关代码时,更多的关注容器的抽象属性,而非容器类型本身,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写出更优雅、扩展性更好的代码。

Hint:在 itertools 内置模块里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处理可迭代对象的宝藏。

常用技巧

1. 使用元组改善分支代码

有时,我们的代码里会出现超过三个分支的 if/else 。就像下面这样:

importtime

 

 

deffrom_now(ts):

    """接收一个过去的时间戳,返回距离当前时间的相对时间文字描述

    """

    now =time.time()

    seconds_delta =int(now -ts)

    ifseconds_delta <1:

        return"less than 1 second ago"

    elifseconds_delta <60:

        return"{}seconds ago".format(seconds_delta)

    elifseconds_delta <3600:

        return"{}minutes ago".format(seconds_delta//60)

    elifseconds_delta <3600*24:

        return"{}hours ago".format(seconds_delta //3600)

    else:

        return"{}days ago".format(seconds_delta //(3600*24))

 

 

now =time.time()

print(from_now(now))

print(from_now(now -24))

print(from_now(now -600))

print(from_now(now -7500))

print(from_now(now -87500))

# OUTPUT:

# less than 1 second ago

# 24 seconds ago

# 10 minutes ago

# 2 hours ago

# 1 days ago

上面这个函数挑不出太多毛病,很多很多人都会写出类似的代码。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它,可以在分支代码部分找到一些明显的边界比如,当函数判断某个时间是否应该用秒数展示时,用到了 60。而判断是否应该用分钟时,用到了 3600

从边界提炼规律是优化这段代码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所有的这些边界放在一个有序元组中,然后配合二分查找模块 bisect。整个函数的控制流就能被大大简化:

importbisect

 

 

# BREAKPOINTS 必须是已经排好序的,不然无法进行二分查找

BREAKPOINTS=(16036003600*24)

TMPLS=(

    # unit, template

    (1"less than 1 second ago"),

    (1"{units}seconds ago"),

    (60"{units}minutes ago"),

    (3600"{units}hours ago"),

    (3600*24"{units}days ago"),

)

 

 

deffrom_now(ts):

    """接收一个过去的时间戳,返回距离当前时间的相对时间文字描述

    """

    seconds_delta =int(time.time() -ts)

    unit, tmpl =TMPLS[bisect.bisect(BREAKPOINTS, seconds_delta)]

    returntmpl.format(units=seconds_delta //unit)

除了用元组可以优化过多的 if/else 分支外,有些情况下字典也能被用来做同样的事情。关键在于从现有代码找到重复的逻辑与规律,并多多尝试。

2. 在更多地方使用动态解包

动态解包操作是指使用 *  ** 运算符将可迭代对象解开的行为,在Python 2 时代,这个操作只能被用在函数参数部分,并且对出现顺序和数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使用场景非常单一。

defcalc(a, b, multiplier=1):

    return(a +b) *multiplier

 

 

# Python2 中只支持在函数参数部分进行动态解包

printcalc(*[12], **{"multiplier"10})

# OUTPUT: 30

不过,Python 3 尤其是3.5 版本后,*  ** 的使用场景被大大扩充了。举个例子,在Python 2 中,如果我们需要合并两个字典,需要这么做:

defmerge_dict(d1, d2):

    因为字典是可被修改的对象,为了避免修改原对象,此处需要复制一个d1 的浅拷贝

    result =d1.copy()

    result.update(d2)

    returnresult

    

user =merge_dict({"name""piglei"}, {"movies": ["Fight Club"]})

但是在Python 3.5 以后的版本,你可以直接用 ** 运算符来快速完成字典的合并操作:

user = {**{"name": "piglei"}, **{"movies": ["Fight Club"]}}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普通赋值语句中使用 * 运算符来动态的解包可迭代对象。如果你想详细了解相关内容,可以阅读下面推荐的PEP

Hint:推进动态解包场景扩充的两个PEP

  • PEP 3132 -- Extended Iterable Unpacking | Python.org
  • PEP 448 -- Additional Unpacking Generalizations | Python.org

3. 最好不用获取许可,也无需要求原谅

这个小标题可能会稍微让人有点懵,让我来简短的解释一下:获取许可要求原谅是两种不同的编程风格。如果用一个经典的需求:计算列表内各个元素出现的次数 来作为例子,两种不同风格的代码会是这样:

# AF: Ask for Forgiveness

要做就做,如果抛出异常了,再处理异常

defcounter_af(l):

    result ={}

    forkey inl:

        try:

            result[key] +=1

        exceptKeyError:

            result[key] =1

    returnresult

 

 

# AP: Ask for Permission

做之前,先问问能不能做,可以做再做

defcounter_ap(l):

    result ={}

    forkey inl:

        ifkey inresult:

            result[key] +=1

        else:

            result[key] =1

    returnresult

整个Python 社区对第一种 Ask for Forgiveness 的异常捕获式编程风格有着明显的偏爱。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在Python 中抛出异常是一个很轻量的操作。其次,第一种做法在性能上也要优于第二种,因为它不用在每次循环的时候都做一次额外的成员检查。

不过,示例里的两段代码在现实世界中都非常少见。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想统计次数的话,直接用 collections.defaultdict 就可以了:

fromcollections importdefaultdict

 

 

defcounter_by_collections(l):

    result =defaultdict(int)

    forkey inl:

        result[key] +=1

    returnresult

这样的代码既不用获取许可,也无需请求原谅 整个代码的控制流变得更清晰自然了。 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请尽量想办法省略掉那些 非核心 的异常捕获逻辑。一些小提示:

  • 操作字典成员时:使用 collections.defaultdict 类型
    • 或者使用 dict[key] = dict.setdefault(key, 0) + 1 内建函数
  • 如果移除字典成员,不关心是否存在:
    • 调用pop 函数时设置默认值,比如 dict.pop(key, None)
  • 在字典获取成员时指定默认值:dict.get(key, default_value)
  • 对列表进行不存在的切片访问不会抛出 IndexError 异常:["foo"][100:200]

4. 使用next() 函数

next() 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内建函数,它接收一个迭代器作为参数,然后返回该迭代器的下一个元素。使用它配合生成器表达式,可以高效的实现*“从列表中查找第一个满足条件的成员”* 之类的需求。

numbers =[378221]

获取并**立即返回** 列表里的第一个偶数

print(next(i forinnumbers if%2==0))

# OUTPUT: 8

5. 使用有序字典来去重

字典和集合的结构特点保证了它们的成员不会重复,所以它们经常被用来去重。但是,使用它们俩去重后的结果会丢失原有列表的顺序。这是由底层数据结构哈希表(Hash Table的特点决定的。

>>>=[102321103]

去重但是丢失了顺序

>>>set(l)

{310221}

如果既需要去重又必须保留顺序怎么办?我们可以使用 collections.OrderedDict 模块:

>>>fromcollections importOrderedDict

>>>list(OrderedDict.fromkeys(l).keys())

[102321]

Hint: Python 3.6 中,默认的字典类型修改了实现方式,已经变成有序的了。并且在Python 3.7 中,该功能已经从 语言的实现细节 变成了为 可依赖的正式语言特性

但是我觉得让整个Python 社区习惯这一点还需要一些时间,毕竟目前字典是无序的还是被印在无数本Python 书上。所以,我仍然建议在一切需要有序字典的地方使用OrderedDict

常见误区

1. 当心那些已经枯竭的迭代器

在文章前面,我们提到了使用懒惰生成器的种种好处。但是,所有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生成器的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它会枯竭。当你完整遍历过它们后,之后的重复遍历就不能拿到任何新内容了。

numbers =[123]

numbers =(i *2forinnumbers)

 

第一次循环会输出2, 4, 6

fornumber innumbers:

    print(number)

 

这次循环什么都不会输出,因为迭代器已经枯竭了

fornumber innumbers:

    print(number)

而且不光是生成器表达式,Python 3 里的mapfilter 内建函数也都有一样的特点。忽视这个特点很容易导致代码中出现一些难以察觉的Bug

Instagram 就在项目从Python 2 Python 3 的迁移过程中碰到了这个问题。它们在PyCon 2017 上分享了对付这个问题的故事。访问文章 Instagram PyCon 2017 的演讲摘要,搜索迭代器可以查看详细内容。

2. 别在循环体内修改被迭代对象

这是一个很多Python 初学者会犯的错误。比如,我们需要一个函数来删掉列表里的所有偶数:

defremove_even(numbers):

    """去掉列表里所有的偶数

    """

    fori, number inenumerate(numbers):

        ifnumber %2==0:

            有问题的代码

            delnumbers[i]

 

 

numbers =[1274811]

remove_even(numbers)

print(numbers)

# OUTPUT: [1, 7, 8, 11]

注意到结果里那个多出来的“8” 了吗?当你在遍历一个列表的同时修改它,就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因为被迭代的对象 numbers 在循环过程中被修改了。遍历的下标在不断增长,而列表本身的长度同时又在不断缩减。这样就会导致列表里的一些成员其实根本就没有被遍历到。

所以对于这类操作,请使用一个新的空列表保存结果,或者利用 yield 返回一个生成器。而不是修改被迭代的列表或是字典对象本身。

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首先从容器类型的定义出发,在底层和高层两个层面探讨了容器类型。之后遵循系列文章传统,提供了一些编写容器相关代码时的技巧。

让我们最后再总结一下要点:

  • 了解容器类型的底层实现,可以帮助你写出性能更好的代码
  • 提炼需求里的抽象概念,面向接口而非实现编程
  • 多使用“懒惰”的对象,少生成“迫切”的列表
  • 使用元组和字典可以简化分支代码结构
  • 使用 next() 函数配合迭代器可以高效完成很多事情,但是也需要注意“枯竭”问题
  • collections、itertools 模块里有非常多有用的工具,快去看看吧!

看完文章的你,有没有什么想吐槽的?请留言或者在 项目Github Issues 告诉我吧。

>>>下一篇【5.让函数返回结果的技巧】

<<<上一篇【3.编写条件分支代码的技巧】

系列其他文章

  • 所有文章索引[Github]
  • Python 工匠:善用变量改善代码质量
  • Python 工匠:编写条件分支代码的技巧
  • Python 工匠:使用数字与字符串的技巧

注解

  1. Python 这门语言除了CPython 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版本实现。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以及“Python 工匠” 系列里出现的所有Python 都特指Python 的C 语言实现CPython
  2. Python 里没有类似其他编程语言里的“Interface 接口”类型,只有类似的“抽象类”概念。为了表达方便,后面的内容均统一使用“接口”来替代“抽象类”。
  3. 有没有只实现了Mapping 但又不是MutableMapping 的类型?试试 MappingProxyType({})
  4. 有没有只实现了Set 但又不是MutableSet 的类型?试试 frozenset()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容器(zz))